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与创新并举:行业媒体优化内容供给的典型案例与启示——2025年中国行业媒体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内容供给类案例解析

2025年07月28日 13:22 261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1

守正与创新并举:行业媒体优化内容供给的典型案例与启示

——2025年中国行业媒体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内容供给类案例解析

纵观2025年行业媒体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内容供给创新类),各行业媒体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系统性变革部署,围绕强化舆论引导、服务行业发展、创新展现形式三大维度,展现出丰富的实践成果与创新智慧。这些案例既坚守行业媒体的使命担当,又紧跟媒体融合趋势,为行业媒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一、强化舆论引导:以权威内容凝聚思想共识

行业媒体作为专业领域的舆论重镇,在传递主流价值、解读政策导向、凝聚社会共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申报案例中,多家媒体通过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深耕理论传播、聚焦重大议题等方式,构建起立体化的舆论引导体系。

紧扣国家战略,传递政策内涵。电力、能源等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媒体,将国家战略与行业实践深度结合,成为政策解读的“直通车”。英大传媒集团创建“第一选题”全媒体传播工程,打造高效率选题策划机制和高水准价值创造平台,以“头版头条首页首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并构建以《国家电网报》为基座,电网头条新媒体、影视等多业务条线融合协同的“第一选题”新闻策划传播机制,实现高站位选题策划、高质量内容生产、高效率推广传播。中国能源传媒集团的“能源金句|习近平关于国家能源安全重要论述” 融媒专栏,以“海报+音频”的创新形式,系统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通过权威解读与多平台联动,总传播量突破1亿,成为能源行业学习理论的重要载体。

2

3

深耕理论传播,创新表达范式。在理论宣传领域,案例呈现出“严肃性与生动性并存”的特点。中国教育报评论内容生产体系则通过“钟曜平”“国育平”等系列评论品牌,构建起“政策解读-舆情引导-思想凝聚”的传播链条,其作品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2次,展现了理论评论的权威性与影响力。民主与法制社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栏,依托“学习强国”平台,以案例解读、专家访谈等形式,将抽象的法治思想转化为具体实践,累计覆盖用户超1亿人次。

4

5

聚焦重大议题,引领行业共识。针对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媒体通过深度报道主动发声,引领舆论走向。中国民航报社的“低空新赛道、中国追梦人”全媒体系列访谈,聚焦低空经济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创始人专访与视频报道,解答“中国是否具备变道超车优势”等时代命题,多篇报道阅读量创新高,引发行业对低空经济发展的广泛讨论。国家移民管理局微信号“国门说法”栏目,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解读出入境案例,打破政务新媒体的刻板印象,单平台总浏览量超350万,成为普及出入境法规的重要窗口。

6

7

上述案例凸显了行业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专业权威与 创新活力。一方面,媒体通过对接国家战略、深耕理论传播,巩固了主流舆论阵地;另一方面,通过轻量化表达、多平台联动,让严肃内容“飞入寻常百姓家”。未来,行业媒体需进一步强化“分众化传播”思维,针对不同受众定制内容,提升舆论引导的精准度与穿透力。

二、服务行业发展:以专业内容赋能产业升级

行业媒体的核心价值在于为行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经验交流与智力支持。本次申报案例中,媒体通过挖掘行业实践、搭建交流平台、破解发展痛点等方式,成为连接政策与市场、企业与公众的“桥梁纽带”。

破解行业痛点,提供精准服务。税务、健康等领域的媒体,聚焦行业实操难点、用户需求,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中国税务报社客户端的“实务+税案”频道,通过“政策解读-办税指引-案例警示”三维内容体系,为纳税人提供精准服务。其中,“实务”频道解答个税汇算、发票管理等实操问题,“税案”频道通报涉税违法案例,形成“正面引导+反面警示”的服务闭环,累计用户超32万。健康报社联合三级以上医院,组织开展皮肤健康三年行动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发挥青年皮肤医生科普热情,推出了一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皮肤健康科普视频,在健康中国抖音号、微博号及大众健康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阅读量总计近420万次。

8

9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跨界协作。行业媒体通过整合资源、联动多方,构建起跨界融合的服务生态。中国交通报社的“新时代交通文化一体化构建与传播创新实践”项目,整合2046 个交通文化品牌、1500余个行业故事,通过“品牌展示+故事宣讲+文创征集”方式,形成覆盖铁路、公路、民航等领域的文化传播矩阵,带动4000万用户参与,为交通行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中国邮政报连续两年在高考季组织开展“一起去送高考录取通知书”直播活动,通过创新纵向协同、横向合作的工作机制,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移动等60余个新媒体账号,以慢直播形式,真实地展现了诸多寒门学子的奋斗与不易,触动了万千人的内心,播放量超过20亿次,弘扬了网络正能量。

