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矿二十三冶在“生命禁区”谱写传奇
2025年07月22日 10:40 17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稀有稀土 作者: 王菊芳
地窝子外貌
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生命禁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腹地,五矿二十三冶曾在这里与自然展开了一场极限较量。2006年8月,五矿二十三冶三分公司建设者肩扛开发大西北的使命,从湖南转战数千公里,踏入这片不毛之地。他们脚下是灼热的盐壳,而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这个“生命禁区”建起一座年产120万吨的卤水提炼硫酸钾生产基地。
五矿二十三冶承建的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年产120万吨钾肥项目加工厂区工程Ⅱ标段及外管网工程是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工程、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建筑面积约37083平方米,包括加工厂区主厂房等20多项单位工程的钢结构制作与安装、机械设备安装、工艺管道安装、砌体、混凝土浇灌等。该项目于2006年9月28日开工,2009年7月3日竣工验收。
人烟绝迹、水源无踪、绿色难觅、鸟鸣不闻,12名职工组成的先遣队和后来相继抵达的逾千人团队披荆斩棘、匠心建造,用3年时间在荒凉的盐漠戈壁滩上吹响动人的全国“工人先锋号”,捧回2011年度化学工业优秀施工项目、2011—2012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奖等荣誉,书写了一段建设传奇故事。
千头万绪
一腔热血破万难
2006年8月的罗布泊,地表温度高达70℃,热浪模糊了远处的视线,狂风裹挟着沙石呼啸而至,罗布泊用其特有的“见面礼”,向项目团队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脾性。
当晚,先遣队挤在临时搭建的“地窝子”里。这是一种半地下的简易住所,即便如此,狂风仍能从缝隙中钻入,将细沙均匀地撒落在每个人的被褥上。
恶劣的气候条件让项目团队苦不堪言,而没有电、没有水、没有路更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三座大山”。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项目部购入的两台150千瓦发电机成了“命根子”,直到从业主建成的发电厂接入稳定电源后才得以缓解。
“水比油贵”在这里并非比喻。最初,该项目团队每周要驱车3公里前往罗布泊镇拉水,每吨水价格高达80元。大临设施建成后,项目部从业主方引入水源,但水量极为有限,无法满足现场需求。大家深知这并非长久之计,只能另谋出路。2007年5月,该项目部提前完成合同中近2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工程,顺利打通了基地的“水动脉”。在业主方完成管道铺设后,一条“生命线”从200公里外的红柳井延伸而来。当第一股清流涌入蓄水池,再经管道流至项目现场时,工人们欢呼雀跃。
水电供应问题尚能解决,但交通难题只能克服。到过项目现场的人都知道,这里仅有一条“天路”直插罗布泊腹地。项目所需的物资、粮食等只能前往400公里外的哈密采购,而途中要穿越一条季风带和一条长达200公里、没有手机信号、与外界隔绝的盲区。“我们去一次哈密,就要买好一个星期的粮食,路上如果遭遇沙尘暴,就完全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前进了。”回忆起在罗布泊的3年时光,时任项目经理的胡国华感慨道,这些磨砺促使他迅速成长。
精细部署
全力以赴筑精品
主厂房建设是项目的核心,单体面积2万余平方米,纵向跨距200余米、横向跨距198米,钢结构重达5000吨。规模大、专业多、钢结构安装复杂,且要在极端气候下顺利完成,这在国内尚无先例。
