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的日子里,铝加工企业怎么过?——走进神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07月29日 11:4 55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8-1
现代化优美厂区

高速运转的轧机,流水线上耀眼的铝箔,轧制、分卷、包装,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走进神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神火新材”)位于河南商丘的生产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这和最为红火的2022年不能比,现在订单排期从‘一两个月后’变成了‘按需调整’,客户的询价电话里,‘能不能再降1个点’的要求越来越频繁。”神火新材总经理陈凯的一番话透露出“内卷”的意味。

8-2云南神火铝业公司

“现在行业里,谁家的机器还在满负荷转,谁家就能算‘优等生’。”站在生产线旁,陈凯的话语里带着行业普遍的焦虑,却也藏着一份笃定。在铝加工行业产能过剩、价格战白热化的当下,这家从2003年开始深耕铝箔领域的企业,正以独特的生存逻辑穿越周期。

20年积淀筑牢“抗卷”根基

神火新材的“抗卷”密码,源自20年持续的技术深耕。2003年,当国内高端铝箔还依赖进口时,神火集团以“煤—电—铝—材”的全产业链视野,在上海建立了首个铝箔生产基地。

创业之初的艰辛至今历历在目:从3台进口设备起步,历经3年建设才于2006年试生产;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订单“腰斩”,直到2012年才实现2.5万吨设计产能。这段“十年磨一剑”的历程中,企业先后攻克了设备调试、工艺优化、市场开拓等难题,2014年终于迎来首个盈利年。

“那些年的挫折都是宝贵财富。”陈凯回忆道。正是这段经历锻造出独特的技术韧性,上海基地不仅培养出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更积累了完整的生产工艺数据库。这些无形资产在2018年商丘新厂建设中展现出惊人价值——从设备安装调试后到满产运转仅用3个月,创下行业纪录,并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盈利。

如今,双研发中心架构成为技术创新的双引擎:上海基地依托人才和区位优势,专注前沿技术研发;商丘基地则侧重产业化应用,两者协同推动产品升级。从普通包装铝箔到8微米电池箔,再到0.0045毫米全球最薄铝箔的试制,这种“研发—量产”的快速转化能力,正是20年积淀结出的硕果。最新数据显示,两大研发中心近3年共获得26项专利,其中,商丘基地在批量生产工艺优化方面的专利占比超过60%。

8-3正在等待包装发货的成品铝箔

在“精”与“绿”中破局

在神火新材的展厅里,不同规格的铝箔样品整齐排列:从用于食品包装的双零铝箔,到新能源电池核心的8微米电池箔,再到0.0045毫米的超薄铝箔试验品,每一卷都标注着“绿电制造”的标签。“厚度对铝材来说,几乎是看不见的生命线,0.001毫米的变化就能直接决定定价。”陈凯告诉记者,这种极致追求让他们在“内卷”中站稳脚跟。

目前,神火新材已形成清晰的产品矩阵:以高端双零铝箔、电池箔、双零铝箔坯料为主力,其中,10微米、9微米、8微米规格的超薄电池箔已实现量产,年总产能达14万吨,配套18万吨铸轧、15万吨冷轧产能。在建的11万吨电池箔坯料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补齐产业链短板。“我们的电池箔年产能已达8万吨,位居全国前三,完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40亿元,能提供1500多个新就业岗位。”陈凯介绍,这些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头部电池企业,还通过了ASI认证,以低碳优势打开海外市场。

更关键的是,依托神火集团“水电电解铝—铝板带—铝精深加工—涂碳箔”的完整产业链,神火新材的铝箔自带“绿色基因”。云南基地的绿色水电铝为原料注入清洁能源属性,生产全流程碳排放比行业平均低20%。“欧盟客户现在下单,首先问的就是‘碳足迹’,这让我们的‘绿箔’优势明显。”陈凯说,这种“绿色+高端”的组合拳,让他们在价格战中跳出了“比谁更便宜”的泥潭。

技术细节里的竞争力

在神火新材的研发车间,一块展板上贴着两组对比数据:普通铝箔表面含油量≥5mg/m2,而他们的产品能做到≤1mg/m2。这个看似微小的差距,藏着他们跳出同质化竞争的关键。

“客户说铝箔表面有油,影响后续涂碳工艺。同行都在研究‘怎么把油洗掉’,我们却在想‘怎么让铝箔不沾油’。”陈凯指着一台改造过的轧机说,研发团队花了8个月时间,重新设计轧辊润滑系统,将带油量从源头降低80%。这个改动让产品加工费提高了15%,客户却心甘情愿接受——因为下游企业的清洁成本下降了30%。

