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观澜】从过剩到过剩——多晶硅之困(一)
2025年08月12日 12:57 24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云翀
从产业诞生就命途多舛的多晶硅再度被产能过剩的阴影笼罩。
当各地政府开始“暂停审批”,多晶硅产能扩张又被画上“休止符”。回顾产业发展起承转合,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见证着盛时满床笏板歌舞升平、衰时陋室空堂衰草枯杨。
回望来路,不胜唏嘘。我国硅材料发展起点与美国、日本等国相差无几,如今成为艺术街区的798工厂曾是这场科技竞速的重要战场。20世纪60~90年代,我国多晶硅采用传统西门子法,受制于其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消耗指标高、环境污染严重、成本逐年增加等弊端,至1999年,全国仅存2家多晶硅生产企业,几十吨的总生产规模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产品只能依赖进口。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家部委支持下,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前身——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与峨嵋半导体厂持续研发攻关,相继突破导热油循环冷却技术等关键技术,并于1996年建设年产100吨多晶硅工业生产示范线,成为中国多晶硅生产技术自主研发应用的开端。
新世纪以来,面对国外对多晶硅生产技术的严密封锁,以硅基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严大洲为代表的行业奠基人自掏腰包、顶住压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终于在2005年建成投产我国第一条技术自主、装备国产的多晶硅生产线。自此,中国多晶硅产业拥有了摆脱对外依赖、不再受制于人的底气。
技术的突破使国外技术和产品失去了封锁时的“高贵”姿态,开始规模化进入中国市场。伴随全球光伏产业崛起,多晶硅需求与价格齐升,补贴掀起“淘金热”,产能迅猛扩张,很多企业在技术储备近乎空白的情况下野蛮生长。然而,“天价”带来的暴利美梦总是短暂的。2009年,“38号文”直指蜂拥而上的投资建设规模,将多晶硅列为产能过剩行业并限制无序、低水平重复建设。此为第一次过剩。
2010年,行业准入条件的出台虽松绑了被困的多晶硅产能,怎料随后两年欧美“双反”突袭,产品出口受阻、库存增加、成本难降,产业寒冬来袭,“裸泳”的中小企业只能停产甚至关停。到2012年底,中国多晶硅企业从58家减少到不足10家。此为第二次过剩。
2013年,我国多晶硅产能占全球四成,“国八条”驱动装机规模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多晶硅库存,也再度激发了逐利者敏锐的神经,多晶硅新上产能激增,至2018年全球占比将近八成。这一年,光伏补贴退坡,上游需求骤减,多晶硅企业停产过半,公斤价格跌入个位。此为第三次过剩。
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光伏装机放量,拉动多晶硅需求增长,产能再度膨胀,至2024年已占全球产能92%,总量飙升至286.83万吨。而这,与140万吨的国内装机产生的实际需求相比已经远远过剩,加之海外市场拓展遇阻,全行业超过500万吨的规划产能更显触目惊心。由此,2025年多晶硅项目审批权限上收至国家发展改革委。此为第四次过剩。
行业发展的一波三折里,市场变化、政策驱动、周期波动固然影响重大,但实则每一次产能过剩都源于过低的技术门槛为产能扩张提供可能,每一次产能过剩也都指引坚守者向着更高端的产品、更低的环境影响和成本迈进。而这,也正是“严大洲们”20年前就在做、且20年来从未放弃的事。
这个行业,好像更容易走到谷底,也总能逢凶化吉,每一次跌到谷底时才发现,只有自主技术才是度过寒冬的底气,是可持续发展的底线,也是永远不会褪色的底色。希望这是多晶硅行业的最后一次产能过剩。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