10

11

挖掘行业标杆,推广实践经验。制造业、医疗等行业媒体聚焦创新成果与典型案例,为行业发展提供“样板参考”。中国冶金报社的“钢铁寻冠”系列报道,在全国钢铁行业寻找细分领域的冠军产品,通过文字、视频、H5等形式,挖掘研发创新与市场开拓故事,带动相关企业销量提升5%,形成 “报道-传播-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的 “中国之声・创新力量”临床研究展播,汇集650余项中国原创医学成果,涵盖16个学科,吸引57万人次投票,既展示了医学领域的创新实力,也为临床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

12

这些案例体现了行业媒体“服务为本”的核心定位。通过聚焦行业需求、提供专业内容、搭建协作平台,媒体不仅成为行业信息的“集散地”,更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未来,行业媒体需进一步强化用户思维,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行业从业者需求,提供定制化内容服务,实现从信息传播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转型。

三、创新展现形式:以技术赋能提升传播效能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技术创新成为内容供给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本次申报案例广泛运用VR、AI、短视频等技术,通过场景化呈现、互动式体验、分众化传播,打破传统传播边界,提升内容的吸引力与传播力。

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体验。水利、自然资源等领域的媒体借助VR、5G等技术,构建“身临其境”的传播场景。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的“中国极地考察40年”融合报道,通过直播展览、360°环景摄影等技术,让用户“云参观”极地考察站与“雪龙”号破冰船。中国气象报针对重大灾害性天气,以图文、数据图解、动图、交互设计、AI、视频等多种可视化形式打造数据新闻,通过数据可视化、科学解读和全媒体传播,助力气象防灾减灾。中国水利报社的“基于VR 等技术讲好新三峡故事”项目,运用“视频+ VR”“全景+交互”技术,让用户沉浸式感受三峡库区变化。

13

14

15

形式创新,适配新媒体生态。铁道、金融、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媒体通过可视化、互动化形式,提升内容的传播效率。人民铁道报加快媒体融合步伐,打造“人铁图强”原创视觉报道品牌,策划创作推出一批长图、视觉海报、数据图表、漫画、短视频、SVG动画精品,100多篇作品阅读达量10万+。金融时报创新理论周刊专版专栏融合方式,构建“微信+客户端+纸媒”社交传播链,运用动态图表、信息可视化等技术,对受众画像与传播效果预测,将理论文章转化为场景化叙事内容,实现理论内容与受众需求的精准匹配,取得一定经济效益。中国应急管理报社的“进社区 看减灾”项目,针对边疆、农村、城市等不同场景,采用方言纪实、悬疑叙事等手法,制作短视频与手绘海报,覆盖210万用户,让减灾知识更接地气。

16

17

18

跨界融合,拓展传播边界。国际传播、文化传播等领域的案例通过跨界协作与多元表达,实现“破圈”传播。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推出的外国青年看法院系列融媒体报道,通过外国青年的独特视角,以视频影像、图文报道等融媒体形式生动展现中国法院的司法实践与法治魅力,通过29家海内外主流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传播,阅读量超3000万。中国石油报社的《印象中国石油》专栏,邀请外籍主播探访非遗传承、消费帮扶项目,以“沉浸式纪实影像”形式,在Facebook等平台实现多语言传播,覆盖全球1亿人次,成为讲好中国企业故事的创新实践。中国海洋石油报的“卡门城的呼唤”系列报道,以中墨合作保护濒危燕鸥为切入点,通过图文、英语视频等形式,展现海洋生态保护的国际合作成果。

19

20

21

技术创新与形式突破是本次案例的鲜明特色。媒体通过 VR、AI等技术重构内容形态,以轻量化、互动化适配新媒体场景,有效提升了传播力。未来,随着AIGC、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行业媒体需进一步探索技术与内容的融合边界,打造更具沉浸感、交互性的内容产品。

总之,本次内容供给创新类案例展现了行业媒体在舆论引导、行业服务、形式创新上的多元探索。这些案例的共同特点在于:坚守“内容为王”,以专业视角解读行业趋势,以技术创新拓展传播边界,以服务思维赋能产业发展。

未来,行业媒体需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强化精品意识,深耕行业细分领域,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内容IP;二是深化技术融合,推动AI、大数据等技术在内容生产、用户服务中的深度应用;三是拓展服务场景,从信息传播向知识服务、产业服务延伸,构建“内容+服务+生态”的全新格局,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