这种“从根上解决问题”的思维,源于独特的人才结构。在神火新材,管理层里既有上海交大材料学博士,也有从车间学徒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销售团队能直接用英语和客户讨论“电池箔耐腐蚀性参数”;研发人员的办公桌旁常坐着下游车企的工程师交流技术。“我们不招‘只会按图纸干活’的人,要招‘能问为什么’的人。”陈凯说,公司的“双导师制”很特别:名校毕业生要先在车间轮岗半年,跟着老技工学“手感”;老员工则要定期参加“材料学基础课”,由博士团队授课。

与传统企业“操作提拔”模式不同,神火铝加工建立了“学院派+职业化”的人才梯队。从上海基地到商丘工厂,管理层多为材料加工专业科班出身,且具备跨国企业工作经验,可直接与海外客户开展技术对接。“我们的销售员懂技术,工程师懂市场,这种复合型人才结构让我们在客户研发早期就能深度介入。”陈凯说。

产学研合作更让人才“如虎添翼”。神火新材与重庆大学共建的创新研发中心、与郑州大学合作的研究生实践基地,以及和上海交大共同成立的陶铝新材料研究院等平台,形成了创新合力。仅2023年,企业就获得26项专利授权,连续3年摘得“中国铝箔创新奖”。

绿色产业链筑起防线

“神火集团是神火新材最坚实的后盾,这份底气源于集团20年来对铝产业链的深耕布局。”陈凯直言,正是这种全链条支撑,成为神火新材抵御“内卷”的最大底气。

神火集团党委书记李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年来,集团坚持“延链补链”战略:上游通过参股合作布局氧化铝项目,保障原料供应;中游在新疆布局80万吨、云南转移90万吨电解铝产能,合计170万吨规模筑牢冶炼根基;下游聚焦铝加工,将铝箔加工留在河南、上海,形成“上游绿色冶炼+中游规模支撑+下游精深加工”的完整链条。

2024年,云南神火、新疆神火两大基地累计营收284亿元,实现营业利润48亿元。“近年来,神火集团投资的10多个项目全围绕铝产业链,没有一个跨界‘踩坑’,稳健的投资节奏让集团在行业波动中‘手里有粮’。”李炜告诉记者:“集团这几年账上始终保持几十亿元的现金流,就是为了在‘别人恐慌时我们能出手’。2024年,神火集团再次聚焦高精尖领域,进军陶铝新材料产业,助推航天航空、汽车工业等领域发展。”李炜透露,集团已制订“双百计划”:未来5年投入100亿元,在新能源铝箔、航空航天铝材料领域突破100项核心技术,持续夯实产业链优势。

“摆烂”非躺平,而是战略聚焦

“要说‘摆烂’,我们最有资格——过去的4年赚了几亿元,哪怕躺平3年也饿不死。”陈凯的话带着自嘲,却话锋一转,“但真躺平了,行业就完了。”

在他看来,当下的“内卷”是行业的“排毒期”。2022年电池箔红火时,资本一窝蜂涌入,一年新增80万吨产能,远超45万吨的实际需求增长。“现在新能源车增速放缓,这些产能成了‘包袱’,有些企业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却硬撑着降价抢单。”陈凯坦言,目前,神火新材利润下降幅度增加,但仍在坚持“三个不”:不拖欠供应商货款、不削减研发投入、不搞“亏本赚吆喝”。

他们的策略很清晰:一方面“练内功”,把电池箔厚度从9微米降到8微米,研发固态电池用铝箔;另一方面“等时机”,神火集团的资金储备能支撑他们“熬到行业洗牌后”。“现在每天都能接到同行的‘求救电话’,有想转让设备的,有想合作代工的。”陈凯说,他们正在对一些优质产能进行评估。

车间的轧机还在运转,只是节奏更精准了——高附加值的电池箔占比从30%提到了60%,普通包装箔只接长期合作的老客户订单。陈凯望着流水线上的铝箔说:“‘内卷’不是末日,是筛子。能留下的,都是真金。”

面对行业洗牌期,神火铝加工秉持“‘摆烂’非躺平,而是战略聚焦”的理念。一方面,凭借神火集团雄厚的资金实力,计划通过收购重组整合过剩产能;另一方面,持续加码陶铝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国企不能只看短期利润,更要在行业整合中发挥稳定器作用。”陈凯强调,神火正联合行业内头部企业推动行业自律,呼吁建立产能预警机制,引导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背景下,神火铝加工的实践印证:破局“内卷”不能依赖价格战,唯有以创新夯实内核、以绿色引领方向、以人才积蓄动能,才能在洗牌中脱颖而出。正如其“让世界爱上神火绿箔”的愿景所示,当行业告别野蛮生长,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时代终将到来。

责任编辑:王彦明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