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淬山河——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年09月08日 10:34 136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518312
图为九三阅兵仪式上仪仗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中国人民以艰苦卓绝的抗争与奋斗,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另一条“没有硝烟的战线”上,曾有一群人以钨砂为弹、以黄金为盾,用矿灯与炉火守护民族命脉,堪称一部用血汗与智慧书写的史诗。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蕴藏于江西南部的丰富钨矿资源,成为支撑红色政权生存与发展的“宝藏”。毛泽东等领导人以卓越的战略眼光认识到开发和经营钨矿对于打破经济封锁、筹措革命经费的重大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开始发挥其独特的战略作用。

1932年,铁山垅钨矿成立,苏区钨矿开发从零散、自发的状态,走向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公营经济模式;随后,中华钨砂公司成立,统一了钨砂的生产、收购和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迅速组织生产,通过与中共建立合作关系的广东地区将收购的钨砂销往海外,换取了宝贵的外汇和物资,为苏区的财政稳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江西南部的钨矿资源开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不仅为苏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也培养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和革命骨干,为革命事业储备了宝贵的人力资源。赣南钨矿的开发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业建设与革命斗争相结合的成功实践。事实证明,只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政治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全面抗战爆发后,山东招远玲珑金矿迅速成为重要的资源基地。中共胶东特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领导当地军民,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一方面,组织武装力量破坏敌人掠夺计划;另一方面,秘密组织矿工在日军控制的矿区内外,利用各种机会开采并运出黄金。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建立了一条条通往延安的“黄金通道”,为党中央和敌后抗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财政支持。

为保存民族工业的火种,支撑长期抗战,一场规模空前的工业内迁运动在1937年后迅速展开。数以百计的工厂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迁往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大后方。在艰苦的条件下迅速恢复生产,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物资,为后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色金属工业的内迁和重建对于保障战时军工生产、稳定后方经济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工业内迁的浪潮中,许多工厂在西南大后方找到了新的落脚点。其中,位于陕西宝鸡的“窑洞工厂”便是典型的代表。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一些工厂将生产车间建在了山体的窑洞中,迅速恢复生产。一些机械厂利用简陋的设备,制造出了前线急需的枪械、炮弹和手榴弹;一些纺织厂则生产出了大量的军服和棉布。“窑洞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工艺不够精良,但却在关键时刻满足了战场的需要,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除了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还有无数在后方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有色金属行业的工人们,将汗水和智慧挥洒在矿山、在工厂、在冶炼炉旁,为抗战的胜利铸就了坚实的物质基石。

湖南水口山铅锌矿是中国共产党在有色金属工业领域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所在地,是工人运动的摇篮,也是革命火种的传播地。抗日战争爆发后,水口山铅锌矿的工人们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努力维持矿山的生产,为兵工厂提供了制造子弹、炮弹的重要原料。

在陕甘宁边区,涌现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他们用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为边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山西同蒲铁路的翻砂工赵占魁毅然奔赴延安,进入农具工厂工作。他刻苦钻研技术,大胆革新,先进事迹在边区广为传颂,并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赵占魁运动”,极大地推动了边区的工业生产。

从中央苏区“红色宝藏”钨矿的开发,到敌后根据地“虎口夺金”的壮举,再到工业内迁中保存民族工业火种的艰辛,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不挠、自力更生的伟大精神。这些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激励有色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宝贵财富。

抗战胜利,有色人来不及庆功,他们深知,炮火虽停,但工业被“卡脖子”的“手”仍未松开。1953年,“一五”计划启动,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有13个落在有色金属行业:抚顺铝厂、株洲冶炼厂、洛阳铜加工厂……它们像13颗火种,点亮了共和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夜空,让“洋金属”有了国产替代;1965 年,代号“902厂”的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宝钛集团前身)作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在陕西宝鸡动工,1966年5月,该厂第一个车间建成并产出首批钛材,标志着我国钛加工产业正式起步;同年,甘肃金川镍矿被发现,此后,金川人靠“三个石头一口锅”在荒漠上建起了一座镍都,用“争气镍”把核潜艇、运载火箭的“粮食”攥在了自己手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面临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但有色人始终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198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实行“优先发展铝、积极发展铅锌、有条件发展铜”的全国行业归口管理;1998年,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开业,是国内首家规范化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铜、铝、铅、锌、锡、镍六大品种上市,有色金属行业正式迎面市场风浪;2001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成立,有色金属行业管理正式转向行业自律,协会成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2025 年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这一次,“炉子不能凉”的底线之上,又加了一道“碳不能超”的红线。

展望未来,“十五五”开局即冲刺:深部找矿、再生金属“双轮”驱动,全球化布局也已按下快进键,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将借“双碳”目标的窗口,把“规模第一”的老招牌换成“高端、绿色、双循环”的新名片。

八十载岁月,变的是工艺与赛道,不变的是“把资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执念。今天,我们正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有色金属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将那段在烽火岁月中淬炼出的抗战精神转化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动力,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升级,从人才培养到供应链安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奋斗的姿态开创未来。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