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伟大历史胜利 凝聚正义和平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让中条精神历久弥新
2025年09月08日 10:47 27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铜镍铅锌 作者: 刘建斌
中条山集团办公楼鸟瞰
人们说:“一座中条山半部华夏史;上下五千年,百里锦绣图。”今日,我们不言“尧舜禹汤”在此镌刻的传奇,不述夏商周的风云流转与春秋争霸的烽烟,而是将目光投向80年前那抗日烽火燃遍山河的岁月。中条山,这片承载华夏血脉的巍峨脊梁,化作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屏障。自1938年初至中条山战役前的3年余,卫立煌将军在八路军协同下,浴血奋战,成功挫败日军对中条山发动的13次凶猛围攻。其间,朱德、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多次深入中条山腹地与卫立煌将军共商御敌大计。然而,日寇贼心不死,1941年5月7日,调集10万重兵,在飞机、坦克掩护下,由东、北、西三面发起全面猛攻。这场抗战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以歼敌3000、损兵10万的悲壮落幕。5月12日,第三军军长唐淮源将军率部死战至弹尽粮绝,宁死不屈,于尖山庙壮烈殉国。第三军十二师师长寸性奇将军一腿炸断,誓不为俘,在垣曲胡家峪樱桃沟血洒疆场,忠骨长眠于此。中条山失守后,英雄的中华儿女在八路军的领导下,继续进行各种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和东山抗日游击队,誓死奋战,拖住日军,中条山依然发挥着屏障作用,拱卫着大西北和大西南后方地区,为抗战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中条山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精神的丰碑,她用5000年沉淀的厚重,映照着华夏儿女在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时间来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为打破以美国为首的36国对华实施的“经济封锁”与“物资矿产禁运”,1956年,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应运而生。在当年中条山战役的主战场——垣曲故地,第一代矿山建设者们发扬抗战精神,以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用锚杆、手动钻机、高亢的劳动号子唤醒沉睡的矿脉,再度打响了一场关乎国运的“反击战”。
中条山抗战纪念馆
如今,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即将迎来70岁生日,伟大抗战精神依然是公司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70年来,这里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祖国的召唤”的回应。从新中国首批铜矿山的破土奠基,到成长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铜联合企业;从“一五”计划的启航征程,到肩负山西省铜基新材料产业链“链主”使命,以磅礴之力引领铜产业升级浪潮;从深山探矿的拓荒之路,到一张铜箔的全产业链图景熠熠生辉……跨越七十载岁月征程,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以白手起家的创业豪情,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立足岗位作贡献、献身中条做主人,再到“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铸就从矿山开拓者到行业领军者的辉煌历程,激荡出创新驱动的技术变革动能,擘画绿色低碳与开放合作的发展新篇,正朝着“百年铜企、一流标杆”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祖国的需要是最大的召唤
1955年6月,经国家计委批准,成立了中条山工作组。1956年4月15日,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成立。1958年1月,基本建设开始,职工由初期的200余人,到1957年—1958年之间,猛增到近1.6万人,为了发展有色金属工业,当得知中条山建设上马的消息后,他们便踊跃报名。
