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忆“江南一枝花”——记江西省地质局地信大队丰城矿区曲江矿井达产采区地震补充勘探的光荣岁月

2025年09月15日 11:19 15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有稀土   作者:

518641
勘探队部分队员的早年合影 (黄文红供图)

518642
笔者和当年的项目组成员合影留念 (管忞供图)

33年前,一场在江西省丰城矿区曲江矿井达产采区开展的地震补充勘探工作,宛如一首激昂的奋斗之歌,在煤田地震勘探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补充勘探的重大成果曾被原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赞誉为“江南一枝花”。

如今,回首那段光荣岁月,参与其中的地质队员依旧满怀激动与自豪,令人动容。

一纸重托

落在地质队员的肩上

1992年,一纸承载着沉甸甸使命的任务书,落在了原江西煤田普查综合大队的肩头上。根据原国家能源投资公司、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江西公司的相关文件,以及原江西煤田地质局与丰城矿务局签订的地震补勘任务委托书,丰城矿区曲江矿井达产采区地震补充勘探这一关键任务被郑重托付给该队。

那时的曲江矿井达产采区位于曲江向斜北翼,1983—1986年虽进行过精查,但勘查精度难以满足建设90万吨/年矿井的要求。根据任务要求,此次地震补勘需进一步查明落差大于10米的断层、小于10米的断点,查明控制B4煤层波幅大于15米的褶曲变化,了解长兴灰岩底界深度,以满足90万吨/年建井任务要求。

能否圆满完成上述任务,成为解锁矿井未来发展的关键,关乎后续矿井建设与煤炭开采大业。

然而,任务一铺开,便是一连串“硬骨头”:总物理点数要达6000个,相当于此前江西煤田地震勘探5年任务的总和,工期却仅给15个月,无疑是“与时间赛跑”。更棘手的是,南方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让先进的机械化设备无用武之地,人抬肩扛成为唯一选择,每一步都充满艰辛。

“这是原煤田地质局建局以来承担的最重物探任务!”原物探分队队长敖六根至今记得动员会上的热烈场景,“曲江急着建井,我们没有退路。大队领导说‘举全队之力上’,大伙儿全站起来请缨,没人喊一句‘难’。”

山河为证

每一步都浸着力量

1992年10月,野外数据采集的号角吹响。地质队员们背着仪器、扛着工具,一头扎进曲江的山水间,将艰难的日子过成了满是韧劲的“诗”。

尽管测区属丘陵平原区,但水系纵横交错,城镇和村庄星罗棋布,高压电线遍布全区,通行、通视困难,属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区。钻机要运到孔位,无法使用器械,全靠人力。队员们挽起袖子、喊着号子,硬生生把沉重的钻机“挪”到指定地点。在沼泽、深水中放置检波器时,队员们干脆脱掉衣裤,跳进1米多深的冷水里。泥浆裹满裤腿,寒风刺得骨头疼,但手里的活儿从未停过。

施工期间,地质队员分布较远且分散,午饭无法送到每位职工身边,他们便自带馒头。夏天,馒头放在衣袋里常馊掉;冬天,馒头又硬邦邦无法下咽。但大家毫无怨言,依旧干劲十足。

“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天黑透了才回驻地。”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李学红老人,当年是野外施工的主要负责人。他记忆最清晰的是1993年春节前的那个寒冬,腊月十七,丰城飘着大雪,气温降至零下3℃。“连村里的狗都躲在窝里不出来,我们照样出工放炮。”那天,队员们顶着雪、踩着冰,硬是放了100多炮,创下项目高产纪录。收工时,每个人都成了“雪人”,睫毛上挂着冰碴,可回到驻地围坐在一起,喝口热酒、聊起当天的成绩,满屋子都是笑声。

那时的陈学明刚毕业3年,作为技术员全程参与了项目。他记得项目上设有项目组、工农关系协调组、测量班、钻机班、放线班、炮班、仪器班等多个班组。各班组相互配合、衔接紧密,在分队长的统一指挥下,高效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

物探队队员每天要步行几十公里放大线,项目组成员白天跑外作业,晚上就在灯下整理资料。有限的车辆忙着运送施工设备和材料,队员们全靠双腿前行。遇到村庄、河流、水塘等难以施工的地段,为保证满叠加次数、减少丢道和丢炮率,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技术手段,确保野外数据采集质量。

碰到工农矛盾,协调组同志挨家挨户沟通,逐渐赢得村民理解。遇到流砂地层,成孔难度大、能量损耗高的地段影响野外地震记录质量时,野外施工暂停,研究找寻提高信噪比的办法,确保数据采集质量。“当时年轻,没觉得苦、累,就想着赶紧把活儿干好。”陈学明回忆道。

刚毕业就来实习的刘东凤,每天都被眼前的画面打动:各班组人员分工协作,在各自岗位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遇到困难群策群力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困难找办法。那一刻,她忽然明白,原来地质人“四特别”精神并非纸上文字,而是身边人一言一行的坚守,是刻进骨子里的韧劲。这股热乎劲儿,她记了一辈子。

花开有时

延续30多年的荣光报告

1993年夏天,当最后一炮野外数据采集完成时,队员们互相握着满是老茧的手,眼里闪着光。

8月,野外施工圆满收官;

11月,资料数字处理工作顺利结束,随即转入报告编制工作;

12月底,凝聚着所有人心血的《丰城矿区曲江矿井达产采区地震补充勘探报告》正式出炉,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报告里的每一页,都是对奋斗的最好回应:野外施工质量完全符合规范,资料处理精细,分辨率和信噪比双高的地震时间剖面,清晰勾勒出地下构造和B4煤层的赋存脉络。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补充勘探,否定了拟建井位置构造相对简单的结论,通过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重新选定矿井建设位置,优化采区布设。仅这一项就为矿山节约近10亿元建设成本,并为矿山后续采区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曲江矿井的建设与生产铺就了稳健的前行之路。

“直到现在,那个矿井还在采矿呢!”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古松,当年负责资料审核,说起这段往事,语气里满是骄傲。“原本要2年完成的活儿,我们10多个月就干完了,比总局要求的时间还提前了几个月。从施工到取样再到资料,每个环节我们都干得很漂亮。”

物探分队原党支部书记盛祖业动情地说:“那时候大家‘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党员冲在最前面,哪里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地质人的奉献精神,在那会儿全亮出来了。”

这个项目要求高、时间短、效果好,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江西物探技术在行业内打出了知名度,后来很多单位纷纷前来学习交流,很多大项目也主动找过来。

岁月回响

“江南一枝花”永远向阳开

33年过去了,当年的勘探队员们有的已满头白发,有的仍在地质岗位上发光,但那段在曲江的日子,成了每个人心中最暖的回忆。他们用青春的汗水,在南方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种出了 “江南一枝花”。用集体的坚守与智慧,在煤田地质勘探史上写下了壮丽的一章。

如今,曲江矿井的机器仍在运转,而“江南一枝花”的故事,也成了一代代地质人的精神灯塔——它告诉后来者,何为坚守,何为担当,何为用脚步丈量大地,何为用热爱照亮征程。那些在山水间留下的脚印,那些寒夜里燃起的灯火,早已化作一种力量,激励着更多人在探索地球奥秘的路上,无畏向前,续写新的荣光。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