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结构改变 铜价震荡走强
2025年09月09日 11:11 246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有色市场 作者: 范芮
近期,铜价运行区间较窄,整体延续高位震荡态势。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忧虑缓和以及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对铜价构成一定支撑。
降息预期提升 关注通胀指引
近期,美国宏观经济数据表现欠佳。美国7月ISM制造业指数为48,不及预期的49.5。此为,ISM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低于荣枯线,表明美国制造业持续处于收缩区间。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美国7月非农新增就业人数骤降至7.3万人,创近9个月来最低纪录,大幅不及预期的10.4万人。美国5月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下修12.5万人,从原先的14.4万人修正为1.9万人;6月下修13.3万人,从14.7万人修正为1.4万人。经过此次修正,美国5月和6月的新增就业减少了25.8万人。受美国就业数据影响,市场大幅上调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此外,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美国7月CPI同比增长2.7%,低于预期值的增长2.8%,市场担忧的关税推动通胀急剧上升的情况尚未出现,美国7月核心CPI环比增长0.3%,虽然核心通胀率升至2月来最高水平,但市场依旧增强对于9月降息的预期。
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也在近期降温。8月11日,美国总统正式签署行政令,将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4%关税暂停期延长90天,至11月10日。几乎同一时间,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对等暂停对美24%的加征关税。至此,市场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忧虑明显放缓。
目前,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9月将会迎来年内首次降息。但仍需密切关注美国通胀数据对美联储后续货币政策路径预期的影响,铜价的金融属性有望继续提升。
铜关税落地 冶炼厂检修将至
进口铜精矿加工费继续在负值区间运行。近期,虽然矿石供应紧张格局依旧,智利等地区矿山也存在一定运营干扰,但进口铜精矿加工费并未进一步走弱,截至8月29日当周,进口铜精矿加工费为-41.48美元/吨。
废铜方面,国内精废价差震荡走高,从精废价差变动结构看,废铜供应格局未有实质性变化,精废价差结构变动由期铜盘面价格主导。目前,废铜供应整体偏紧,废紫铜及废黄铜周转天数均处于整体偏低水平,受国内冶炼厂检修计划影响,需求或出现短期下降,废铜供应紧张程度有望得到些许缓解。
美国对铜产业链加征关税政策落地。美国自8月1日起对进口半成品铜产品及铜密集型衍生产品普遍征收50%的关税,铜输入材料(例如铜矿石、精矿、锍铜、阴极铜和阳极铜)和铜废料不受“232条款”或对等关税约束。铜关税政策明确后,市场曾一度对全球库存变动前景产生忧虑。近期,LME铜库存累库速度较此前有所提速,国内交易所铜库存也有一定程度增加,但短期较难形成反向套利机会,全球交易所库存结构将延续当前状态。
据调研,下半年,国内冶炼厂将在9—11月再度迎来检修高峰期,检修影响将逐步显现,并对非美地区市场累库进度带来影响。
季节性明显 消费有望回升
当前,线缆行业淡季特征较为明显,企业采销进度均较为缓慢。据调研,当前,铜线缆行业整体订单表现平平,国网及汽车行业订单保持相对稳定,其余行业订单表现偏弱。
空调行业为季节性特征最为明显的终端需求端口。报告显示,8月,空调、冰箱、洗衣机排产合计总量共2697万台,较去年同期生产实绩下降4.9%。分产品来看,8月,家用空调排产1144.3万台,较去年同期生产实绩下降2.8%。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7月,我国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2.7%,至1823.5万辆;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2%,至1826.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9.2%,至823.2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8.5%,至822万辆,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
终端需求有望在近期迎来回升过程,线缆行业产销回升将有望带动部分终端消费。汽车方面,8月12日,财政部会同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自今年9月起一年内,消费者在汽车等领域的消费贷款可享受财政贴息。此外,财政部下达第三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690亿元,剩余资金将在10月下达,以支持各地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目前,正值汽车行业产销旺季,汽车行业产销有望在9月继续加速。
综上所述,9月,铜价有望迎来一轮震荡走强过程。
(作者单位:国元期货)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