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伟大历史胜利 凝聚正义和平力量】铭刻在历史时空的永恒记忆——江西省地质局核地质大队相山地区“903”铀矿普查勘探工作纪实
2025年09月08日 11:10 26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稀有稀土 作者: 龚忠民
搬运钻探设备
找矿员迎着朝霞出发
“903”,在普通人眼中不过是3个简单的数字,毫无指代信息可言。然而,对于江西省地质局核地质大队的广大地质工作者而言,它不仅是一个神秘矿点的代号、伟大事业的开端,更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富矿、一段铭刻在历史时空的永恒记忆。
它见证了核地质大队开拓者在那充满野性和荒凉的山野中,让钻机耸起冲天的豪情,让帐篷连接无边的热情,让呐喊唤醒原始的动力,将无私和奉献镌刻在相山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奋斗传奇。它成就了中国最早发现、最早开发的中生代火山岩型铀矿床,南方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让“中国铀都”的美誉声名远扬。
航测:叩响“903”之门
1957年8月6日,担负铀矿航测普查任务的中南三〇九队第四队,一架装载ACYM-25综合航测仪的NA-2型810号飞机,从江西吉安机场起飞,执行江西中南部放射性航空伽马测量任务。当飞机飞抵相山地区的一个山头时,发现了较强的伽马异常。该异常在5条航线上均有出露,且异常高场与花岗斑岩接触方向一致,5条航线所反映的高场地点集中在HJ一带。
地面检查人员闻讯后,立即奔赴实地检查。但由于相山地区人烟稀少,崇山峻岭被茂密森林覆盖,检查未能取得结果。
为尽快弄清异常位置,两天后,飞机重返该区,向地面异常区域投掷石灰包进行标记……经过空中与地面的紧密配合,终于在相山北麓的SMS发现了一条露出地表长达15米的矿脉,矿脉附近还发现了许多次生铀矿物,这昭示着一个潜在铀矿床的巨大希望。
找矿人员怀着激动的心情,按发现的异常顺序,把它编号为 A4-903。
这一重大发现,立刻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
集结:拉开寻铀大幕
1958年2月17日,肩负着为共和国寻找铀矿的荣耀与使命,中南三〇九队第十七队正式组建(即核地质大队前身)。一批批地质队员听从党的召唤,怀着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找富矿的雄心壮志,迅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人烟稀少的SMS集结,拉开了相山地区首个铀矿点——“903”普查勘探的序幕。
创业,就意味着吃苦、意味着磨难、意味着奉献!
无论领导、职工还是家属,都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将对党、对祖国的赤诚,化作排除万难的实际行动,边组建、边生产。
为了早日投入施工,全队职工打响了抢运设备的突击战。男男女女全部出动,几百吨的设备器材,硬是靠人抬肩扛,从十几公里的小镇源源不断运进深山施工现场。他们挑的挑、抬的抬、扛的扛,在山路上用钢管做滚筒,在稻田河沟里用跳板当路基,拉的拉、推的推、橇的橇,用工具、更用身体一点点向前挪动。
石板床、茅草房,深山野岭扎营盘。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充,职工们只能挤住在一些民房和帐篷里。更多人则是在坑道口、钻机旁架上几根毛竹,用茅草、树皮或油毛毡当墙作瓦,铺上竹片木板住人。就这样,有时还得“三班倒”,同一张铺,你上班了我睡、我上班了他睡。
生活物资极度紧缺,一张信纸、一根铁钉都十分宝贵。尤其是队里的一些北方同志,初来乍到吃不惯米饭,面粉又很难买到。遇到风雨山洪时,连油盐酱醋也常常告罄……
1958年2月,时任江西省省长邵式平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委书记王镜明的陪同下,专程到“903”工地考察,对大队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并指示乐安县全力支持地质队工作。
为尽快摸清“903”地区的情况,200多名地质队员白天跋山涉水跑野外,晚上点着马灯整理资料。路远回不了驻地,就在山石下燃起一堆篝火,几个人偎依着过夜,第二天接着干。
通过对前期地质资料的汇总研究,大队编制了第一份《地质勘探工作总体设计》。按照这个设计方案,该队用了近半年时间,先后在相山地区找到了2000多个新的异常点。HJ、YT、GSY等多个点带地表揭露见到了好矿,一个深藏地下的铀资源聚宝盆初露端倪。
1958年9月,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宋任穷到“903”工地调研,详细了解地质找矿工作情况和职工生活状况,察看了地表矿带和钻探、坑探等施工现场。他高度赞扬地质队员吃大苦、耐大劳,仅用半年时间便将“903”建设成初具规模的大型矿床,盛赞“相山矿区是我部事业的掌上明珠,世界少有、全国第一”。
抉择:胆识点燃希望
钻机在不停地轰鸣,坑道在迅速地延伸……
然而,随着探矿工作的深入,已发现的好矿体不是变小了,就是消失了。其中,有5处矿体上宽下窄,呈漏斗状。
地质队员们惊呆了。备受期待的“903”啊,难道只是一个徒有其表的幻梦?
