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铜贸易格局面临重塑

2025年08月11日 11:37 25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有色市场   作者:

铜作为电气化和AI智能化时代的“新黄金”,是绿色电力能源转型、电气制造、人工智能,军工等国家竞赛的重要原材料,重要性与日俱增。7月3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对铜进口产品加征关税,精炼铜却被意外豁免,50%的关税仅适用于铜管、铜线等“半成品”。COMEX期铜价格大跌逾18%,创历史最大单日跌幅。“TACO”(全称为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意为特朗普总是退缩)交易再度上演,市场普遍预期铜价将继续走弱。美国关税政策的大幅修正,将影响全球铜的贸易流向,重构全球铜产业链。

美国政府的公告明确提及,2027年起,精炼铜将可能被分阶段加征关税(起步15%,2028年升至30%),最终决定将在2026年6月底由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评估后确定。根据白宫公告,自2027年起,25%~40%的美国铜原料与高品质废铜必须在美国国内销售,并限制废铜与精矿出口。该政策倾向保护美国铜下游制造业,而对美国铜矿开采和冶炼行业的直接扶持有限。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进口铜材和铜线缆、绕组线总量达190.4万吨,出口总量则为75.42万吨。其中,铜线缆及绕组线的进出口表现尤为突出,其进口量133万吨,出口量为42.8万吨。加拿大与墨西哥分别是美国最大的铜材和铜线缆及绕组线进口国,占比分别高达30.9%和63.77%,而中国在美国这两项进口中的占比仅为4.24%和3.1%。短期内,对我国铜制品出口影响较为有限。

美国国内制造业空心化,产业工人缺失,铜冶炼能力严重不足,仅有2座活跃冶炼企业。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 数据显示,美国铜的总产量超过171.4万吨/年,其中,矿产铜109.4万吨,回收铜62万吨,但是美国的本土铜冶炼能力不足,导致精炼铜的实际国内供应量只有87.1万吨,远低于市场对精炼铜160.8万吨的需求。为弥补缺口,美国必须大量进口精炼铜,2024年,精炼铜进口81万吨(出口6万吨),精炼铜消费160万吨,美国的铜净进口依赖度达45%。特朗普将铜列为影响国家未来命运的重要战略储备,要在2035年将铜的进口依赖度从当前的45%降低至30%,重塑美国铜产业链,为美国国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税收。2024年,我国进口废铜225万吨,为近6年新高,美国是中国重要的废铜来源地,但由于COMEX铜现货溢价过高,今年,我国自美国进口废铜已经大幅下滑42%。

COMEX铜库存最新录得26.12万吨,较年初的9.34万吨增加16.78万吨,环比增长180%,同比增长15倍,创2004年1月以来的新高。高盛报告曾披露,美国的铜库存已经飙升到消费量的100天以上,意味着即使不进口铜,美国囤积的铜可以满足美国3~4个月的消费需求。精炼铜关税豁免利好中国、智利、秘鲁等国的出口。

虽然市场担忧美国铜回流非美市场,但目前美国至亚洲海运溢价120美元/吨,COMEX与LME期铜价差最新跳水至159美元/吨,回归历史均值,当前价差不存在跨市套利空间,回流利润被侵蚀。此外,美国国内电网重建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建设都需要大量铜,美国铜或更多在其国内腾挪。比如,近期大量原本交付至COMEX仓库的电解铜转向入库至新奥尔良的LME交割库,导致LME新奥尔良仓库仓储空间告急。

近日,铜精矿供应端干扰不断,智利地震导致年产35.64万吨的埃尔特尼恩特铜矿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秘鲁的非正规矿工暂停了与政府的谈判,并称可能重新开始抗议活动。最新铜精矿加工费TC录得-42.5美元/吨。日本三菱材料公司表示,由于铜精矿加工和冶炼费用(TC/RCs)持续下滑,利润空间遭到严重侵蚀,正在考虑让其小名滨冶炼企业部分停产,并削减铜精矿的加工量。但中国冶炼企业却逆势扩产,精炼铜产量维持历史高位。中国冶炼企业在与智利矿业巨头安托法加斯塔(Antofagasta)进行年中长协谈判时,通过艰难博弈将TC加工费报价从-15美元/吨提升至0美元/吨,而日本冶炼企业2025年的年度长协TC/RC为25美元/吨,远高于中国同行水平。

中国铜冶炼企业贴钱生产的背后,除了长周期财务抗压能力,更多在于中国的铜冶炼企业多为国有央企,其并不单纯以利润为导向,更多以社会责任(税收和就业)作为导向。此外,冶炼中产生的硫酸和黄金等副产品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弥补了冶炼亏损。

整体而言,美国非农数据下修,美元走弱,中美制造业PMI均低于荣枯线,宏观政策进入窗口期。需求淡季和海外库存累积,铜价反弹力度偏弱,但国内铜库存偏紧和海外铜精矿干扰对铜价下方有支撑。从中长期来看,铜作为中美博弈的重要战略资源,值得长期看好。沪铜价格关注77500元~79500元/吨区间,伦铜价格关注9650美元~9950美元/吨区间。

(作者单位:中辉期货)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