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新生:“PAC”点亮坎博韦农民丰收季
2025年08月15日 9:44 94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邢剑扬
雨季的湿润气息逐渐褪去,旱季炽热的阳光慷慨地洒向刚果(金)上加丹加省利卡西市坎博韦镇马昆古村的田野。与往年旱季惯常的萧索不同,今年的土地上涌动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金黄的玉米穗沉甸甸地压弯了秸秆,木薯叶在风中舒展着深绿,而更引人注目的是点缀其间、色彩斑斓的菜畦—翠绿的苋菜、饱满的秋葵、鲜红的番茄、圆润的卷心菜,构成了一幅层次丰富、充满希望的丰收画卷。这片曾被单调作物主宰的土地,正因一项名为“PAC”(北方矿业科米卡农业培训项目)的农业培训计划,焕发出多元而蓬勃的生机。
传统之困:汗水难换丰饶
“旱季快结束时,把种子埋到地里,过了雨季,就能收获作物,这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方式。”马昆古村的一位农民望着自家田地,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可总有很多种子无法破土发芽,没有充足的食物,就要挨饿。”这番话道出了坎博韦地区农民长久以来的困境。
在这片被大自然赋予丰厚资源的土地上,传统的耕作方式却如同无形的枷锁。父辈的经验是唯一的教科书,雨季来临前,一把种子撒向土地,剩下的便是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等待。田间管理、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这些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几乎空白,唯一的伙伴是那把磨得锃亮的锄头。种植结构更是单一得令人心焦:玉米和木薯是绝对的主角,蔬菜是餐桌上罕见的奢侈品,木薯叶往往成了唯一的“绿色”来源。
“我们辛苦劳作,日出而作,日落不息,付出的是同样甚至更多的汗水,可回报微薄。”48岁的珍妮特女士,这位来自米库巴社区的坚强母亲,家中有6个正在求学的孩子,她指着远处自家那6公顷土地,眼中既有坚韧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她唯一的农具是一把锄头,每次往返田地需要步行3个小时,有时甚至带上9岁的小女儿,在田边简陋的草棚里一住就是几天。相较于其他村民,珍妮特付出更多,但是由于农业技术匮乏,玉米亩产徘徊在150~200公斤,所有土地每年的产出勉强维持家庭的温饱,更遑论支撑孩子们受教育的梦想。
破土之始:PAC项目的初心与播种
正是目睹了珍妮特和无数当地农民的艰辛与期盼,扎根于坎博韦镇的科米卡公司(COMIKA)萌生了行动。“回馈社会,共享繁荣”不仅是悬挂在墙上的理念,更是融入企业血脉的责任。2024年,科米卡公司ESG团队深入周边社区调研,传统农业的粗放、低效、单一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困循环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更严峻的是,矿业开发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变化,使得社区对企业信任度低,潜在社会风险暗涌。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科米卡公司决定以“渔”为匙。2024年10月,雨季来临前夕,PAC农业培训项目正式启动。目标清晰而坚定:利用科米卡公司自身农业种植园的资源优势,建立现代化农技培训基地,为受矿业活动影响的周边社区农民提供免费的蔬菜种植技术和农资支持。项目旨在提升农民技能,增加家庭收入,培养社区致富带头人,最终激发社区自身的“造血”能力,编织一张“培训—生产—销售”的可持续网络,夯实和谐根基。首批50户农户被精心选拔出来,其中70%是妇女和贫困家庭,来自坎波夫MIKUBA、KIWEWE社区以及马昆古村和LUNBA KINSESE村。
耕耘之艰:课堂内外的挑战与汗水
2024年11月15日,PAC首期培训班在马昆古村民的期待中开班。然而,将现代农业知识播撒进这片习惯于靠天吃饭的土地,并非坦途。
农技专家埃马纽埃尔·穆腾贝齐,这位拥有卢本巴希大学作物技术与环境双硕士学位的27岁专家,肩负起了传道授业的重任,被学员们亲切地称呼为“埃马老师”。他很快发现,最大的挑战在于理念的碰撞与需求的多元。培训的核心虽是蔬菜种植,但学员们急切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维系生存的主粮——玉米、木薯,以及重要的蛋白质来源豆类。“埃马老师,我们玉米苗总黄叶怎么办?”“木薯的种子怎么留到明年才好?”“四季豆的虫子太多了!”课堂上,这些问题常常盖过了蔬菜种植的细节。埃马纽埃尔深知,不能忽视这些关乎生存的根本需求,他灵活调整教案,在保证蔬菜技术传授的同时,融入主粮作物常见问题的解答,并承诺在后续回访中重点跟进。
实践环节的困难同样具体。习惯了撒手不管式种植的农民,对育苗、移栽、精准施肥、合理密植这些精细操作显得笨拙而犹疑。58岁的艾斯黛是首期培训班年龄最大的学员,她被基地里琳琅满目的蔬菜所震撼,尤其钟爱中国茄子,梦想着做出那道美味的茄子炒西红柿辣椒。但面对育苗区里娇嫩的菜苗,她最初的手足无措代表了大多数学员的境况。“原来种下种子后,还需要像照顾婴儿一样精心育苗、施肥和耕耘。”她感慨道。面对农技知识“小白”,埃马纽埃尔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手把手指导,从选地、整地到播种、覆土,从识别病虫害到安全用药,每一个环节都反复示范讲解。
后勤保障也考验着项目团队。为了让学员安心学习,科米卡公司提供了班车接送、免费午餐和每天5000刚果法郎(约1.76美元)的补贴,这对于贫困家庭是重要的支持。然而,学员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协调时间、确保出勤率本身就是一个管理课题。同时,如何将培训中使用的相对优质的种子、肥料,与农民实际能负担得起的本地化、低成本解决方案衔接起来,也是项目设计者不断思考的问题。埃马纽埃尔坦言:“我们要教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精耕细作、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这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来培养。”
