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彰显生态地质力量——地研院生态地质业务发展综述
2025年08月21日 12:34 39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地矿建设 作者: 研讯
外业数据采集工作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地研院”)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生态地质领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单位的高度肯定。
地研院生态地质事业部承担了生态地质业务的开拓和发展,核心团队由具有博士、硕士学历及高级职称的矿山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科学、测绘、规划等多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是一支踏实勤奋、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青年团队。
聚焦主业强担当
地研院生态地质业务涵盖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矿山环境综合调查与治理、农业地质综合调查、测绘地理信息与土地规划等技术服务领域。
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方面,生态地质事业部以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为导向,遵循地球系统科学规律,按照生态-地质耦合作用过程,对环境地质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国土空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发展等提供专业的地学建议。
在矿山环境综合调查与治理方面,生态地质事业部开展矿山环境本底调查、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矿山地质灾害勘查、设计、评估与监理等技术服务;通过科学调查、评估和综合治理,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助力绿色矿山建设,实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地质综合调查方面,生态地质事业部开展土壤基础属性及其环境功能调查、空间分布调查、污染与风险评估、功能与适宜性评价等,查清土壤的类型、数量、质量情况;通过“摸清本底—诊断问题—精准治理”的流程,为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农用地分类管理、指导精准施肥、生态修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测绘地理信息与土地规划方面,生态地质事业部具备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界线与不动产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等测绘资质和土地规划资质,通过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为自然资源管理、城乡规划、工程建设等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结硕果
近年来,生态地质事业部完成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地方重点项目,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坝上高原与燕山山地生态地质耦合机理与适宜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服务于三峡库区承载力评价的生态环境综合调查与分析方法研究》等多个项目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
构建生态地质调查方法体系
构建基于地质建造的生态地质调查方法。生态地质事业部以河北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态地质环境背景、绿色资源分布规律等进行调查,查明承德市全域生态地质背景特征和生态地质环境分区;提出了浅山区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和流程,以地质建造为基础,以小流域为调查单元,以生态地质系统为核心解剖生态关键带;按照“背景分析(≤1∶25万)—重点调查(1∶5万~1∶2.5万)—关键查证(≥1∶1万)—综合集成”4个层次部署工作,总结了流域生态景观形成的地学意义,围绕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及地质遗迹建设提出服务农业规划布局、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的地学建议。
创新土地质量调查技术方法。生态地质事业部以河北承德伊逊河流域及坝上地区为研究对象,围绕矿业活动集中区、土地沙漠化脆弱区、特色农业种植区、土地综合利用和保护需求导向,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立地条件调查;通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生态地质调查及土地自然性状调查,摸清了研究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生态地质条件和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探索了生态地质图件的“主图+镶图”表达形式,初步构建了以地质建造、数字地貌、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划分为基础,强调岩性建造、中尺度地貌对生态景观格局影响的土地质量调查技术方法。
完善不同尺度的地球关键带调查工作方法。生态地质事业部以河北承德平泉市瀑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区,构建了以土壤景观模型和岩石类型为基础的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方法,从景观视角观察控制地表基质类型、性质及其空间分布的环境因子;通过1∶1万、1∶5万和1∶25万3种尺度的调查实践,完善了不同尺度的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方法。该方法体系可有效提高生态地质调查工作的效率和精度,有助于解决调查结果“不可重复”、部分推断过程无法验证、观察点位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影响区域生态地质信息推断精确性等问题。
总结重要矿产地地质遗迹调查技术方法流程
生态地质事业部以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和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对重要矿产地地质遗迹进行详细调查与利用研究;查明了研究区矿业遗迹资源特征、分布范围、规律和开发利用现状;梳理总结了全国重要矿产地地质遗迹数据,初步总结了矿业遗迹基于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的4个阶梯式开发利用模式,即生态恢复模式、农业综合复垦模式、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和深度综合开发模式;总结了重要矿产地地质遗迹调查技术方法流程,编制了《重要矿产地地质遗迹详细调查技术要求》。
