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铜产融以自研数智平台破局业务“信息孤岛”

2025年08月28日 9:56 217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作者:

“以前每张订单都得单独制作提货单,现在只需导入货物明细,一键就能生成订单与提单数据,收款和发货数量实时关联,效率提高了,发货也更安全了。”一线业务人员真切感受到的,正是江西铜业集团产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铜产融”)综合业务管理数智平台上线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数智转型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这款由江铜产融自主研发的综合业务管理数智平台,不仅是产融积极融入“数字江铜”战略的扎实举措,更凝结了一支由科研人员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攻坚团队的心血与智慧。

破局:现实痛点催生自我革新

资产盘点靠人工、项目管理靠表格、业务数据“孤岛林立”、风险监控只能事后补救……在该平台开发前的需求调研中,江西铜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再生资源公司”)总结出的业务堵点,正是江铜产融多条业务线此前普遍面临的困境。信息化建设的滞后,让一线员工疲于低效重复劳动,也让管理者难以实时、全面地掌握业务动态。

“我们曾经考虑过外购系统,但市场上的产品要么功能零散,要么难以适配,更别说支持我们跨板块融合的特殊需求了。”该公司产融信息科技部负责人表示。他们曾算过一笔账:采购多套第三方系统至少需要500万元,且还不包括后续运维升级费用。

破局的唯一路径,就是向内求索的“自我革新”。当外部解决方案难以匹配内生需求,自主研发便成为破开困局的利刃。

在江西铜业集团“1+9”十位一体管理模式深化推进的背景下,产融综合业务管理数智平台研发项目正式立项。

攻坚:技术与业务的双向赋能

江铜产融综合业务管理数智平台的使命不仅是“业务上线”,更是要让数据开口说话、让管理智能决策。

围绕产融特有的管理模式与业务需求,该数智平台聚焦数据治理、智能服务与风险防控,致力于打造一个集项目管理、资产管理、监督管理、业务运营和风险控制于一体的综合化管理枢纽。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摆在研发团队面前的是一系列的攻坚清单:构建统一信息基础平台、开发核心业务系统、搭建产融数据中台、建设智能分析平台,并落地大数据监控与可视化驾驶舱。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成功的关键,在于技术与业务能否实现真正的深度融合与双向驱动。

如何依据实际工作开展中的业务逻辑创建出既贴合操作场景又具备技术前瞻性的系统?答案藏在无数次业务需求沟通研讨会的激烈辩论里,藏在该研发团队带着电脑蹲点业务一线的实地调研中。

该研发团队深知,技术代码必须紧跟业务节奏,每一个功能模块的设计都要先回答“业务流程是否顺畅”“管理需求是否满足”“风险节点是否覆盖”这3个核心问题。在50多次的业务需求调研与沟通需求反馈会中,业务端提出的每一个痛点,都转化为技术攻坚的靶点;技术端突破的每一个瓶颈,又都成为业务模式升级的支点,在往复循环中实现技术与业务的同频共振。

同心:跨部门协作的“攻坚密码”

“平台能成,靠的不是某个人的灵光一闪,而是产融上下拧成一股绳。”产融信息科技部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项目攻坚背后最动人的故事。

为助力再生资源公司业务重启,该研发团队与业务骨干并肩作战,重新梳理由采购到销售的全流程业务逻辑,将线下痛点转化为技术攻坚的靶点。再生资源公司为保障研讨场地,甚至推迟部分非紧急业务会议,组织中层干部与基层员工轮班参与研讨,从仓库管理流程到数据统计口径,逐条打磨细节。

“有一次,我们讨论再生资源现货贸易系统,涉及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等不同业务类型的需求梳理,业务团队前端与中台人员都加入进来,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信息科技部负责人回忆,这样的场景,在持续7个工作日的集中研讨中时常上演。

跨部门的头脑风暴成了常态,业务部门带着痛点清单找技术组,信息技术组拿着方案草稿问业务端,仅现货贸易系统订单模块就进行了7次需求修订。这些点滴细节,汇成了项目推进中最坚实的力量。

新生:从“好用”到“赋能”的

价值跃迁

如今,江铜产融综合业务管理数智平台已上线运行,带来的改变不止于“好用”的直观提升,更在向“赋能”的深层价值跃迁。跨部门业务审批时间从3天压缩至1天,资产盘点效率提升80%,风险预警响应速度提升……这些变化在业务场景中尤为显著。

现货贸易系统已实现产融内各现货贸易部门的业务、审批、收付款全流程线上化:告别线下台账,自动完成付款认款,自动生成各类经营分析报表,实时抓取期货数据,同时,开发了期现匹配、提前点价等功能,实现了期现每日敞口预警,也为江西铜业集团期货监管系统提供了大量数据基础。截至目前,该现货贸易平台中审批的采购合同1922个、销售合同3390个、供应商955个;在风控三期需求中孵化出的金融市场业务系统,维护了43个管理人主体和145个债券主体以及348条回访记录……

江铜产融综合业务管理数智平台的落地,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产融开展综合业务提供技术支持,而且打破了数据壁垒,推动该公司各部门及所属单位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共生”。通过可视化数据看板,管理者可实时掌握全板块运营态势,为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这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该研发团队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深化智能化分析功能,让平台不仅“好用”,更能“预见”——比如通过历史数据预测业务趋势,为新业务拓展提供方向。

从手写台账到智能平台,从信息孤岛到数据贯通,江铜产融综合业务管理数智平台的攻坚之路,既是“数字江铜”建设的生动实践,更是江铜人用协作与创新书写的转型答卷。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