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剑七十载探矿报国 奋楫新征程资源兴邦——地研院矿产地质事业部发展纪实
2025年09月01日 11:35 5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四秩风华 共铸辉煌 作者: 研讯
七十载峥嵘岁月,七十载砥砺前行。值此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地研院”)建院70周年之际,作为地研院支撑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的核心力量之一,地研院矿产地质事业部在地研院党委的科学引领下,坚持“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深耕资源勘查主阵地”的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人才队伍为根基,在推动全球资源配置、保障国家资源安全领域书写了攻坚破难、矿脉生辉的奋进篇章。
践行使命担当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地研院矿产地质事业部以国家资源安全战略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地研院发展战略布局,构建“国内深耕+国际拓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该事业部立足国内重要成矿区带,聚焦矿山深边部找矿勘查与空白区矿产地质调查,通过集成“星—空—地—井”高效探测、大比例尺矿床定位预测、三维地质建模等前沿方法技术,构建“多元化—多维度—多尺度”的综合找矿预测与勘查方法技术体系,支撑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放眼国际找矿前沿阵地,以国际化人才团队为核心,以自主研发的找矿预测与勘查方法技术体系为依托,为全球矿业公司提供全流程找矿勘查和技术服务,实现增储上产提升价值,助力地研院持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勘查品牌。
锻造核心实力
铸就全球资源报国丰碑
纳贤育才厚积薄发,科创攀峰载誉前行。地研院矿产地质事业部立足地研院战略发展需求,以自然资源部和行业协会资深专家为核心,汇聚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师、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评估师等专业人才。其中,高级工程师占比70%以上,研究生学历占比超60%,形成了“以专家人才引领、专业骨干支撑、青年力量协同”的科学团队架构。
目前,该团队中既有深耕地质勘探领域数十年的行业领军人物,也有入选自然资源部地质找矿战略人才计划的中坚力量,也不乏荣获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的青年学者;近年来,获得省部级奖项30余项,培育博士、硕士20余名,吸纳博士后10余名,产出高质量论文200余篇。地研院矿产地质事业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专业技术精湛,成为地研院推动找矿前沿技术攻关、重大项目落地的核心力量之一,为该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革新技术体系构架,赋能探矿高效推进。近年来,地研院矿产地质事业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深度整合地研院及院属企业自主研发的先进找矿设备和高效找矿技术。超低空高精度无人机航磁系统、大深度高分辨率三维激电震旦系统、高精度井中三分量磁测系统、景观地球化学测量技术等,构建了“星—空—地—井”四位一体、宏观靶区圈定与精准矿体定位相结合的“多元化—多维度—多尺度”综合找矿预测与勘查技术体系。该体系突破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限制,能够适应草原、湿地、沙漠、戈壁、森林、沼泽等各类复杂场景,并且成功应用于国内外空白区找矿、棕绿地勘查,主导发现了一批优质矿产地和潜力找矿靶区,累计查明铜、钼、锡、铅、锌等资源储量超千万吨,为多个大中型矿山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自然资源部专家指导组考察东天山铜镍矿
在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古赤峰-锡盟草原湿地区,地研院矿产地质事业部以锡、铅、锌、银、铜等矿种为主攻对象,构建了一套针对锡多金属矿的矿产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组合和快速评价技术,圈定和优选找矿靶区20处;在新疆哈密东天山地区,总结了一套戈壁荒漠景观区有色金属调查评价和岩浆型铜镍硫化矿床快速评价技术,提交铜、镍、金、铅、锌等矿种找矿靶区20余处;在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北段森林沼泽区,创立了一套中大比例尺化探方法与异常查证评价技术,发现并勘查了以大梁金矿、太平川钼铜矿、953金矿、吉峰铅锌矿、西陵梯钼矿等为代表的9处矿产地,优选出20余处找矿靶区和一批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地球化学异常区。
聚力国家找矿攻坚,筑牢资源安全保障。地研院矿产地质事业部深度参与国家及地方财政资金勘查和科研项目60余项,包括科技重大专项、地质大调查、中央地质勘查基金、中央财政补助、矿产资源补偿费及地方类等项目,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青海、辽宁、湖南等地。依托团队自身突出的找矿发现能力和先进的找矿预测与勘查技术,地研院矿产地质事业部通过主导发现、调查评价、普查以及拉动企业投入勘查,实现累计新增资源量铅锌超600万吨、铜超300万吨、钼超50万吨、金超50吨,为保障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提供坚实支撑。近年来,该事业部紧扣国家战略部署,聚焦内蒙古赤峰、新疆哈密东天山两大有色金属基地,系统开展综合地质调查,突破传统地质认知,指明区域找矿突破方向。
