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与新生——中国十五冶三项制度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年07月09日 10:11 47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1

中国十五冶三项制度改革有效激发员工内生动力

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

中国十五冶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十五冶”)作为一家拥有72年发展历史的国有企业,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聚焦主责主业,以“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当好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两个主力军”、建设世界一流矿业企业发挥了支撑保障作用。

人事改革:

破“铁交椅”旧制,立“竞聘上岗”新规

2

中国十五冶总部机关正科职级干部竞聘现场

改革是活路、出路,是走出困境、实现凤凰涅槃的“金钥匙”。

传统的人事管理中,“铁交椅”现象在一些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干部一旦上任便难以调整。中国十五冶党委深刻认识到这是阻碍企业发展的顽疾,果断推行竞聘上岗制度并建立干部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激活了干部们干事创业的源头活水。

“我们就是要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聘方式,变相马为赛马,把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中国十五冶党政主要负责人坦言。

自2023年力推“干部能上能下”人事制度改革以来,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开展295个科职级及以上管理岗位竞聘,816人次参与。2024年新任科级及以上职务的干部中,通过竞争上岗方式任职的比例达73.5%,较2023年的69%提升了4.5个百分点。两年间,该公司已累计调整岗位及退出干部队伍98人。

“唯有不断提升能力、积累业绩,才能在岗位上站稳脚跟。”中国十五冶下属矿山公司员工田力感慨,“以前觉得干部选拔遥不可及,没想到现在自己也有机会参与竞聘。”他在研究生毕业后,经过5年来不断地思考总结,凭借学历优势、海外工作经验和各方面的突出表现,于2024年竞聘上办公室主任的岗位。

中国十五冶为干部人事立“竞聘上岗”新规,彻底打破“铁交椅”思维定式,让干部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有效激发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活力,切实营造出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一位被调整岗位的干部坦言:“虽然有些失落,但也让我认识到了不足。我会以此为契机,努力提升能力,争取在新岗位上做出更好成绩。”

用工改革:

疏“双向流”渠道,育“生力军”人才

3

中国十五冶组织技术工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石。

2023年以来,中国十五冶锚定“立足有色、跳出有色”发展策略,以致力成为“全球一流的铜冶炼工程企业、行业领先的矿山综合服务商”为目标,将人才视为核心力量,积极构建双向流动机制,畅通“人员能进能出”渠道。

按照打造“经营型+管理型”总部的思路,在人员退出方面,2024年3月,该公司总部机关198人在21天内“全体起立”,高效完成岗位竞聘就位。此次改革后,总部机关部门、管理人员分别减少28%、18%。在机关带头的同时,该公司还通过加强试用期考核、岗位绩效考核等方式,做实员工市场化退出管理机制。2021年至2024年,员工市场化退出率平均达到分4.9%,以员工能进能出的措施,彻底打破“铁饭碗”惯性。

在引入“外智”方面,中国十五冶坚持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两条腿”走路,提高校园招聘标准,近3年校园招聘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189人,超过公司过去70年硕士研究生总人数,同时改变了无校招博士研究生的历史。按照“一人一策”的办法,逐年加大社会人才的选聘力度,重点引进设计、研发、市场、商务、矿山等领域的中高端人才88人,其中博士6人。引入的人才中,已有12人担任分公司中层领导职务。此外,中国十五冶还与多所知名院校开展教师挂职活动,目前已有5名教授挂职公司,从事冶炼、矿山、材料及数字化领域的技术研究工作。

自2024年成立技术工人建设小组以来,中国十五冶积极打通外聘技术工人转为自有员工通道,制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等系列制度,先后开展6批次6个工种的技能取证,两年从中择优录取了61名技工为自有员工。

在“引入”与“退出”双向发力的同时,中国十五冶做好“育才”文章,联合知名院校培养工程硕士21人,工程博士11人,举办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历班,开办企业中长期发展所需人才“订单班”,培养符合需求的“生力军”。目前,中国十五冶已与相关院校合作开办矿山管理技术人员、无轨设备运用与维修技术工人、重型设备维修等“订单班”,累计联合培养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焊工、操作工等岗位人才100余人。

“人才的‘双向’奔赴,不仅促进了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还带动了行业内的交流合作与文化融合。”中国十五冶相关负责人表示。

薪酬改革:

破“大锅饭”藩篱,树“价值创造”导向

4

中国十五冶薪酬制度改革启动会现场

针对传统薪酬分配“大锅饭”的短板,中国十五冶重构薪酬体系,建立以产值为核心,实行项目工资独立核算,坚持分配向海外和一线倾斜机制体制,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改革,充分体现员工的价值创造,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按照“诚信专业,用心创造价值”的理念,该公司对稀缺岗位人才实行差异化薪酬策略,根据岗位特点和工作能力确定职级,并开展全员绩效考核,推动收入“能高能低”。

在市场开发、科技研发等核心岗位,该公司明确“三个不低于”收入分配要求:即科技人员、市场开发、项目经理收入不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不低于企业内部管理岗位平均水平、不低于企业平均水平,确保关键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针对项目管理,该公司全面构建以经营指标为核心,管理指标、党建指标、专项工作指标为支撑,约束性指标为保障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强化绩效薪酬与经营业绩的正向联动,推动员工收入“能增能减”。

为激发创新活力,该公司设立专项奖励模块,对市场营销、项目履约、科技创新、专项工作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单独奖励。同时,在薪酬体系中单独设计研发系列人员薪酬模块,鼓励科研人员干事创业。

“现在收入与业绩直接挂钩,只要努力工作,就能获得相应回报。这种薪酬制度让我更有动力开拓市场,为公司创造价值。”该公司一位市场开发部门的员工表示。一名科研人员则认为,“公司的增量激励政策,让我们看到了创新的价值。我将更加努力投入研发,为公司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改革成效:

蓄“高质量”新能,展“发展动力”新貌

5

2025年中国十五冶“铁军杯”文化节活动现场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中国十五冶将三项制度改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突破口,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员工福祉持续增强。

从核心经营指标看,中国十五冶市场开发势头强劲:今年1—5月,市场开发完成年计划的66%;国际市场开发额度占公司总中标额的59%,各项经营指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国际化业务持续成为企业利润增长的“主引擎”。

在为高质量发展蓄能方面,该公司围绕打造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成立工程研究中心,在冶炼、矿山领域开展22项科研攻关;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集团公司项目4项、引导项目1项;创新成果跨界应用取得突破——TBM装备及技术已在江铜银珠山项目成功落地,即将助力海外业务拓展,企业高新技术转型态势逐步显现。

“改革不是冷冰冰的指标,而是要让员工切身感受到企业的温度。”该公司党政主要负责人表示。

在“市场开发力度不减、员工待遇不降”的承诺下,该公司倾心打造“员工幸福工程”,让更多员工共享改革红利。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劳动防护标准、优化食堂伙食、增加通勤补贴、新建员工活动中心等,增强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

2024年,在同行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十五冶人均收入逆势增长8.2%。一位老员工感慨道:“收入的增加,环境的改善,让我真正感受到公司对我们的关怀和尊重。”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改革浪潮奔涌不息。近年来,中国十五冶的三项制度改革以“破立并举”之势啃下了一批“硬骨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十五冶仍将以钉钉子精神,将改革优势转化为“立足有色、跳出有色”的发展优势,续写干净、漂亮、精彩的时代答卷。

责任编辑:王彦明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