绘生态底图 开治理新方——江西省地调院矿产所支撑服务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纪略
2025年09月15日 11:31 13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科技创新 作者: 郑晓丹
泰和县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前
泰和县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
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的指引下,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矿产勘查所(以下简称“江西省地调院矿产所”)以山河为卷,以科技为笔,稳步开展资源调查,扎实推动矿山治理,深度参与地方标准制定,逐步构建起覆盖调查分析、方案设计与工程实践等系统性技术服务体系,在赣鄱大地上绘就绿色发展的生动答卷。
资源调查:摸清生态底数
资源调查就像是为大地做一次全面体检,便于了解脚下的土壤、身边的山水和地下的水源。扎实的数据和图斑,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蓝图变得有据可依。
走进江西省地调院矿产所新余市第三次土壤普查项目部,技术人员正在进行项目收尾工作。作为江西省试点项目,该项目对县(区)的数据处理方法、面积核算与预测模型搭建等标准进行了统一,形成包括数据库、专题图件和文字报告在内的系统成果,让新余市土壤类型、分布状况一目了然,为耕地质量提升、土壤酸化治理和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等方面提供了科学建议。
目前,江西省地调院矿产所已完成赣州9个县(区)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剖面样点工作。
在宁波北仑区森林草地湿地,技术人员通过GIS处理、遥感数据分析,结合无人机和人工外业实地调查,校核10000多个地类图斑,优化20000多个管理边界与属性调查图斑,并对林地、草地、湿地实施调查监测,全面摸清了北仑区森林草地湿地资源家底,为区域生态保护、资源管理与绿色发展决策提供了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撑。
在江西泰和小龙钨矿,该所开展了系统性的水资源调查工作,累计完成19口地下水环境监测井、进尺达400余米的钻探任务,根据对井水、地表水与土壤样品的实验室检测分析,初步形成了小龙钨矿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为后续区域地下水详细调查及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控体系奠定基础。
矿山治理:重塑青山秀水
该所承接了江西省德安县聂桥镇柳田村和宝山村历史遗留的矿渣堆环境调查项目,通过开展水文地质调查、钻探等多项地质工作,查明矿渣贮存范围及贮存量,推测污染物的扩散途径及规律,对柳田和宝山两个集中治理堆场出建议。该项目成果获核工业工程技术成果二等奖。
在江西省泰和县,该所承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方案设计项目,通过野外调查与科学分析,确定29座废弃矿山作为生态修复治理对象。该项目坚持“一矿一策”原则,为每座矿山量身定制修复方案,同步建立完善的生态修复档案,编制规划部署图。该项目还完成了投资估算与施工组织设计,为后续工程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赣州市会昌县小密乡,该所承接了当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实施了土地平整、坡面防护、河流生态修复和农田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彻底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废弃矿山被成功改造为茶油林及农业用地,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近两年,该所累计完成两个矿渣堆环境调查项目、5个生态修复方案设计项目、14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工作成效获高度认可。
创新提效:提升绿色动能
江西省地调院矿产所先后主持编制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和《江西省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要求》等重要标准。其中,《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监理规范》是江西省首部针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地方标准,紧密结合江西省地质灾害实际特征与防治实践,明确了监理职责,规范了施工全过程控制,确立了验收标准与资料管理要求,为提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们将无人机遥感、BIM建模等前沿技术应用在矿山治理中,实现设计过程全要素可视化、可模拟、可分析。”该项目技术负责人陈建春介绍。借助无人机高精度遥感,技术人员可快速获取矿山实景三维信息,构建真实可靠的地形地貌模型。通过BIM技术修复方案的三维数字化建模,可优化工程布设,科学核定工程量。该方法显著提升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精准性,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全过程技术支撑。
针对矿山治理中回填区域易发生二次滑坡这一技术难题,该所创新提出在基层的台阶状坡面上回填轻量土的处治技术。该技术极大增加了轻量土体的滑落阻力,显著提升了整体边坡的抗滑稳定性,有效遏制了滑坡风险的形成与扩展。相关成果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此外,该所在地面检测技术领域持续推动装备创新,成功升级开发出新一代三维雷达综合检测车核心组件。其中,“一种用于三维雷达综合检测车的升降挂载装置”与“一种用于三维雷达综合检测车的扫描定位装置”均获发明专利授权。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