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智慧邂逅非洲沃土 华刚矿业ESG实践:从刚果河畔开启矿业共赢新篇章
2025年08月11日 11:50 20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科技创新 作者: 范海宝
第四届ESG生态共建主题活动现场
7月24日,在《南方周末》主办的“共建ESG生态——第四届ESG生态共建主题活动”上,华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刚矿业”)凭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卓越实践,荣膺“2025年度ESG竞争力企业”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华刚矿业ESG工作的充分肯定,而且彰显了华刚矿业在绿色矿山和负责任经营方面的标杆地位。
在全球矿业发展的历史叙事中,资源开发往往伴随着环境争议与社会矛盾。令人惊喜的是,在刚果(金)广袤的土地上,一家中国矿企正以创新实践重新定义资源开发的生态逻辑。
从华刚矿业最新发布的ESG报告可看出,作为中非合作的标杆企业,华刚矿业将ESG理念深度融入企业战略,不仅实现了从合规经营到创新引领的跨越,而且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共生共荣的新路径。其经验表明,当代矿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从资源储量转向责任担当,从短期利润转向长期价值创造。
科技赋能绿色转型:
重塑矿业生态足迹
不同于传统矿业“先开发、后治理”的粗放模式,华刚矿业以“生态矿山”理念为引领,构建了覆盖采选冶焙烧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创新驱动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
在研发建设层面,华刚矿业建立“制度—团队—投入”三位一体的创新保障机制,通过持续优化《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研发流程,组建占中方员工19.88%的98人专业研发团队,并投入3474.42万美元的科研经费,为技术创新提供体系化支撑。
在成果产出层面,华刚矿业形成“课题攻关—荣誉认证—专利布局”的转化链条,开展70余项科研课题,获得7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含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发表87篇科技论文,为全球行业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贡献了华刚智慧;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荣获专利授权32项、软件著作权5项。
在科技赋能绿色转型层面,华刚矿业系列创新成果深度融入采选冶焙烧全流程生产实践,通过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构建、清洁能源替代应用及复杂资源高效分离技术落地,系统性重塑矿业开发生态足迹,推动传统高耗能模式向“资源高效—环境友好”新范式转型。一方面,华刚矿业通过尾矿库回水综合利用项目实现水资源100%循环利用,显著降低了水资源消耗,达成“零排放”目标并提升旱季供水抗风险能力,确保了厂区生产供水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秉持“精细化管理、绿色低碳”理念,以水电站供电(占比86.03%)为主,通过专线直供减少电网依赖,柴油汽油消耗量低,制订4项能源管理制度,以技术创新提升能效,显著降低碳排放,实现能源结构优化与清洁低碳运营。其研发的“梯级浮选+高强磁选”技术,实现氧化铜精矿、硫化铜精矿、浮选钴精矿和磁选钴精矿的高效富集和梯级分离,攻克了“硫氧混合”铜钴资源高效利用世界性技术难题,工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引进奥图泰新型垂直稳流绿色清洁萃取装备,与传统萃取装备相比,新型装备在智能化控制下,电力消耗节约40%,萃取剂和煤油的消耗分别下降达39.13%和45.11%。
华刚矿业经科技深度赋能的生产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而且使生产流程在安全性与清洁性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高度契合绿色清洁工艺的要求。这种从理念到制度、从技术到应用的全方位创新,使华刚矿业走出了一条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影响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华刚矿业构建了从矿山到市场的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投入资金和研发团队,开发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使得产品A级率攀升。其“SCM”A级铜品牌成功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注册,成为刚果(金)首家获此认证的中资企业。这一成就标志着华刚矿业生产的A级阴极铜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可,具备了在伦敦金属交易所自由交割的条件,进一步丰富了阴极铜市场交易运作方式,拓宽了销售渠道和消费市场,提升了产品销售溢价能力,增强了华刚矿业品牌国际知名度、影响力与竞争力,对推动产品迈向国际高端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治理创新:
从合规底线到价值创造
华刚矿业构建的ESG管理体系展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成熟度。建立了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ESG管理委员会,将商业道德、社区关系等非财务因素纳入战略决策,筑牢合规底线。这种治理结构不仅确保了合规底线,而且创造了管理溢价,成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利器。
