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稀土高新区:磁材领航 稀土产业蓄势腾飞

2025年07月21日 10:59 209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有稀土   作者:

近日,随着首批钕铁硼产品的成功下线,备受瞩目的内蒙古包头市金龙稀土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首期5000吨稀土永磁材料项目正式投产。

走进首条高性能钕铁硼磁性材料生产线,高速运转的设备轰鸣作响,智能化机械臂精准抓取物料,工人们全神贯注地紧盯设备显示屏上的数据,严格把控每一个生产环节。

该项目依托厦门钨业强大的研发实力,效率、成本、能耗、环保等核心指标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自主研发制混一体设备、易成型磁粉技术、无氧工艺、一次成型技术、模具技术、快速脱气6项核心技术,可有效提升产品性能,降低成本,进一步满足市场对高性能、小型化产品的需求。

紧随其后,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稀土永磁材料一体化应用项目开工。该项目计划投资6.5亿元,分两期建设,并将新建一条智能无人生产线,主要生产应用于高端驱动电机、微特电机和关节电机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稀土永磁烧结多级辐射环、粘接钕铁硼器件(注塑和模压器件)等,整体实现MES管控。

包头市全力打造“两个稀土基地”两年来,厦门钨业、英思特等上市企业纷纷抢滩布局,形成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目前,包头稀土高新区已汇聚稀土永磁、储氢、催化、抛光等全产业链企业超百家,全国排名前十的稀土磁材头部企业已有8户建有生产基地或直接投资,金力永磁、安泰北方等全国综合实力前十强磁材企业产能持续释放,磁材产能达到15.9万吨,全国磁材产能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

稀土磁性材料是包头稀土产业发展的“长板”和“重头戏”,如何一如既往发挥磁材优势,巩固其国内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世界影响力?

近两年来,包头稀土高新区牢牢抓住建设“两个稀土基地”的重大机遇,主动服务融入全市“3+5+N”重点产业集群,持之以恒扬优势、提能级、补短板,努力打造包头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窗口”和工业立市的“排头兵”。

以项目之笔点睛磁材产业发展,包头稀土高新区积极推动韵升科技年产1.5万吨磁材、日本相模年产3000吨磁材等21个磁材项目建设。紧盯企业再扩产的需求窗口,策划实施总投资94.72亿元的重大项目19个,目前,英思特、江馨微电机等9个项目已开工,金力永磁和天和磁材2个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加快推进磁材类企业招商布局,北方磁材5万吨稀土永磁合金材料项目、宁波守正3000吨稀土永磁材料项目、上海益毅磁通电驱系统智能制造基地一期3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加快推进汇川技术、盘毂动力、苏州英磁等重点项目开工,争取年内竣工31个,以最快速度全面建成永磁电机产业园厂房,把企业招满、产线布满、机器开满,为建设“两个稀土基地”形成稳固的增量支撑。

依托龙头项目落地,包头稀土高新区同步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不断向下游产业链延伸。该区依托现有“一国重、两院、四中心”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立了完备的稀土领域技术创新体系,涵盖研发、测试、评价、情报分析、标准制定、中试实验、成果转化各个环节,截至目前,已拥有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稀土领域创新平台109家,近3年累计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62项,今年一季度,认定技术合同65份,占全市的44%,技术合同成交额1.56亿元,占包头市的49%。

科技引领能力愈发凸显,该区与国家部委、稀土行业协会、大院大所、大学大厂共建创新生态,共同加快储氢材料、吸附剂、催化剂、稀土特钢等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稀土点位首批14个标志性工程中,包头稀土高新区入选13个,占比93%;北方稀土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全国首批“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安泰北方“智能人形机器人伺服电机”填补国内空白;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闪速烧结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首台套彩色墨水屏、全球首台船用分半抱轴式永磁发电机、全国首台套固态储氢系统装置等多项前瞻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变革型高性能钐钴永磁材料、稀土光源智慧照明、高性能铈基聚氨酯抛光片等一批前沿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推进,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持续领跑全国“第一方阵”。

今年,包头稀土高新区承担包头市重点稀土产业项目27个,占比58.7%。一季度,稀土产业实现产值124.59亿元,同比增长21%。当前,包头稀土高新区正以磁材产业为强劲引擎,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从技术突破到成果转化,从龙头引领到集群共振,这片承载着“稀土强国”使命的热土,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思维、更扎实的举措,全力书写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