初步构建地质勘查活动对全域生态环境影响现状评估方法
生态地质事业部以青海省为研究区,研究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总体特征;基于地质勘查活动对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水文条件等环境中诱发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信息量评价模型,计算评价单元内地质勘查活动影响信息量及影响程度;初步构建地质勘查活动对全域生态环境影响现状评估方法,建立了“代表性勘查区—生态亚区—省级全域”三级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和适用于青海省代表性勘查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的规划模式
生态地质事业部通过分析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判断研究区内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问题和风险,识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空间和生态极敏感空间,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融合当地特色辽文化、罕见地质遗迹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资源,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在注重保护生态的同时建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提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建议,为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海外矿山生态环境本底调查
生态地质事业部以矿山开发易受损的植物、土壤、水体等关键要素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地质解译与实地调查验证,查明了矿区范围内主要植被类型、立地条件及生态景观格局;依据国际金融公司(IFC)《采矿业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等国际标准、技术导则,开展环境影响评价;通过矿区本底调查,基本掌握了调查区植物、土壤、水体等本底环境关键要素的特征,服务绿色矿山建设规划、生态环境高效管理和生态修复标准建立,促进矿业绿色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赢。
建设农田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及智慧农田监控预警平台
依照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耕地质量评价等技术规范,生态地质事业部对河北省三河市开展农田土壤污染监测,建设了集数据采集、土壤分析评价和污染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农田监控预警平台,对农田重金属含量、土壤污染情况、土地肥力情况以及土地酸碱度进行分析评价和预警,实现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无缝对接,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土壤污染跟踪监测数据和管理平台。
拓宽土壤综合调查技术服务领域
生态地质事业部在北京市延庆区、丰台区、昌平区和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广阳区等地区,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耕地分类管理等工作,通过样点调查与采样、样品测试与分析以及成果形成等对土壤实施“全面体检”,查清土壤类型、分布特征、耕地质量、适宜性及土特产品适宜区情况,为土壤科学分类、改良和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培肥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推进土壤资源科学利用、提升农产品质量与资源利用效益等提供支撑。
优化新增耕地农业生产符合性评价技术方法
依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明确新增耕地联合验收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的通知》(京规自发〔2022〕93号)、《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耕地联合验收工作的通知》(京农发〔2022〕99号)等相关要求,生态地质事业部在北京市延庆区、丰台区、朝阳区等地区进行野外调查及测试分析,优化耕地碎屑物含量、地形坡度、田间灌溉能力、排水能力、有效土层厚度、土壤环境质量(镉、汞、砷、铅、铬、铜、锌、镍等)、耕层土壤质地、容重、有机质、pH值等10项指标的评价技术方法,对新增耕地农业生产符合性进行客观评价。
深耕细作谋发展
未来,地研院将在现有技术及业务基础上,结合地质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测绘、遥感、规划及AI等技术,重点在构建核心竞争力、加强技术创新驱动发展和提升专业服务水平等方面加强生态地质业务发展。
构建核心竞争力。地研院整合地质、生态、环境、遥感、测绘、规划等领域专家,构建多专业交叉融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技术团队;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提高综合技术服务能力。
加强技术创新驱动发展。地研院结合生态地质现有业务领域,深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通过GIS空间分析+InSAR、AI+大数据、“生态修复+”等模式,创新服务形式,如地质灾害智能预警、土壤污染源解析模型、矿山生态修复效果动态监测、地面沉降预警等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更智能的专业化服务。
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地研院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地质灾害防治、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综合性业务,重点提升生态地质调查与评价、生态地质承载力评估、区域生态开发潜力评估、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地质灾害防治与风险管控、地质灾害调查、隐患识别与监测预警、风险评估与防控、生态保护与修复、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污染场地调查与修复、全生命周期生态修复方案等业务的专业服务水平。
接下来,地研院生态地质事业部将继续紧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