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消纳“出入口” 循环经济显效能 西南铝再生铝业务实现大幅增长

2025年08月19日 11:9 14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作者:

517531
再生铝液生产车间

517532
西南铝熔铸线职工在清炉

今年以来,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南铝”)紧扣铝加工行业绿色转型的时代脉搏,锚定再生铝循环经济这一关键突破口,通过“系统布局回收渠道、全面强化产能消纳、深度优化管理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再生铝业务实现量级与质效的双重提升,为企业扎实推进“双碳”目标筑牢了坚实根基,彰显了行业领军者在绿色发展赛道上的责任与担当。

织密“双轨网络”

以供应链韧性夯实循环经济根基

今年以来,西南铝从战略全局出发,将再生铝供应链建设作为撬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支点,通过构建“稳定+开放”的双轨供应体系,打造韧性强劲的资源保障生态。

在核心资源布局上,一方面深化与头部再生铝平台企业的战略协同,锁定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主渠道,确保关键资源的持续可控;另一方面主动赋能产业链中游,通过技术指导、产能协同等方式助力合金铝水生产商提质扩能,从源头提升原料供给的质量与规模。针对下游环节,积极推行客户工厂 “点对点”回收模式,构建“产品消费—废料回收—再生利用”的闭环链路。在与某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合作中,签订“废料定向回收协议”,西南铝组建专业回收团队积极致力于废料循环回收,并与上游企业共同订制运输方案减少二次污染,提升废料回收品质,形成了“汽车制造—废料回收—再生铝材—再供车企”的完整循环链。

全链条贯通布局,不仅提升了资源获取的主动性,更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波动的抗风险能力。上半年,西南铝再生铝原料采购量超额完成既定计划目标,再生铝品类采购量创下同期新高,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粮草”,凸显了企业在循环经济领域的资源整合实力与行业引领地位。

锻造“高效引擎”

以全链条协同释放产业效能

西南铝深刻认识到,再生铝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资源储备,更取决于全流程的协同效率。为此,西南铝构建了“生产主导、多部门联动”的高效运转机制,将消纳能力转化为循环经济的核心生产力。

生产运行部牵头制订全链条精细化管理方案,从原料接收环节的流程再造,到熔炼设备的负荷动态调配,再到成品仓储的周转科学规划,建立起“原料—生产—库存”全流程动态监测体系,实现每日产能与原料供应的精准匹配。

针对生产峰值期可能出现的消纳压力,熔铸厂开展专项设备效能提升行动,通过优化技术参数、创新班组轮班模式等举措,确保熔炼设备始终保持高效稳定运行状态。

物资供应公司深度融入生产链条,紧密响应调度指令,在再生铝回收项目中,按生产整体计划组织货源,提前跟踪生产进度安排与物流运输,精准把控再生铝到货节奏,保障原料供应“不断档”。同时,物资供应公司还严格落实再生铝采购计划,秉持“所购即所需”原则,将再生铝库存精确控制在零库存状态,这一举措既杜绝了因库存积压导致的资金占用与资源浪费,又保障了生产的高效顺畅,让每一吨再生铝都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动能。

这种“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高效模式,推动再生铝消纳效率显著提升——上半年熔铸厂废铝利用率达61.9%,同比提升12.2%,为再生铝业务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产能支撑。

激活“绿色动能”

以量质齐升引领绿色转型

发展再生铝不仅是西南铝践行国家“双碳”目标的战略抉择,更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上半年,再生铝业务的亮眼表现,成为企业绿色转型成果的生动注脚。

西南铝上半年经营数据显示,再生铝采购量超计划11.25%,同比增幅达440%,在直接降低原料采购成本近900万元的同时,还凸显了环保效能。大量采用再生铝,意味着减少了原生铝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每回收利用一吨再生铝,就能节约大量的矿产资源,降低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种以再生铝补充原生铝的模式,有效减轻了产业链的环保负荷,是企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随着国家碳关税、碳足迹追溯等政策加速落地,西南铝将再生铝全生命周期管理作为破局关键,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提升再生铝品质。针对高端铝合金产品对原料纯度的严苛要求,建立“成分检测—单独管理—分级利用”全流程档案,确保每批次再生铝品质可管控、价值可体现。

接下来,随着西南铝循环经济项目的建成投产,既是扩大再生铝产业规模,也是全产业链协同能力的跨越式提升。西南铝将聚焦“完善下游客户回收网络、社会资源整合、进口渠道拓展”三大领域,实施“分客户对接、分供应商管理、分品种保障”的精细化模式,持续完善产业链布局。通过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并行,西南铝正全力将再生铝业务打造成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为我国铝加工行业的低碳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