地研院矿产地质事业部技术人员于卡拉塔格哈密红石矿业合影
通过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地研院矿产地质事业部厘定了大兴安岭南麓地区燕山晚期大规模A型花岗岩岩浆活动与锡多金属矿成矿大爆发作用机制,完善了大兴安岭南麓地区岩浆热液型锡多金属矿成矿理论,明确以岩浆热液型锡多金属矿为主攻目标,建立了成矿密切相关的高分异花岗岩识别标志,提出大兴安岭南麓具备成为我国重要的锡、银资源基地条件;新发现矿点68处,圈定找矿远景区19处,提交靶区20处,新发现具有大中型资源远景的矿产地2处,资源潜力评价结果预测区域资源远景锡超过500万吨,银超过10万吨。该项成果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深耕国内资源沃土,护航院高质量发展。地研院矿产地质事业部围绕院属矿权找矿勘查,强力支撑院自有矿山建设,主导或参与院属矿权找矿勘查,陆续发现了新疆乌拉根超大型铅锌矿床、萨热克大型铜(银)矿床、卡拉塔格大型铜锌金矿床、内蒙古敖仑花大型钼矿床、河北金宝大型金矿床等大中型矿床10余处(均已开发利用),强力支撑院原/现自有矿山建设,为地研院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卡拉塔格大型铜锌金矿床,地处新疆吐哈盆地南缘卡拉塔格地区,是该事业部主导发现、勘查至院属企业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之一。该矿床由地表高硫化物蚀变现象识别起步,历经选区、普查、详查及勘探阶段系统工作,相继发现并探明红山、梅岭、红石、红海、玉带、月亮湾等矿段,累计探获铜资源量超50万吨、锌资源量30万吨、镍资源量超7万吨、金资源量超7吨。
内蒙古敖仑花钼矿
敖仑花大型钼矿,位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由院属公司登记获得前人已放弃的探矿权,是该事业部主导老点新评至院属企业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之一。在找矿常规思路一无所获的情况下,项目组人员加强综合研究,及时调整找矿勘查思路,由原来的寻找脉状矿体调整到寻找斑岩型铜钼矿的思路,在环形异常带中心布置钻探工程,一钻就打中靶心,控制300余米厚的铜钼矿体,累计探明钼金属量达20万吨。
地研院矿产地质事业部依托多年积淀传承的找矿预测与勘查技术优势,为国内矿业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增储上产提升价值,为中国铝业、紫金矿业、江西铜业、山东黄金、华友钴业、北方矿业、西部矿业、鹏欣资源、金诚信、盛屯矿业、中辉矿业、国城矿业、鼎新铜业等数十家矿业公司提供了覆盖成矿规律研究、靶区预测、勘查实施、储量评估全流程的专业化找矿预测与地质勘查技术服务,高效助力各企业实现增储上产与价值提升。
开拓国际矿业市场,布局全球资源矩阵。在立足国内矿产资源勘查的基础上,地研院矿产地质事业部积极“走出去”,在全球重要成矿带上勘查资源,足迹遍及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欧洲等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地研院及院属公司在老挝、智利、刚果(金)、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加拿大、塞尔维亚等国家,发现并勘查了埃塞俄比亚大型VMS型铜锌金矿床、坦桑尼亚MGZ大型金矿床、加拿大魁北克HR大型铜—镍—铂族矿床、柬埔寨蒙多基里超大型三水铝土矿、智利月亮山大型铁铜矿床、津巴布韦大岩墙、霍普韦尔大型铂钯矿、塞拉利昂GPAFAYA大型铁矿等一批大、中型矿床,找矿成果显著。
近年来,该事业部项目组扎根斐济、津巴布韦、尼加拉瓜、哥伦比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地质勘查与找矿技术服务。以斐济维提岛某金矿勘查项目为例,该事业部通过成矿规律研究与靶区精准预测,成功圈定多条金矿体和数条铜钼、金矿化体,新增金矿资源量超10吨。基于技术输出与跨国项目协同,该事业部持续助力当地矿产资源开发与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实效,为地研院在“一带一路”资源领域高质量发展及全球化资源战略布局注入专业动能。
锚定未来方向
谱写勘查资源、发展矿业新篇章
站在地研院70年发展历史的新起点,地研院矿产地质事业部将持续秉持“务实、创新、卓越、担当”的精神,以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为己任,努力创建一流的矿产地质勘查业务板块,助力全球资源勘查与开发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在技术创新领域,该事业部将以深化科技创新为核心,重点突破矿山深边部探测、智能找矿等前沿技术,构建更完善的综合找矿技术体系,持续提升技术核心竞争力;强化人才梯队建设,依托“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打造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兼具地质专业素养与数字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人力保障。
在业务拓展方面,该事业部将加强国内业务的深耕细作,重点关注国家重要成矿区带和战略性资源接续基地,为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保障作出更大贡献;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深化海外业务布局,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矿业合作,积极参与当地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支撑提升地研院在国际地质勘查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