此时,恰逢苏联科学代表团来队考察。他们中间有的人听了驻队苏联专家的汇报,查阅了有关资料并到实地察看后说:“矿区内外没发现大断裂,成矿构造不明显,从地表资料看是有工业价值,但规模不大。”临走又说,“很遗憾,漏斗状矿体就是这个地区的特点。”
此言一出,众人心头顿生寒意。
苏联专家的话在当时是很有权威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大队找矿工作一开始,苏联专家就给予了很大帮助。无论是地质设计,还是技术人员培训、仪器操作等都由苏联专家具体指导。他们的业务水平与敬业精神都是令人钦佩的。
失望、困惑、迷惘……究竟是“干”还是“收”?大队面临着决定“903”地区探矿命运的艰难选择。
那是一个漫长难熬的夜晚。暮秋的山野,凉气逼人。几位大队领导和地质科的骨干又一次聚集在四面透风、唯一的一间竹木结构的房子里,思考着、议论着。
就此鸣金收兵,似乎合情合理。况且有苏联专家的意见,自然不会承担什么责任;而继续工作,前景难卜,势必要冒巨大风险……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此刻,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在激烈地斗争着,尤其是队长高玉,这位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游击队员,在冀中青纱帐、地道战中与日寇周旋,从未感觉决定“903”命运如此艰难。
“大家不要有顾虑,有什么意见只管说、只管说!”真诚与急切,让高玉连续说了两遍“只管说”。
“我说!”一位技术负责人憋了许久,一开口,嗓门挺大:“情况明摆着,‘903’若再有新发现,我愿头朝下倒着走。”
“哎,同志,科学探索岂能赌气?”一位年长技术干部插话。
“是啊,‘903’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眼下又没有新的好点可去,我看还得干下去!”一位副队长接道。
讨论在步步深入。渐渐地,人们的认识统一到了一点:就是祖国的原子能事业刚刚起步,急需铀资源。国家组建一支队伍,为的就是要快出成果,现在“903”的情况还没有真正搞清,纵有风险也不能草草收兵。
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科学求实精神,在失望中唤醒了新的希望。
“干,一定要把‘903’弄个水落石出!”高玉抓住时机,一锤定音。
这是一个卧薪尝胆的抉择!一个充满勇气与希冀的抉择!