一是华刚矿业以“从合规底线到价值创造”为核心,构建ESG治理体系,实现从规范运营到可持续发展的跨越。制订的《华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ESG)管理办法》,形成了层级清晰的三级管理机制: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层,统筹ESG战略审批与重大议题评估,奠定合规基础;ESG管理委员会由总经理领衔,依托职能分工深化议题管理,推动风险与机遇的精准把控;ESG工作小组作为执行中枢,提供专业支持,确保战略落地。
二是华刚矿业发布《2025—2030年ESG中长期发展战略》,以“和谐自然、互利共赢、合规经营”三大支柱为支撑,实现价值升级。“和谐自然”通过绿色低碳技术减少环境足迹,将生态保护融入生产全周期;“互利共赢”践行“以人为本”,与员工、社区共享发展成果,构建利益共同体;“合规经营”严守法律与道德红线,以创新驱动安全高效生产,培育可持续发展文化。由此,华刚矿业不仅筑牢合规底线,更以ESG为纽带,创造经济、环境、社会综合价值,为全球矿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范本。
三是华刚矿业坚守诚信经营底线,建立健全《问题线索管理》《信访举报及线索处置》等制度,完善举报处理机制;将反商业贿赂与道德规范纳入供应商筛选及合同条款,约束供应商行为;开展多样化廉洁文化活动,包括法规教育、职业道德讲座、案例研讨等,提升员工廉洁意识,为全球商业环境健康贡献力量。
四是华刚矿业创新实施“三支队伍”人才战略,形成覆盖中方骨干、本土精英、专业技工的立体培养体系;建立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不仅为当地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也助力当地构建起国际化人才高地。华刚矿业属地化率达85.14%,中刚合作项目为刚果(金)解决了超过2万人的就业。
五是华刚矿业构建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双赢。出台全员能力素质提升、本土员工技能培训等实施方案,制订综合、国际化、属地化等10类人才培养方案,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以“三支队伍”建设为抓手,评聘首批技术专家1名、技术骨干10名、技术能手9名;加强国际化、属地化人才培育,涌现“十佳青年”“华刚工匠”等优秀人才;深化导师带徒制度,营造了“传帮带”浓厚氛围;注重一专多能培养,通过跨部门学习掌握业务核心技能,提升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制度保障与多元举措,实现员工价值与企业战略协同共进。
共生发展:
“一带一路”下的合作共赢
华刚矿业始终秉持为当地人民谋福祉的理念,通过项目投资与开发,助力刚果(金)基础设施建设,为刚果(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刚果(金)繁荣发展的推动者,努力打造中非友好合作的成功典范。
在道路交通领域,华刚矿业建成金沙萨630大道、旅游大道、凯旋大道等主干道985公里,极大改善当地居民出行条件;正推进建设的73.8公里金沙萨四车道环城路,将有效分流马塔迪港至首都货运路线压力,同步提升城市形象;正推进建设的230公里长的卡南加至卡兰巴姆布吉战略公路贯通开赛省交通动脉,连接东西部区域,助力全国经济融合;一号国道姆布吉玛伊—古巴段、布卡武—尼亚恩杰兹—卡马尼奥拉段等支线道路项目持续落地,进一步织密区域交通网。
在建筑设施方面,华刚矿业建成11.15万平方米公共服务设施,涵盖金沙萨50周年医院、人民宫广场、四大体育场(戈马、卡莱米、布卡武、布尼亚)等民生工程。其中,卢当德里路桥梁工程突破当地钻孔施工技术瓶颈,被列为刚果(金)“五大工程”代表,其形象更荣登刚果(金)国家独立五十周年500刚果法郎纪念币,彰显了中国基建的实力。
真正使华刚矿业模式具有示范意义的,是其开创的“共享型开发”社区关系模型。通过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社会责任书》,承诺5年内系统性投资1158万美元,用于改善当地社区的交通、医疗、教育、水电供应、产业等各方面发展。这种制度化的社区投资机制,确保了发展红利的可持续分配。截至目前,华刚矿业已完成并交付21个社区项目,正在执行5个社区项目,投资超1000万美元。
在卡巴达社区,华刚矿业不仅修建水塔和取水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而且通过玉米种植扶持项目传授现代农业技术,使500公顷荒地变为良田。这种“授人以渔”的赋能模式,使得企业的发展与社区的进步形成有机联动,有效化解了资源开发中常见的社会张力;已建成的第一所专业技术学校——工业技术学校(于2022年投用,现有220余名学生),设有电力和汽修两个专业,为当地开辟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路径,给卡巴达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在绿路社区,华刚矿业启动卫生中心建设项目,针对性解决周边村庄就医难题。项目前期积极与负责医疗卫生的省当局和区医疗官积极沟通,明确产科、妇科、儿科、急诊等全科室规划;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将为周边社区的居民健康提供坚实保障。已建成的英格村小学(2023年投用,现有100余名学生)、马本多村小学与木塔卡村小学(2024年8月、10月相继投用),每所学校均配置6间教室、1个卫生区和1个办公区,并配备150套长凳、课桌椅及办公家具,助力当地教育升级;常态化向建成的学校捐赠桌椅、书包、文具盒、笔记本等教学和学习物资,改善教学条件,创造良好环境,以教育投入托举社区长远发展。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华刚矿业将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这种多维度的价值创造,成为推动东道国工业化进程的催化剂,为中非合作注入了新内涵。
从热带雨林到国际舞台,华刚矿业的ESG实践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价值创造体系:环境技术革新降低了生态代价,治理能力建设提升了运营效率,社区共生模式保障了发展可持续性。这既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熟写照,也为全球资源行业破解环境危机提供了可行路径。随着其2030年减碳15%目标的推进,这场始于刚果河畔的负责任矿业实验,正在书写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工业化的新范式。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