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有色院再添7项国际领先科技成果
2025年08月21日 12:26 49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科技创新 作者: 曾莉莉
8月8日,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沙有色院”)“复杂含锌物料超大型流态化焙烧技术与装备开发”等7项科技成果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鉴定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7项科技成果技术创新程度高、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复杂含锌物料超大型流态化焙烧技术与装备”开发了多维融合锌精矿智能配料系统、大型竖立型自锁式穹顶和内外一体化拱角梁结构、气流弥散式均压结构风箱及网格化弹性密封结构,解析了细粒度物料高温粘结聚团机理和不同粒径流态化控制规律,攻克了超大型焙烧炉大跨度(>20m)高温穹顶和超高炉体结构安全稳定性差、布料不均匀、复杂含锌物料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复杂、控制难度大、烟尘率高和焙砂质量不稳定等系列技术难题,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复杂含锌物料198m2流态化焙烧炉,实现了锌焙烧炉单系列处理含锌物料规模55万吨,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单系列198m2焙烧炉生产线比同规模传统生产线(2条109m2焙烧炉)节约建设投资20%以上、减少占地面积40%和劳动定员50%,极大地促进了锌冶炼技术进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锌基多源固废协同资源化关键技术与大型化装备”开发了锌基多源固废协同冶炼资源化关键技术,研发了全球首套富氧“侧吹+烟化”强化熔炼大型化成套装备,攻克了大型熔炼炉锌基多源固废多相难熔、有价金属定向分离难、热平衡不稳定、炉窑易变形与炉缸结瘤、大型烟化炉液态/冷态物料协同连续吹炼、烟气波动与热负荷不稳定等重大技术难题,实现了多种锌基固废绿色协同处理和多金属资源高效回收,建成全球首个70万吨/年锌基多源固废资源化示范工程。该项目的技术创新为锌基多源固废资源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促进了锌冶炼行业向高效节能、综合回收、环保清洁的方向发展,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铅锌冶炼废水无钠硫化深度除铊脱砷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开发了高纯硫化氢制备技术及精准硫化反应装置,通过自主研发的梯级硫化稳定运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硫化高效反应,将冶炼废酸中有价金属进行分离回收,实现石膏渣资源化;研发了“深度吸附除铊+资源化回收”高效组合净化技术,解决了重金属铊的深度去除及资源化重大技术难题;首创膜前废水负碳轻质脱硬调理工艺,利用污酸中和过程中产生的废二氧化碳,实现了废水脱硬,为实现废水高效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保障;首次将热法分盐技术应用于铅锌冶炼废水深度处理,创新开发蒸发结晶器,成功产出硫酸钠及氯化钠工业盐,实现废盐资源化闭环。该技术成果在云南驰宏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和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应用,提升了铅锌等多金属冶炼废水低碳清洁处理水平,实现了废水废渣及废盐的资源化,促进了冶炼废水处理技术的进步。
“极高寒特大型露天矿低碳高效开采集成技术与工程示范”开发了露天矿开采境界价格与成本经济参数动态调控、时间价值属性精准贴合的多手段组合动态集成优化新方法,解决了资源动态管理与高效利用难题,实现了境界动态精准优化与运输坑线经济智能布设;构建了装备集群效率衰减多参数性能修正模型,研发了极高寒特大型露天矿装备智能选型决策软件,实现了极高寒区大型装备集群运行效率提升与铲装运装备精准匹配;首创了极高寒特大型露天矿大运量长距离下行自发电带式输送技术,实现了极高寒区物料长距离、大规模运输与带式输送能量高效回收。该技术成果在西藏巨龙铜业有限公司成功应用,提升了极高寒特大型矿山低碳、高效、经济开采技术水平,为高海拔寒区特大型露天矿山绿色低碳、降本增效开发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促进了极高寒矿山采矿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了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水平和资源保障能力。
“深井矿山高应力围岩承压调控支护技术研究及应用”首创了深井矿山高应力围岩失稳多源致灾因子融合建模诊断技术;研发了“工程布置—掘进方式—施工工艺—诱导卸压”组合优化地压调控技术和预应力锚杆分级预紧、管缝锚杆+树脂锚杆分次支护技术;发明了新型组合式让压锚杆,解决了深井矿山高应力围岩稳定性控制重大技术难题。该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驰宏会泽矿业分公司,提升了深井矿山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水平,促进了采矿行业科技进步,可在类似矿山推广应用,提高了我国矿产资源自主保供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强岩溶区超细矿泥建库安全堆存成套技术创新开发与应用”揭示了广西岩溶地质规律和排泥库泥浆泄漏机理,首次开发了地下水分区分级导排技术、沉降堤断层处理技术、强岩溶区立体防治技术和岩溶区排泥库全生命周期泄漏管控技术,形成了强岩溶区超细矿泥建库安全堆存成套技术,填补了世界喀斯特地貌建设排泥库的技术空白。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广西16座排泥库,地下水位最高降幅15m,岩溶封堵率达到95%,排泥库库内高流动性泥浆实现零外溢。该技术突破了“严禁在岩溶发育地区利用天坑建设尾矿库”的传统技术壁垒,为广西岩溶区铝土矿山的稳定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促进了岩溶发育地区尾矿库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了我国岩溶区排泥库的建设技术水平,市场竞争能力强。
“露天矿高边坡安全监测新技术与智能装备”自主研发非接触式形变监测雷达系统,实现亚毫米级形变监测,攻克传统监测空间覆盖不足与恶劣环境干扰难题,显著提升全天候监测可靠性;研发多尺度融合感知与安全风险靶向识别技术,创新构建滑坡智能识别、易发性评价、形变解译的全链条技术体系,显著提升滑坡检测精度、边界识别能力、易发性评价精度及风险定位效率;创新雷达—点云快速融合算法,实现秒级三维形变可视化;提出多指数空间聚类预警模型,融合时间累积与空间连续性特征,消除噪声误报,提升灾害响应精准性。该技术成果已应用于中铝股份、中铝智能、中国铜业等大型企业的30余个边坡、尾矿坝安全监测项目,为矿山高陡边坡、采场、排土场、尾矿坝以及高铁、水利、城市基建、自然灾害等场景的安全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对我国工程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减灾防灾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鉴定评价的7项科技成果,集中展示了长沙有色院近年来取得的最新科技创新成果。今后,长沙有色院将继续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以科技创新助力全面建设有色行业创新型领军企业。
(曾莉莉)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