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笔,书写铝合金材料科研青春——记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吴沂哲
2025年07月15日 11:3 167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铝 作者: 王秀晶
从中铝集团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轻”)的普通技术员到研发部的“领头雁”,东轻技术质量中心研发部党支部书记吴沂哲用10年时光在铝合金材料科研及成果转化的领域里,创新书写着熠熠生辉的科研青春,并入选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在学习中厚植创新根基
2015年,大学毕业的吴沂哲毅然选择扎根东轻生产一线。初入职场,他深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每天紧跟师傅,在现场悉心学习产品工艺流程。火红的铸造炉旁,他仔细观察铝合金熔炼的温度变化与成分比例;繁忙的轧机边上,他认真记录板材轧制的压力与速度参数。在这个从“象牙塔”到产业前沿的蜕变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空杯心态,将每一次遇到的技术难题都视为创新突破的阶梯。
为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吴沂哲主动参与各类生产项目。在“降低板材油斑废品,提高板材成品率”项目中,他深入生产环节,仔细分析油斑产生的原因,与团队成员反复试验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无数次的观察、记录与分析,他逐渐掌握了降低油斑废品率的关键技术,项目最终荣获哈尔滨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这次成功,不仅让他初尝创新的甜头,更让他深刻认识到,只有扎根一线、深入学习,才能真正了解生产中的痛点,为科研创新找到方向。
在实践中提升科研效能
自2021年起,吴沂哲主要负责组织开展铝合金产品研制、成果转化及科研管理工作。面对每年50项以上的科技创新项目,如何确保项目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地,成为他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深入思考与实践探索,他打破原有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建立了重点项目可视化挂图作战工作机制。
该机制将科研项目的各个阶段、任务目标、责任人及时间节点等信息直观地展示在图表上,形成了以“图”促管、以“图”督战的管理模式。同时,他引入“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对项目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在这种操作模式下,项目综合按期执行率达到95%以上,国产大飞机等专项也顺利收官。”吴沂哲自豪地介绍道。
在干事业中突破技术壁垒
“科研攻关如同攀登冰瀑,每个着力点都要凿得精准。”这是吴沂哲对科研工作的深刻理解。
作为项目负责人,吴沂哲主持并完成了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用XX铝合金工艺研究”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面临着基础储备少、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紧等多重困难。他带领团队在数百次重复实验中“抽丝剥茧”,总结规律,终于实现了满足项目指标要求的产品制备,为国家关键技术“卡脖子”材料自主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科研道路上,吴沂哲先后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获得国际授权发明专利1项、国家授权专利20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1项,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SCI、行业知名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获得“国际先进”科技成果7项。
在融合中筑就人才高地
作为党支部书记,吴沂哲将科研与党务工作有机融合,创新凝练出“鲲鹏之翼”党建特色品牌和“六蚁”工作法。
他将党旗插在科研主战场,带领支部党员及群众立足科研岗位,把科研项目组转化为党员先锋岗,将科研项目“挂图作战”融入党员“双提升”积分管理,组织党员带头开展技术攻关,用技术难题作为党课案例,让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同频共振。同时,他精心匹配了7组“党员带群众”师徒组合,帮助年轻科研人员快速成长。
吴沂哲构建了“铸魂、赋能、创新”三位一体人才队伍培养体系,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合作交流与培训,打通了“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科研合作”的通道,成功培育出一批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在他的带领下,研发部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等称号,团队成员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面对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的殊荣,吴沂哲说:“荣誉归零再出发。”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