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色正锐创新实践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2025年07月22日 10:29 127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铜镍铅锌 作者: 殷鲁 张子亮
中色正锐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现场调度会
上半年,中色正锐(山东)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色正锐”)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重要论述,以杜绝形式主义为原则,创新构建了“教育—预防—应急—制度”四位一体安全治理体系,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行业示范性的创新模式。
宣教联动
构建“企业+家庭”安全共同体
近年来,中色正锐注重环境、行为、个体协同性,创新构建了立体化安全教育体系。
在个人维度,创新实施“安全能力互保”机制,通过理论测试、实操考核、心理评估三维度建立员工安全档案。在家庭维度,中色正锐通过“安全家书、安全手册”等载体,构建联防联控机制。今年6月,该公司组织开展了“安全来访日”活动,邀请员工家属参观生产现场,体验安全生产管控平台和应急装备。据统计,参与家属安全活动的员工家庭,其违章行为发生率下降63%。在企业层面,中色正锐打造了班前会5分钟安全讲堂、安全文化看板、“安培在线”移动学习平台的“三维”教育矩阵,特别是“隐患随手拍”系统上线后,累计接收419条有效隐患报告。其中,91%的报告来自基层员工的提交,真正实现了“全员参与、全程防控”的安全管理目标。
隐患治理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中色正锐深刻把握海因里希安全法则这一规律,建立了“三位一体”的隐患治理机制。
该公司投资引进安全生产管控平台。升级AI统计分析智能监测报警系统,在关键设备和区域加装智能分析摄像头228个,实现了对明火、“三违”行为等类型隐患的实时监测。管理创新上推行的“内部隐患举报奖励”制度成效显著,设置专项奖励基金50万元,单月最高奖励达1000元。
该公司安监部组织开展的“隐患排查擂台赛”颇具特色。该活动将3个班组划分为6个竞赛单元,采用“发现—整改—验证—巩固”四步工作法,6月份,累计排查隐患70项,整改完成率100%。
该公司通过正在开展的安全生产“一月一主题”活动建立了“四色风险一张图”动态管理系统,将420个风险点按红橙黄蓝分级管控。该公司对红色区域(如液氨储罐区)实施了双人确认+视频监控模式,橙色区域(如熔铸半连续炉)加装了双回路急停系统。该系统运行改进以来,高风险区域事故风险率下降72%,被公司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实战演练
以“四不两直”检验应急效能
实战化演练是检验预案有效性的关键。中色正锐创新采用“双盲演练”模式,重点检验3个能力。一是快速响应能力。6月20日,在该公司开展的液氨泄漏演练中,应急小组3分钟内完成防护装备穿戴,8分钟控制泄漏源,较预案标准缩短25%。二是协同处置能力。通过引入应急指挥信息化平台,实现消防、医疗、环保等6个小组的实时联动,指挥效率提升40%。三是持续改进能力,建立“一演练一评估”机制,6月份,该公司开展7次演练,提出改进措施39项。
在协同处置能力方面,危化品管理中心的“三分钟应急圈”建设尤为突出。该中心配置了4台与公司安全生产管控平台联动智能巡检防爆摄像头,可24小时监测12个关键参数。在6月12日的演练中,智能巡检防爆摄像头发现泄漏点,并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数据,为决策提供了关键支持。
中色正锐还建立了“一演练一评估”机制。演练总结环节创新采用“时间戳回溯法”,精确分析每个处置环节。
体系优化
制度与应急预案的标准化重构
上半年,中色正锐开展了系统的制度评估优化。公司组织内外部专家18人,历时两个月完成45项核心制度的合规性审查。重点强化了各级人员责任清单、132个关键岗位的操作标准、46项禁止性行为等“三个明确”。其中,公司新制订的《安全生产奖惩实施细则》,将考核指标量化为7大类28项,实现了安全生产精益化管理。
应急预案体系重构突出“实用性”导向。通过德尔菲法征集专家意见37条,重点优化了“基层应急处置卡”,将复杂的预案简化为“五步操作法”。铜板带分厂采用新预案,使员工应急操作时间平均缩短40%,正确率提升至99%。
“岗位安全互保”机制成效显著。安全标准化示范班组两名员工演示道:“我们就像对方的安全镜子,昨天他发现我验电程序漏了第二步,避免了一次潜在触电,这样的互保机制,真正实现了‘1+1>2’的防控效果。”
通过安全生产系列主题活动,中色正锐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从局部管理向系统治理、从运动式整治向常态化管控的“三个转变”。“安全生产月“期间,累计开展培训6场,排查整改隐患70余项,投入整改资金80万元;应急演练覆盖所有生产单元,参演率100%。
安全生产永远在路上。下一步,中色正税继续深度智慧安监平台,推动安全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