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而遥远的祝福

2025年08月18日 11:55 12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我与有色报   作者:

在手机上偶然看到庆祝《中国有色金属报》创刊40周年“我与有色报”征文启事,心头一喜。40年来,我心中不变的“有色报情结”,鼓动一个耄耋老翁也想写几句话。算不上征文的“文”,只想叙叙旧。

光阴荏苒,往事如烟,但有些事几十年过去了还会历历在目。40年了,有色报的采编人员最少换了三茬,我必是一位也不认识了。

难忘1985年,中国有色金属报社成立后面向社会招聘了一批热爱新闻工作的年轻人,不久派了几位到《冶金报》(现《中国冶金报》)实习。那时,我是《冶金报》新闻部主任,我带的同仁叫张洪滨,他为人朴实,言语不多,学习很努力,又能虚心求教,进步很快。以后虽极少见面,也曾断续有联系,过了几年,听说他升任有色报副总编辑了。

更难忘的是1986年(具体时间记不清了),有色报首任总编辑马家禄先生来到冶金报社,提出要调我过去。马总曾是文革前《冶金报》的老编辑。当时,《冶金报》总编辑陆子平、副总编辑艾桂林都同意放我去有色报社。

《冶金报》另一位副总编辑刘健男和马总都是文革前《冶金报》的编辑组长。刘总是一位胸襟坦荡,非常耿直正派的人,与我个人关系一直很密切。他直接向马总提出:“你调树龙过去,是提拔使用,还是平级调动?”马总回答:“现在只能是平级调动。”刘总当即说:“平级调动不行,这个人我们还要用。”就这样我没有成为有色报社的一员。

当时,如果我坚持去有色报,我想刘总会放我走的。但考虑到他的意见,以及我家与冶金报社几乎是一道之隔,上下班十分方便等原因,我选择了留下。

客观地说,我去有色报工作更合适。因为我是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有色金属系冶金专业毕业的,分配到国家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司科技处,在冶金部机关工作了14年,对当时的有色金属行业和有色报首批记者队伍中的几位老记者是比较熟悉的。

我知道没有奉调使马总很失望,也很理解他当时因为缺少一些有经验的编辑人员而渴望调一位得力助手的心情。我是《冶金报》复刊筹备组成员之一,当时,我在冶金报社已工作7年,对新闻工作大半可算入门了。加上我在大学里学的是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并具有工程师职称,而且在冶金部机关工作的14年间,也锻炼了从宏观高度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如果我当时去担任有色报编辑部主任,多少能分担一些压力、助他一臂之力。

后来一些年,包括马总离开工作岗位后,每次见面他都会埋怨我说:“叫你来,你不来,否则我退了你不就接我的班了。”每次我都是淡淡一笑,真诚地道一声:“对不起了,马总。”我之所以对去有色报望而却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当时我有能力帮助马总一把,却没有去帮他,多年来内心一直觉得过意不去。

现在全国冶金行业共有3张报纸,我在行业报岗位上工作了38年。参与《冶金报》复刊,在岗工作14年;领导发展了《中国黄金报》,在岗和退休后返聘工作了24年;唯独更适合我去工作的有色报,我却没有贡献一份力量,当为此生一件憾事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多方面的,其影响深刻长远。仅从有色金属产量的增长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我查到的资料是:

1965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冶金部有色金属司工作那年,全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为46万吨。2024年,我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高达7919万吨,其中,精炼铜产量为1364万吨,电解铝产量为4400万吨。作为曾经的有色金属行业的一员,这样的巨大变化让我兴高采烈,然而,如果没有开基创业年代的46万吨,焉能有后来的大发展数字。数字告诉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今天取得的伟大成就,还必须看到开基创业年代老一辈有色金属人付出的千辛万苦、作出的巨大贡献。

心底里的“有色报情结”,时光这只无形的手是抹不去的。作为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的权威舆论阵地,伴随行业迅猛发展的脚步,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有色报,也让我看到了她令人欣喜的显著变化。

有色报从创刊时的每周一刊对开4版,1998年1月起改为每周三刊对开4版,2005年又调整为每周三刊对开8版。更重要的是其内容的变化,现在的有色报一版是要闻版,二版是重金属版,三版是轻金属版(铝业),四版是稀贵金属版,其他版面包括市场、副刊等版面。这样的安排把轻、重、稀、贵、半五大类83种有色金属,只差“半金属”没有单独的版面,有色报几乎实现了对有色金属的全覆盖。空闲时,我会翻看有色报,重点看稀贵金属版和重金属版。

尤其宝贵的是,今天的有色报已经成长起一支更年轻,学历更高,更有活力,更有创新精神,掌握了更多新知识的朝气蓬勃的采编队伍,这正是有色报走向更加成熟并作出更大贡献的希望所在。

人们常说,报纸要以内容为“王”。我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于一张报纸的内容应当务求符合目标读者的“胃口”,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报纸也是商品,但它是具有很强政治性的特殊商品,报纸的市场就在读者之中。有色报的目标读者主要在有色金属行业,“四十而不惑”表明心智的成熟,40岁的有色报有没有底气提出:“有色金属行业目标读者需要的,正是我所报道的。”我觉得这应该是今天的有色报人的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这样,在新的历史时期才能更好地为有色金属行业服务,引导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仅以此拙文送上一个耄耋老人,对40岁的《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殷切期望,咫尺而遥远的祝福!

李树龙,中共党员,高级编辑,曾任《冶金报》(现《中国冶金报》)新闻部主任、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中国黄金报》总编辑、中国黄金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