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铁肩担道义 记者历险寻真相——南丹矿难采访回忆

2025年08月21日 10:30 73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我与有色报   作者:

如果有人问:“在从事《中国有色金属报》记者生涯中,什么样的工作经历让你特别自豪、特别难忘?”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南丹矿难采访!”

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有色金属矿井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透水事故,不仅造成数十人死亡,而且被隐瞒了半个月之久。更加令人震惊的是,2001年在现场采访的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被不明人员追杀,不得不逃离南丹。甚至到2001年7月31日,当地有关部门在上报的一份报告中仍称:“所谓南丹矿井事故,纯属谣传。”一时间,南丹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波诡云谲、迷雾重重。为寻找事实、揭开矿难真相,中国有色金属报社时任社长原寅平决定派出记者,秘访南丹。

8月8日,我和中国有色金属报社广西记者站站长何载福奉命出征,执行特别任务。为圆满而安全地完成任务,我俩出发前进行了仔细研究,制订了两套行动方案。第一方案是对南丹华锡集团、高峰公司等矿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调研。我们把《中国有色金属报》记者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而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工作人员的身份出现。为此,我们在区经贸委领导的帮助下,办理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旗下杂志《疏导》的采访函备用。第二方案是直接打进安全事故救援指挥部。因为何载福本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经贸委的副处长,具有进入指挥部的资格和条件,我的身份却颇费思量。最后,何载福提议让我当一回“北京请来的‘抽水专家’”,因为那时正是从透水矿井抽水寻找遇难矿工遗体的紧要关头,抽水专家可以方便地进入出事矿井,而且我是学物理专业的,熟悉抽水机的工作原理,言谈间不会露出破绽。我们对两个方案进行了比较:第一方案虽然人身安全有保障,但不方便进入出事矿井,完成采访任务比较困难;第二方案出入透水矿井方便、采访方便,却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思来想去,我们决定铤而走险,采用第二方案!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选择第二方案是多么的大胆和英明。因为是救援指挥部工作人员,何载福能够及时了解、准确把握事故的总体情况和与事故相关的各类线索;因为是“抽水专家”,我能非常方便地进入透水矿井和矿工宿舍进行访谈。比如我从两个出事矿井拉甲坡矿井和龙山矿井看到了死亡矿工抚恤金发放单,心里默默一算,遇难矿工实际人数超数十人,远远大于矿里上报的数据,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就这样,我们白天是救援指挥部工作人员,何载福该开会开会,而我就随意下井走走,装模作样地对抽水工作指指点点,当然主要是找人访谈。晚上,我在下榻的、离县图书馆比较近的那家酒店抓紧写稿。

中国有色金属报社对这次报道的重视前所未有。社长指示,来自南丹的稿件要不惜版面,有多少文字上多少文字,有多少照片上多少照片。报社的同志每天都与我们保持联系,询问有关情况,催促、接收、修改和校对稿件。领导的格外重视、编辑的积极联系,使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那时没有笔记本电脑,手机也没有微信、抖音,写稿子要到网吧打字,发稿子也要在网吧发。有一天,我晚上10点进网吧打字,一直打到凌晨3点,网吧老板娘居然就陪了我5个小时!在南丹县图书馆,几位馆员得知我是为民发声的记者时,非常热情地为我服务。他们硬是从散乱的十几个柜子里为我找齐了两年的当地报纸,而且还破例为我办了图书借阅证。

在南丹的第五天,酒店大堂经理悄悄告诉我们:“有人开始注意到你们了,问你们的情况,打听你们的行踪。”我们立即将这一情况向报社作了汇报,社长指示,换酒店!于是,从这一天起,我们每天换一家酒店,而且是相距比较远的酒店。同样出于安全考虑,报社对稿子的署名进行了研究,决定采用笔名——何载福叫德风,我叫平秀。后来,我问社长:“为什么叫我平秀?”社长说:“平果铝的大秀才嘛!”

2001年8月16日,《中国有色金属报》在第一版推出长篇纪实通讯《触目南丹》第一篇,详细介绍了南丹矿业的历史沿革以及矿业对南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在第四版刊发了8张现场照片,形成了非同寻常的视觉冲击。这是南丹矿难发生后掀起的第一波新闻巨浪!此后,有色报连续刊发了《触目南丹》之二、之三、之四,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在中央新闻单位无法进入南丹矿难现场进行报道时,中国有色金属报社勇敢地站了出来、肩负起道义,以来自事故现场的镜头笔触、真实鲜活的报道,揭开南丹矿难的事实真相,勇立特大安全事故纪实新闻的潮头!《羊城晚报》总编室想方设法向我索要《触目南丹》的稿子,经社长批准,我把稿子传给了对方。8月29日,1.5万字的《触目南丹》在《羊城晚报》刊发了两个整版,广西、广东一时“洛阳纸贵”,很多人复印了这两版报纸争相传阅。后来,我当中国新闻奖评委,方知那年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所获得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文字稿,都参照了《触目南丹》。

南丹秘访11天,真的是极不平凡的经历。我深深记得何载福出发前告别妻子和刚刚出生一个月的孩子时,眼里噙满泪水的样子。我当时也想到了我的家人,妻子经常生病需要照料,儿子上学需要支持,他们真的不能没有我。但是,为了这份使命,报社和我们义无反顾!虽然,从南丹采访归来,抽水机抽出来的混着遇难者遗体恶臭味的水流到河里的场景一直历历在目,让我很多年不敢吃鱼。但我始终认为,这次特别采访报道是我记者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那年,我申报新闻序列高级职称,有色金属行业没有评委会,我是在煤炭行业参评的,原本准备的15分钟论文答辩,评委会表示不用答也不用辩,改为让我不限时讲南丹矿难采访故事。我一讲讲了两个小时。最后,21名评委全票通过我的职称评审。据评审委员会主任说,这在煤炭行业新闻序列高级职称评审史上从来没有过……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