“昼夜温差60℃是什么概念?”焊接班班长老刘比划着,“白天钢构件烫得能煎鸡蛋,夜里冷得似冰棍。”为解决焊接变形问题,他们发明“逆温差焊接法”——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根据材料的膨胀系数精准计算变形偏差,在凌晨温度最低时开工,预留出白天的膨胀余量,保障施工质量。
为确保一转槽钢结构支撑钢架主体强度,该项目创新采用梅花桩支撑、受力。项目技术人员将梅花桩分解成一根H型钢和两根T型钢,在加工厂完成半成品加工后再将其进行配对,有效保障其垂直度。为防止配对和焊接过程中发生变形,项目团队还编制了专项作业指导书,挑选技术过硬的焊工按照特定焊接顺序和方法进行实焊,将变形控制在合理范围。
沙尘暴是项目建设的另一个劲敌。2007年6月底的一天傍晚,突然一阵疾风呼啸而至,天边的夕阳被浓浓的黄雾遮蔽,项目部立即停止施工,召回员工,撤离现场。可在主厂房20多米的钢柱上,仍有几位员工因为要完成最后几个焊点不愿撤离。安全员只得紧急关闭焊机电源,并发出严重警告,他们才从高空中下来。此时,沙尘暴已经扑面而来,打在身上隐隐作痛。距离宿舍虽仅有200多米,但他们每前行三步就得倒退两步,花了10分钟才安全撤回驻地。这场持续1个多小时的沙尘暴,猛烈地冲击着地面上的物体,现场的钢构被沙尘击打得噼啪作响。风沙肆虐过后,原本呈中灰色的钢柱,全都露出了金属母材的原色——灰白色。
为确保施工安全与生产进度,项目班子成员轮流在施工现场值守。一方面,要求作业队备足钢丝缆风绳,抢在大风来临前的间隙施工;另一方面,加强安全检查,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正是这种对质量和安全的执着,钢结构才得以在沙尘暴的肆虐中岿然不动。
业精绩优
二次出征赢赞誉
自2006年9月28日开工起,项目团队始终迎难而上:没有大型吊装设备,团队就用拖拉机改装牵引,自制滑轮组完成吊装;冬季严寒,混凝土养护困难,他们就封闭施工,同时加热砂石、温水搅拌,浇筑后用塑料薄膜、毡毯、彩条布和炭火保温,确保质量一次达标;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冬季又骤降至-30℃,他们灵活调整作息,避开极端天气,争分夺秒抢进度……
凭借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项目进度在同期建设单位中始终保持前列,所有子单位工程率先实现一次验收合格,并实现安全零事故。
这些成绩业主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在团队即将收尾时,业主主动找上门来:“你们的施工能力有目共睹,考虑到项目整体进度要求,能不能协助其他标段共同推进后续工作?”
这意味着刚刚经历高强度施工的团队,又要投入新的战斗。项目班子没有丝毫犹豫:“既然业主信任,我们就全力以赴!”他们迅速抽调精兵强将,带着成熟的施工经验和管理方法,驰援兄弟单位。在支援过程中,他们不仅分享自己的技术方案,还手把手指导优化施工流程,最终帮助整体工程提前20天完成投料试车。原合同额1.6亿元的项目,最终结算超2.4亿元,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赢得了业主和同行的高度认可。
2009年,全球最大的卤水提炼硫酸钾生产基地在罗布泊拔地而起。19年光阴流转,罗布泊的狂风早已将建设者的足迹掩入黄沙,但当卫星地图上那片“大耳朵”区域亮起灯火,当一列列万吨级钾肥专列驶向全国各地,那些在木板、塑料布、彩条搭成的指挥部里通宵达旦的夜晚,那些就着风沙咽下的馒头,都成了建设者口耳相传的传奇。
从匠心独创逆温差焊接法、精益求精,到驰援兄弟单位、使命必达;从一腔热血、迎难而上,到优质交付、捧回国家优质工程银奖等多项荣誉——这片“生命禁区”的征服史,正是五矿二十三冶人以“敢于胜利”的豪情破局开路、以“精益求精”的匠心铸就品质、以“问题导向”的智慧攻坚克难、以“自主创新”的勇气突破极限的生动注脚。
今天,当“十五五”的号角吹响,新一代建设者从前辈手中接过的不仅是蓝图与焊枪,更是那份“风沙愈烈志愈坚”的硬核担当。接下来,五矿二十三冶将以“世界一流”的担当再启新程,在改革闯关中敢做“攻坚者”,在突围转型中勇当“排头兵”,将戈壁传奇续写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让每一座拔地而起的丰碑,都铭刻“接续奋斗、敢于胜利”的铿锵誓言。
项目全景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