批准后一周内,他们便从矿山、城市、农村,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启程奔赴新单位。新单位深藏于中条山脉腹地,这里重峦叠嶂,地域偏僻,经济基础薄弱,文化生活贫乏。但申调者们对此全然不顾,怀揣一颗建设祖国的赤诚之心,凭一双勤劳的手,誓言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他们表示,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他们去改变落后面貌,为祖国母亲添彩增光。家眷因故未能同行的,便安顿在邻里家中托付照料,自己则打起行囊先行一步,以早日投身矿山开发为荣。他们将工作需要视作祖国母亲的召唤,决心开发矿山,与天斗、与地斗,多出铜、早出铜、快出铜、出好铜,这是强国富民的需要,是为祖国母亲添彩增光的事业。这就是中条山创业精神。
1958年秋,15岁的东北姑娘刘艳丽毅然放弃学业,带着两位闺蜜,穿着母亲缝制的碎花布鞋,从太谷奔赴八百里外的中条山麓,郑重向组织递交革命工作申请书;眸如秋水、神采飞扬的湘妹子李玲先主动要求离开北京舒适的大机关,来到条件艰苦的胡家峪矿;白银有色金属公司调来的300多名职工及家属因大雪封山,被迫中途下车待命——队伍中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襁褓中的婴孩,连日旅途劳顿又逢数九寒天,老人染上风寒,幼儿咳嗽发烧,急性肠炎频发,用餐时缺碗少筷、杯勺不齐。面对重重困难,众人毫无怨言;更有东北杨家杖子矿务局从矿长到工人,从一线到后勤,从生产到生活部门成建制调入中条山,负责建设篦子沟铜矿。这些整建制调来的职工报到后无需整编,即刻秩序井然地投入工作,如解放军移防新阵地般迅速展开工作。正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共同信念,将天南地北的人们紧紧凝聚在这片山麓。
白手起家 艰苦创业
1955年上半年,中条山工作组会同原冶金部计划司领导和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领导等同志,一起深入矿区。他们以步行或偶尔骑毛驴,踏遍百里矿区,决定以古堆、刘张村为中心,展开中条山的基本建设前期准备工作。1956年,先在下古堆建设一批用黄土夯墙,油毡纸盖顶的干打垒土房,集民用公共设施于一体。既有家属和单身宿舍,又有办公室、仓库、食堂、医务所,称作古堆工人村。当时的苏联专家招待所建在古堆工人村内,其建筑结构亦是干打垒土房。1957年,在刘张村建设另一批工人村,选择砖瓦结构平房,为当时公司一流建筑标准。古堆工人村、刘张工人村相继建成了,年轻人让家中有老人的先搬,机关同志让一线同志先搬,住在离矿区近的让住较远的同志搬。
1957年末至1958年中,是该公司职工大量进驻时期,原一家住的房子,分为两家住,但仍解决不了住房不足的突出矛盾。于是,一方面再建些席棚房;另一方面向远一点的农村去扩大租房,解决住房的燃眉之急。当时在铜矿峪上班的职工,最远的住在皋落村,每天往返路程达15公里,上下班都是靠自己两条腿步行。
1958年1月2日,铜矿峪矿主平硐工程第一个开工了。该公司副经理张天和与副书记杨清俊,带领大家挖了第一锹土,担走了第一担土。铜矿峪开工时的主要劳动力是北京冶金干校大专班刚分配来的49名学生。他们与工人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就是女同学也不例外,劳动中勇于向小伙子们挑战,你追我赶,一派大干社会主义的气氛。当时,根本没有劳保用品,手上磨出血泡,肩膀压碾出血迹,仍咬牙挺胸,甩开膀子干。建设初期各方面的困难较大,没有电灯,就用马灯;没有凿岩机打眼,就手打眼;没有矿车运物,就用扁担挑;缺备品配件,就支起灶炉自己造。铜矿峪矿3800米长的主平硐,在掘凿过程中,经常因遇到断层影响进度,同时,对施工安全威胁更大,打巷成本也高。经领导和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研究,决定从1030米处,开始将大断面巷道改为两个平行小断面巷道向前掘进,解决了存在的问题;胡家峪矿和篦子沟矿,先后于1958年3月和9月也开工兴建了。开工初期的生产工具是铁锹、扁担、土篮、手钎和大锤。当年老干部张家瑞回忆说:“(创业)那个(时候的)生活是相当艰苦的。当时一天8小时甚至12个小时工作,那是真累,在井下不仅连澡也洗不上,而且连喝水吃饭都很困难。”
1958年夏天至11月,矿区阴雨连绵,为了赢回因天气失去的时间,公司决定开展100天大会战。职工们提出“小雨当晴天,大雨照常干,白天一人顶两人,黑夜挑灯也要战”的口号,公司到处呈现一派热气腾腾的建设景象。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吃住在现场,胡家峪矿选厂主体工程45天建成。老干部焦增龙当年回忆说:“那时,困难太多了,整个胡家峪矿到公司这段公路全是我们职工自己修起来的。”因为下了40多天的雨,修了40多天的路。因为今天修了明天水又冲坏了,冲坏了再修,可以说有很多人每天都要在水里奋斗四五个小时,甚至七八个小时,有时水凉得上来时都尿血,5名同志被洪水卷走,壮烈牺牲。篦子沟矿选厂主体工程33天建成;铜矿峪四合院子弟小平房,16小时建成。铜矿峪主平硐17、19平方米大断面巷道独头掘进采取科学布炮眼,“四、六”八循环立体双层作业,定人、定机、定位的“三定”先进凿岩方式,创造独头大断面平巷月进尺142.3米纪录,受到冶金部的表彰。为提高机械化施工效率,开始用柴油发电机发电,用柴油移动式空压机供风,解决施工能源的动力问题。1958年三季度,在上古堆上安装两台,胡家峪三河口上安装一台。另外,在3个矿选厂设计之前,在上古堆先建设了日处理矿量50吨的小型选矿试验厂。通过试验,确定了3个矿山的选矿工艺流程,为选矿厂的设计提供资料和数据。