成长之韧:希望破土而出
尽管困难重重,希望的种子一旦播下,便在沃土与汗水的共同滋养下顽强生长。学员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培训内容清晰易懂,我们已将所学牢牢记在心中。通过培训,我们认识了许多农作物,学会了科学种植,并有望通过实践检验所学。”一位学员的感言代表了大家的心声。43岁的学员埃多更看到了知识的涟漪效应:“这次培训提高了我的耕作能力,我也会把学到的传授给其他村民。”
变化,在学员们的土地上悄然发生。最显著的是种植结构的多元化。珍妮特女士的6公顷土地,在玉米、木薯、花生、四季豆之外,新添了生机勃勃的秋葵、洋葱、南瓜和苋菜田。马昆古村45岁的朱莉女士和68岁的让娜女士,也在她们的土地上成功种植了洋葱、中国白菜、卷心菜、西红柿、苋菜等多种蔬菜。以前餐桌上稀罕的绿叶菜,如今成了自家的产出。“他们说,他们耕种了千年的土地,这些经验应该平等地分享,”那位女菜农眼中闪着光,“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所爱的土地奉献力量。他们将种植的技能分享给我们,让我看到改变生活的希望。”
一个雨季过后,变化已悄然发生,普遍的反馈是管理方式的精细化带来了产量的提升。虽然玉米等主粮要等彻底干透后才能收获,精确产量数据仍在统计中,但据接受培训的第一期学员反馈,经过埃马老师的指导,他们的主粮产量将至少增加20%以上。学员米蕾尔动情地说:“作为第一批学员,我在培训结束后种了1.5公顷玉米,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精心耕作,我的玉米棒比往年大得多,相较往年至少能多收1吨玉米。我们在此向您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COMIKA公司的这一举措对我们的生活以及孩子们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普遍的反馈是学员们的蔬菜基本能自给自足甚至有少量出售,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和稳定性也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可能性正在萌芽。蔬菜不仅丰富了自家的餐桌,多余的产出被捆扎好(约1000刚郎一捆),通过摩托车、自行车或头顶搬运的方式,运送到附近的集市,换回了珍贵的现金收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支付学费或者投入再生产。
让娜女士计划着:“我那块地的卷心菜全部售出可以卖800000刚果法郎(约285美元),收成好了,孩子们上学的钱就更有保障了。”
2025年7月1日,科米卡农业培训项目首批学员罗莉女士在马昆古村的菜地迎来了丰收。
挑战犹存:沃土上的未竟之志
旱季的丰收喜悦,并未掩盖前路的挑战。PAC项目团队在回访学员时,清晰地记录下他们面临的现实困境,这些也是项目未来深化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水、虫、资、技四大挑战,构成农民增产增收的坚固壁垒。上加丹加高原漫长的旱季与不稳定的降水,使水资源管理成为稳定产量的首要瓶颈,但打井、滴灌等现代技术对依赖锄头耕作、资金匮乏的农民而言遥不可及。虫害与病害时刻威胁着脆弱的收成,农民普遍缺乏识别、购买合规农药及安全施药的知识与资金。资金短缺更是核心难题,严重制约了农资购买、土地开垦乃至最基础农机具的引入,手工耕作效率低下而机械化成本高昂、路况不佳。即使面对市场机遇,缺乏仓储条件和信息也让他们难以把握。此外,PAC培训的普适性技术如何精准适配各地土壤特性,优化种植方案,仍需更深入的土壤数据和持续本地化技术指导支撑。
丰收之后:孕育可持续的未来
站在旱季的丰收田野上,PAC项目已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7期培训,超过20位像珍妮特、艾斯黛、米蕾尔这样的“种子”学员,带着蔬菜种植技术和增收的希望回归社区。他们自身生活的改善是初步的成果,而他们作为“致富带头人”的潜力,正在邻里间的询问和观摩中悄然释放。“我也会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我的家人和朋友,”米蕾尔的话语坚定而充满使命感,“告诉他们,我们脚下的土地不会辜负辛勤耕耘的人。”
科米卡公司深知,一次性的培训仅是起点。项目设计的“持续陪伴机制”正在发力:ESG团队对每期学员都会做定期回访,追踪种植情况,提供即时的田间技术指导,并动态优化未来的培训内容。更大的蓝图正在勾勒:“PAC”品牌标识的运用,旨在提升学员农产品的市场辨识度和价值;探索与结业学员签订长期采购协议,试图打通从田地到科米卡公司食堂或当地市场的稳定销售渠道,解决销售之忧,真正实现经济独立。
PAC项目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农业技能培训本身。它是以矿业之力,反哺农业之基,构筑社区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切实行动。它优先覆盖妇女和贫困家庭,为提升社会公平与性别平等贡献了力量。项目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企业与社区之间信任重建的桥梁。米蕾尔的感谢语“增强了社区对企业的信任感与归属感”,正是这种转变的有力印证。
第一期培训班结业
第三期学员回访
第五期培训班结业
旱季的阳光依旧炽热,但坎博韦的田野已不同往昔。沃土之上,新生的不仅是多样的作物,更是当地农民驾驭土地、创造丰饶生活的信心与能力,以及社区内生发展的希望。PAC项目播下的种子,已在刚果(金)这片充满潜力的土地上破土而出,它的茁壮成长,需要企业持续地灌溉、社区自身的耕耘,以及应对挑战的智慧与合力。丰收的季节,不仅属于金黄的玉米和累累的蔬菜,更属于一个在合作与赋能中走向繁荣的可持续未来。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