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技防灾新标杆——记江西省地调院地环所南昌湾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

2025年08月21日 12:24 69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作者:

517661
无人机巡飞现场

清晨,南昌湾里山区的薄雾尚未散尽。一架搭载着高精度传感器的无人机从牛岭村一处不起眼的院落自动起飞,按照预设航线,精准地掠过沟壑山梁。

与此同时,院内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传回的画面被AI系统快速解译分析,一处微小的坡体位移特征被自动识别、标记为“黄色预警”……

这里,便是江西省地调院地环所精心打造的集科研、监测、预警、科普于一体的华南花岗岩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南昌湾里示范基地。

这个科研基地,正悄然书写着用科技力量守护一方平安的“江西地质答卷”。

无人机“鹰眼” 织就安全天网

“以前靠‘人防’,巡查员翻山越岭,效率有限还不安全;现在,我们的‘千里眼’和‘智慧脑’上岗了!”该基地技术负责人温丽旺指着屏幕介绍道。他口中的“千里眼”和“智慧脑”,正是该基地自主研发并已投入实战的“无人机地质灾害智慧巡查及AI识别系统”。这套系统在今年4月全面运行,堪称该基地的科技创新“明星成果”。

“单套系统最大能覆盖方圆300平方公里,一次飞行任务抵得上过去巡查员四五天的辛苦。”基地负责人丁一介绍。效率提升超10倍,让大范围、高频次监测成为可能。该系统的核心在于其搭载的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算法。“它能像经验丰富的巡查员一样,对灾害点进行实时、快速识别,及时获取灾情范围、规模和次生灾害信息,辅助应急救援决策。”

自2023年6月试运行以来,该基地累计完成399架次飞行、3748点次隐患点巡查,为2025年主汛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防”支撑。这套系统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已迈入“人防+技防”的智能化时代,为南方丘陵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树立了技术新标杆,相关核心技术已申请多项发明专利。

科普研学 彰显独特价值

该基地肩负着将专业地质知识转化为守护力量的使命,其科普教育功能在今年4月获评“中国地质学会第五批全国地学科普研学基地”后更显重要。这里的科普研学,绝非走马观花,而是沉浸式的知识探索与能力锻造。

来访者,尤其是防灾减灾相关专业学子,将踏上独特的研学之旅:在科普综合楼聆听科研人员解析地灾成因与预警原理;步入滑坡物理模拟实验室,亲眼见证花岗岩滑坡在模拟降雨条件下的动态演化过程;登上无人机空中观测平台,俯瞰监测区域全貌,理解宏观地质格局与微观隐患点的关联;最后深入魏家大滑坡等典型灾害监测示范现场,在野外实地教学中掌握识别隐患、解读监测数据的实践技能。

6月28日,基地迎来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东华理工大学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他们在这里开展实习活动,成为“四位一体”研学路线的深度体验者。学生们不仅系统学习了理论知识,更亲手操作监测设备、参与无人机巡查数据解译、在野外实地进行地质调查。这场结合了前沿科技与真实场景的实习,让课本知识“活”了起来,有效促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跃升,点燃了这些未来防灾减灾“生力军”的职业理想之火。

“我们制订了详细的3年运维计划,目标是将这里打造成具有南方丘陵特色的地灾防治科普教育品牌。”负责地灾科普工作的陈刘舟越介绍。自建成以来,该基地已成为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科技示范的重要窗口,吸引了众多单位密集调研与观摩。

8月份,基地依托丰富的地质资源和先进设施,全力保障了2025年江西省“振兴杯”地质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水文地质调查方向)野外实操顺利完成,为提升行业技能水平发挥积极作用,这再次彰显了基地将专业能力转化为服务行业、守护安全的社会价值。

科研扎根 筑牢民生“堤坝”

南昌湾里招贤镇牛岭村是基地扎根的地方。这里花岗岩风化壳滑坡崩塌多发,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地质灾害隐患区。

直面这一地域性防灾难题,江西省地质局地防处主动谋划、精准施策,自2022年起,持续牵头立项部署,积极协调争取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江西省自然资源厅等上级部门指导支持,并组织江西省地调院地环所具体实施“南昌湾里花岗岩滑坡发育机理研究及可视化监测预警与示范项目”,正式启动了这座集科研、监测、预警、示范于一体的防灾减灾前沿基地建设。

经过3年多的持续建设,该基地已构建起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布设了专业监测设备网络,深入研究花岗岩滑坡发育机理。自主研发的“南昌湾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作为中枢“大脑”,融合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整合多元监测数据,实现实时可视化展示、预警模型配置与应急管理支撑,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套以“空—天—地—深”立体监测为基础、智能预警平台为核心、无人机巡查为延伸、物理模拟为支撑的综合技术体系,源源不断地将实时监测数据和精准分析报告共享至本地有关主管部门。

三方聚力 绘就未来蓝图

该基地的建设发展,走的是一条开放协同、融合创新的路子。

8月9日,基地迎来了发展的重要节点——江西省地调院地环所与成都理工大学、江西省矿产资源保障服务中心签署2项重量级合作协议。

一份是《地质灾害防治战略合作协议》,江西省地调院地环所与成都理工大学双方将聚焦地灾防治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另一份是《南昌湾里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建合作协议》,三方将共同致力于将观测站建设提升至自然资源部级野外观测站水平,在科研深度、管理机制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深化协作。

“一方面,成都理工大学在地质工程领域的深厚积淀;另一方面,江西省矿保中心在地质灾害防治保障和管理上的丰富经验,再加上我们扎根一线的监测实践,这种‘强强联合’将极大提升基地的科研攻关能力和服务地方水平。”省地调院地环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储小东在签约现场充满信心地表示。

7月,该基地已成功举办了“南昌湾里花岗岩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与实景创新展示平台研讨会”,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江西省气象台等多家权威机构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论证优化了智能化巡查系统方案和科研观测技术路线,为基地发展注入前沿智慧。

从“人盯”到“智防”的跨越,是江西省地质局近年来以科技创新驱动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的生动缩影。该基地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守护红土地上的生命财产安全构筑起坚实的科技防线,而且以其探索形成的“科研引领—精准监测—科普教育—服务地方”全链条模式,为南方丘陵强降雨区乃至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西样板”。

未来,这座承载着科技与民生双重使命的前沿基地,将持续深化创新、拓展合作,在科技赋能防灾减灾的道路上谱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