在创业期间,该公司各级领导及两级机关干部,经常深入基层蹲点开展调查研究,做到哪里困难有问题,哪里就有领导干部。领导下基层与职工同甘共苦,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常与职工群众促膝谈心,为群众排忧解难,正因为优良的传统和传承,中条山的先进群体倍增,英雄模范辈出。
筚路蓝缕 玉汝于成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书写着从白手起家,由小到大,与共和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与有色金属工业同步伐共奋进的光辉历程。如今的中条山集团,肩负“矿业报国”的神圣使命,用汗水和智慧铸就了新中国铜工业脊梁,赓续传承了中条山脉的铜文化脉络,如一幅壮丽的长卷,诉说着“百里锦绣图”背后的荣光和牺牲。近年来,中条山集团铭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构建独具特色的品牌创建体系,经过近70年的接续奋斗,中条山集团已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和核心优势。近年来,该公司不断从解放思想中更新升级观念、培育全球视野、持续对标一流、突破老路径、实现新范式,着力推动企业优势从技术和产品输出向生态、能力、品牌输出全面升维,以此来撬动规模扩张,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增创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山西有色金属领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有着清晰的发展使命、战略定位以及完备的发展规划与路径,担负着山西省委赋予的“打造有色金属行业一流标杆企业,引领推动山西省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承担着锻造铜基产业链“长板”、突破产业链“卡脖子”短板、推进“铜基新材料高端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大课题任务。
近年来,该公司全方位围绕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要求升级产业链,并深化推进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企业发展能级不断跃升。近70年在铜行业深耕,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铜联合企业,中条山集团拥有亚洲大型的地下非煤开采矿山,完备的探、采、选、冶、精深加工产业链,具备采矿1050万吨、选矿1100万吨、阴极铜35万吨、硫酸125万吨、高性能压延铜带3万吨、高精度压延铜箔5000吨、金锭15吨、银锭275吨、水泥150万吨、耐磨材料2万吨的生产能力,并综合回收硒、铂、钯、铑、铱等有价稀贵金属,资源储量丰富,工艺技术先进,经营效益稳健,品牌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中条山自成立以来,为新中国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旗下控股公司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12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现保有铜矿资源储量148万吨(金属),铜采选、铜冶炼产能位居我国铜行业前十,高性能压延铜带箔位居我国压延铜箔企业前三。
几代中条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一代代中条人传承抗战精神,踏着先烈的足迹,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气概,在这片承载红色基因与数千年冶铜史的热土上,将光荣传统与千年铜韵熔铸于自身振兴发展的征程。他们以勤劳智慧浇灌出丰厚深沉的优秀铜文化,让百年中条赓续千年铜韵,使中条山铜文明的古今智慧在历史长河中奔流不止,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