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昆勘精神” 鏖战“十八雄关”——昆勘院练登大沟排土场泥石流专项治理项目纪略

2025年07月14日 11:2 87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作者:

经过怒江大桥,随着惊天动地般的江水逆流而上,来到位于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夹峙的兰坪县练登村。从这里再向南15公里,一道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勘院”)承建的矿山生命线静静地矗立在原始森林的天堑间。

从“涉山涧”到“开山门”

来到由昆勘院承建的金鼎锌业练登大沟排土场泥石流专项治理EPC工程进山口,该项目部负责人邹鲁德早早就在山下等候,一身中铝蓝工作服下,黝黑的皮肤和身后的山林浑然一色。

山路崎岖,车窗上挂满雨线,车轮在泥泞中留下长长的辙痕,辙印的方向是来时的路。邹鲁德看着眼前这条成型的山路说道:“一年半以前,在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我们就来此地勘探。那时,没有进山的路,勘探条件比我们最坏的设想还要差。当时我们就在想,要在这里建工程不亚于“改山换貌”。

从车窗外望去,壁立千仞、危峰刺穹,偶尔有碎石簌簌滚落,似乎每道山梁都是活着的“巨兽”,每道山脊都是“绷紧的肌肉”,每道沟壑都是呼吸时起伏的“肋骨”。

据了解,泥石流专项治理工程是兰坪铅锌矿300万吨/年露天采矿技改扩建工程的重要子项,若不能顺利攻破这道“山门”,将会给矿区发展增加每年数亿元的成本负担。同时,久久积压的泥石流会给下游村庄和居民带来长期威胁。

昆勘人唯有“战”字当头,用行动诠释“以客户本质需求为中心”的坚定担当。昆勘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邹国富号召:“这道‘山门’不仅决定着矿区的去留,更影响着下游村户的生命安全,昆勘院必须在短时间内攻破这道‘山门’,不留余力拿下这座‘山头’。”

在昆勘院大师团队的全程跟踪指导下,昆勘院地质与环境工程院派驻项目部通过多轮地质勘查、水文模拟、风险评估和安全实验,在多番方案修改和技术论证后,科学制订了“建设3座控制性骨干坝+8座拦挡坝+6座格栅坝+1座格宾石笼坝”的拦挡方案。同时,进行潜坎群、防护堤、截排水沟等辅助施工和滑坡治理工程。最终,这道由18座“铜墙铁壁”组成的方案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一致获得业主方和专家的高度肯定。这场为区域安全、矿区发展的“开山门之战”正式在昆勘院吹响号角。

从“铁骨魂”到“迎山战”

凛冽风雪曾冻住昆勘院团队人员的汗珠,滂沱雨幕曾浸透他们手中的图纸…… 一年半的驻山期,他们在泥泞中勾勒出守护的蓝图。邹鲁德说:“来到这里,就等于把生命交给了大山。只有将这里的一石一木化作每日必见的老友,观其色、探其息、摸其脉,才能真正与大山对话。”

问及邹鲁德这个项目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关卡在哪儿,他来到由集装箱搭起的驻地办公室,里面随处是层层堆叠的图纸。邹鲁德从中随意抽取,打开便是“十八堤坝”的布位蓝图。邹鲁德指向1号、10号、13号、14号堤坝继续说:“1号拦挡坝作为整个防洪体系的控制性骨干坝和最后一道保险,下游便是练登大沟排土场,其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具备更强的拦蓄能力与稳定性。10号格栅坝和13号、14号拦挡坝难度在于沟谷两侧坡体近乎垂直,导致坝肩嵌入的施工空间严重受限。”

该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全伟拿出一张照片,画面里是他们冬日上山工作的场景。“汽车在山里就是‘纸老虎’。记得去年冬季,车根本进不了山,积雪超过20厘米,大伙儿就像蚂蚁搬家一样,一根钢筋、一袋水泥,一点点往山上挪。越深入山里气温越低,每个人的后背都被汗水浸透,又结了一层白花花的盐霜。”全伟回忆。

受限于特定区域的地形和排土场布局,项目部结合无人机航测,在近乎垂直的滑坡上制订出空间利用效率最高的工程布置方案,通过精准钻孔将高强度锚杆深入岩层,配合全长黏结式注浆工艺,将坝间与坝体、锚杆与岩体形成紧密咬合结构。针对骨干坝混凝土体量大、施工工期短的问题,项目部采用分层分段浇筑的施工方法,合理划分浇筑单元,制订详细的浇筑计划,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和均匀性。为保证冬季混凝土正常浇筑,项目部实施组合式智能温控系统,在水泥堆放区铺设暖棚防止水泥冻结,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预埋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变化,根据温度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温控措施,以“控温+防裂”双重保险,将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有效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从“破山河”到“筑雄关”

昆勘院练登大沟排土场泥石流专项治理项目以“固床护坡、拦大放小、水固分离、动态清淤、分段拦截”为思路,上游修建截排水沟、潜坎群、固床坝,如中医脉络疗法,以“银针定穴”深入山体加固物源,从源头掐断泥石流的补给。而中下游以拦挡坝与格栅坝相结合,使泥石流在奔波中耗尽“元气”,水、固在此完成分离,为矿区守住安全的“楚河汉界”。

胜利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全力以赴,而是所有人的力所能及。当最后一方混凝土在控制性骨干坝浇筑完成,机械轰鸣声戛然而止。这场与自然博弈的攻坚战里,没有硝烟,却处处是战场。那些沾满泥泞的安全帽上,凝结着的是无数个通宵达旦的星光;那些图纸上反复修改的线条里,藏着的是对技术、质量、安全的极致追求。昆勘院交出的不仅是一份超亿元效益的工程答卷,更是新时代地质人“以山河为卷,以匠心作答”的精神丰碑。那些在技术攻坚中诞生的“从0到1”的创新,将照亮昆勘院岩土工程、矿山工程、环境工程三个“一体化”发展的新征程。

当“昆勘精神”随着怒江的浩荡传向远方,在守护山河安宁、推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这支铁军永远在路上,永远向着下一座“雄关”无畏前行。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