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观澜】摘不完的“帽子”——多晶硅之困(二)
2025年08月18日 10:57 57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云翀
在多晶硅行业深陷产能过剩与价格暴跌的泥沼时,对该行业的污名化从未停止,波澜起伏中,摘不完的“帽子”成了行业苦涩的现实。
曾几何时,多晶硅生产技术被美国、德国、日本牢牢垄断,高纯硅料提纯、尾气回收等核心工艺成为无法逾越的技术门槛,国内企业只能采购到落后技术和二手设备,生产水平极低。也因此,中国多晶硅行业被戴上了“技术依赖”的帽子,直到20年多前中国恩菲的“倔强”突破,从而实现了多晶硅技术国产化。
中国自主技术的突破,使行业门槛显著降低、准入壁垒大幅削弱。多晶硅价格飙升时,巨额利润诱惑资本涌入,企业技术路线也开始差异化。以中国恩菲子企业中硅高科为代表的头部生产企业凭借自身研发实力持续技术攻关,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有的企业借助国外低价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成套引进、消化吸收。这当中,更不乏投机者通过模仿甚至剽窃头部企业的生产工艺,仓促上马项目。
缺乏行业积累导致“消化不良”、没有技术支撑只能“照猫画虎”,衍生出大量的低端产能使行业备受非议:有的因引进国外淘汰设备而无法投产;有的无法集成、缺乏核心参数,投产即亏损;有的能源、环保设施配套不全、“三废”处置不当,造成严重环境、社会影响;有的产品质量不达标、纯度不足,造成企业效益、口碑受损……正是这些落后产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使整个多晶硅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摘不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帽子。早在2011年,现任硅基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严大洲就曾在公开媒体为多晶硅“正名”。他表示,整个多晶硅生产系统是理想的物料循环、能量回收利用的闭路循环系统,当时我国多晶硅生产在“三废”处理方面没有技术难题,国内千吨级规模的工厂都有“尾气干法回收”系统,环保评估和检测体系完善。随后几年,中国恩菲凭借在相关领域积累的完备理论、技术和标准体系,实现了多晶硅领域在中国专利奖金奖、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奖领域零的突破,也为行业摘掉了“三高”的帽子。
20年前中国技术的突破,不仅击穿了国外封锁垄断的高墙,也使中国产品凭借低成本优势占领市场,冲击了“巨头”的定价权。2012年前后,欧美对中国多晶硅发起反倾销调查,指控“中国企业通过政府补贴低价倾销”,欧盟一度对中国硅料征收高昂反倾销税。不过,不论是恶意错误计算中国多晶硅“正常价值”的双标认定,还是指控“隐性补贴”的政治化操作,最终都在法律反制和技术突围的多方努力中,推动中国多晶硅不仅摘掉了“倾销”的帽子,还赢得了国际主动,凭借持续的技术突破和产品优势,拓展了更加广泛多元的市场,实现了对全球供应格局的重塑。
短短20年,中国多晶硅产业变迁犹如人的成长,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懵懂到自主、从探索到运用,面对污名化的“帽子”,也从慌张自证转向内核稳定突围反制。这个过程,是激发行业团结凝聚、创新前行的过程,是因时而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更是共同破解“多晶硅之困”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