自强:众志共克时艰
翌日黎明,全队紧急部署,重整旗鼓。
大队集中力量,开展大面积地质填图,反复对比研究地表地质特征,终于悟出了花岗岩小侵入体对铀成矿有利的规律,锁定了10多处成矿有利地段,并果断加大各种实物工作量,逐个进行深部验证,“903”区域很快发现了一些好矿体,一个个谜团渐次解开。
全队上下群情振奋,斗志昂扬,白天黑夜连轴干,恨不能一夜之间抱出一个“金娃娃”。
然而,创业艰难百战多。正当勘探大网全面铺开,全队职工挥臂大干的时候,历史性的灾难降临了。
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援助,加之国家遭受自然灾害,我国国民经济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境地。
面对重重困难,职工们感到痛心、感到愤懑,更感到肩负的责任重大。大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压垮,而是坚定心中的信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自力更生渡难关,以实际行动为党分忧、为国解忧。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苦不苦,看看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成为当时的口号。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不计时间,劳动不讲报酬,每个人都生怕自己做少了。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轻伤不下火线。再苦不言苦,再累不惧累。
粮食定量不足,就上山挖葛根野菜;肚子不饱,便多喝瓜菜稀粥。尽管有的同志饿得面黄肌瘦,身上出现浮肿,甚至生病发烧,仍然顽强地支撑着身体,上山跑线、挖槽探、打浅井、掘坑道、开钻机,战天斗地、英勇顽强。大家心里想的都是多找矿、找大矿。
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李海云率领掘进班的同志在几十米深的平巷内打水平钻。饿了,啃口糠饼;困了,就轮换着在巷道口打个盹,只要钻机不“发烧”,大伙就连续干。为了提高效率,他们大胆革新工艺,并采用金刚石钻进新技术,使台月进尺从152米提高到1255米,创下了当时全国的最高纪录。
长年的劳累,使李海云患上了肺病和胃溃疡等多种疾病。每当疼痛袭来,他总是咬着牙用手硬压着腹部,贴身的毛衣都被拳头磨成一个大洞,但他仍不肯离开他心爱的岗位。
进口钢砂用完了,“铁人式”工人工程师张荣祥就带领车间的一帮硬汉子,土法上马,自行炼制。
那是何等壮怀激烈的场景啊!熊熊的炉火,烤得他们头昏脑涨,两眼红肿,手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但大家全然不顾,昼夜不停地苦干。一次,炉子的炭精棒断裂危及整炉钢水,张荣祥带领几个工人,冒着高温爬上炉顶进行抢修。炽热的火炉一下子就把他们的手脚烙出了水泡,但大家仍咬牙坚持着。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顽强地拼搏着,土法炼出了650多吨钢砂,保证了钻探生产的顺利进行。
这就是志气,这就是力量。这就是核地质大队广大干部职工的铮铮铁骨!
奋斗:终揭神秘面纱
新起点,孕育新突破。
为加速HJ矿点的勘探,大队在3号坑道组织快速掘进月活动。队长高玉将办公桌、电话机搬到3号坑道口指挥。奋战一个月,3、4、5号坑道胜利贯通。
技术人员通过对获取的地质资料反复对比分析计算,决定加密勘探网:钻探间距由100米×100米加密至50米×50米;在4号坑道上部增打勘探竖井;在3号坑道内掘勘探暗井,并在下一中段50米水平施工手掘坑道探明矿体。
“党有召唤,一呼百应!党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胜利就在哪里!”
1959年上半年,为急需探明矿体,大队党委号召组建青年突击队打“青年坑道”。团员青年们个个血气方刚,摩拳擦掌,豪情似火,踊跃报名参加。大家不怕苦不怕累,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硬是手掘出近百米巷道,解了燃眉之急,满足了地质需要。虽然是手掘坑道,可班进尺超过了有些机掘坑道,在当时来看不能不说是奇迹。
随着探矿工程的高歌猛进,1960年5月,大队职工用自己的勤劳和艰辛、智慧和汗水,践行了对党忠诚、奉献报国的铮铮诺言——揭开了相山地区“903”的神秘面纱!正式提交了HJ地段最终性储量报告,也是相山铀矿田内第一个探明的大型铀矿床。
喜讯传到了北京,传到了国务院有关部委。中央领导关切询问了相山铀资源的勘探情况后,决定在该地区建立铀矿采冶基地。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修建了我国第一条铀矿铁路专用线——“向乐”铁路。
伴随着核地质大队干部职工的青春热血与深情希冀的铀矿石,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出深山……
核地质大队这个英雄群体,为我国的原子能事业的起飞,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尾声:传承荣光,再启新程
核地质大队在相山地区“903”这段铀矿普查的勘探历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一曲科学求实、勇于攀登的探索赞;更是一首为国奉献、无怨无悔的英雄诗篇。它所凝聚的热爱祖国、忠诚事业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昂扬斗志;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求实精神;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英雄气概,构成了核地质人的精神谱系,是“两弹一星”精神在地质找矿领域的生动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和指引着一代代地质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
如今,新时代核地质人正以科技创新蓄势赋能,向相山地区深部、外围及省外、海外进军,不断扩大找矿空间和找矿成果,续写核地质事业新的篇章。用实际行动庄严宣告:初心永恒,我们坚守;使命光荣,我们担当;地质精神,我们代代传承!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