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铜”铸辉煌——中国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2025年07月08日 14:47 6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四秩风华 共铸辉煌   作者:

蓝花楹点缀大楼(李柏吉 摄)中铜大厦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铜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有色金属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铜业以“报效祖国、回报股东、成就员工、惠泽客户、造福社会、珍爱环境”为使命,通过深化央地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创新、推进绿色转型等战略举措,实现规模与效益双提升的历史性跨越,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央地合作:    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中国铜业成立于2008年8月,于2016年将工商注册地由北京市迁至昆明市,成为首家总部落户云南省的“中字头”企业。这一战略决策不仅体现了央企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担当,更开启了央地合作的新篇章。2017年4月,中国铜业与云铜集团实行一体化管理,同时成立中国铜业党委。201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与中铝集团深化战略合作,云南冶金及中铝集团的其他铜资产整体注入中国铜业,于2024年1月完成重组,是中铝集团发展铜、铅、锌等金属产业的重要经营单元。

厂区图(摄影:驰宏会泽矿业)(1)会泽矿业厂区

重组后,中国铜业在云南省的产业布局得到全面优化,构建起从勘探、采选到冶炼、加工的完整产业体系,拥有云南铜业、驰宏锌锗两家A股上市公司,所属企业分布在境外6个国家、境内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24年底,中国铜业注册资本426亿元,资产总额近1800亿元,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2018—2024年共上缴利税330亿元,用实实在在的贡献有力支撑了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西南铜业夜景-李柏吉 摄西南铜业厂区

在具体项目实施方面,中国铜业重点打造多个标杆项目。云南铜业西南铜业分公司从昆明市区搬迁至安宁市产业园区,从2023年2月26日开工到第一炉阳极铜产出,项目搬迁用时598天。通过技术改造升级,西南铜业已建成全国首座单体产能最大、产品产业链最齐全的铜冶炼智能标杆工厂,实现智能场景最多、技术装备最强、建投达产最快、生产效率最高、低碳环保最优、综合效益最好的“六个世界之最”。

西南铜业入驻安宁市产业园区是中国铜业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云南省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的有力举措。作为云南省铜冶炼龙头企业、园区有色金属产业链“链主”,西南铜业生产的阴极铜、工业硫酸等产品为园区延链补链强链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周边新能源、石油化工等企业的铜、工业硫酸原材料基地,可带动周边约5000人就业并壮大物流业发展,每年创造超400亿元产值。

西南铜业在设计、建设时坚持“打造绿色低碳标杆”目标不动摇,采用国际领先的“侧吹熔炼+顶吹吹炼+回转式阳极炉精炼”热态三连炉短流程工艺,通过优化生产布局,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和资源高效循环,能耗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今天的中国铜业,铜产业综合实力位居行业前列,铅锌锗产业综合实力位居中国第一,并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深化绿色发展,巩固行业领先地位,为全球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铜力量”。

创新驱动:    锻造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中国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铜业深入贯彻落实中铝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四大底层逻辑,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该公司重点项目投入、科技创效、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实现“三连增”,13项科技成果有8项达到国际领先、5项达到国际先进,引进长江学者4人、博士19人,荣获省部级科技奖项20项,荣获首届有色金属标准化工作优秀组织奖。

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中国铜业取得重大突破。建成35万吨/年三联炉连续炼铜示范生产线,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攻克金鼎氧硫混合矿综合利用难题,为处理4000万吨堆存矿奠定基础;低碱浮选工艺使锌回收率达96.5%,成为行业标杆;成功制备6N高纯铼和6N5高纯铜。

中国铜业与中南大学开展合作,共建有色金属强化冶金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双方在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实验资源开放共享、团队协同、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复杂铜铅锌锗资源原创技术策源地和成果孵化转化示范应用新标杆。

wechat_2025-07-08_144403_350洛阳铜加工生产现场

在铜基材料研发方面,中国铜业聚焦高端先进材料特强目标,坚定不移做好高端产品研发,推进产品结构深度调整,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洛阳铜加工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等高端领域铜基新材料作为研究重点,深入开展项目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等一体化攻关,实现高端连接器铜合金、海洋工程用耐蚀铜合金等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应用于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华中铜业科研人员通过测试研究材料成分及产品性能,反复摸索热处理固溶及时效退火工艺,突破“卡脖子”技术,研发出铜镍硅合金C7025产品,并实现稳定生产供货,成功替代进口同类产品。

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中国铜业率先在行业内开展一系列创新实践。深入践行“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理念,系统推进冶炼行业清洁生产对标提升。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完善废气处理设施并投入先进脱硫脱硝设备,严格管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2024年,两项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同比显著下降,其中,二氧化硫降低28.66%、氮氧化物降低19.26%。

责任担当:    践行央企使命

中国铜业始终坚持把履行社会责任融入自身发展血脉,坚定遵循“铜锌筑梦 与您同行”责任理念,形成以卓越中铜、责任中铜、绿色中铜、诚信中铜、和谐中铜、幸福中铜建设为牵引,以“六个一”工程为抓手,以党建引领、体系建设、文化支撑、人才支持、资金投入、伙伴协同为保障的CSR“6+6+6”赋能型管控模式,用行动诠释中国铜业推动转型升级、追求合作共赢、探寻幸福之梦的责任央企新形象。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郑重宣示。中国铜业在脱贫攻坚上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实施精准扶贫项目140余项,助力云南和四川等18个县摘帽、42个贫困村整体出列、5259户20447人全部脱贫。特别是在挂钩扶贫州市工业投资201.39亿元,同时带动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以实际行动体现责任与担当,彰显企业的社会价值。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中国铜业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紧盯乡村所需施展央企所能,探索实施“1234”工作法,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高站位谋划、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开展,为中央企业乡村振兴打开新密码、提供新样板。截至目前,中国铜业及所属13户实体企业在云南、西藏、青海、四川等4个省(自治区)的14个挂联乡村,累计投入8700万元,选优配齐驻村工作队员47人,开展乡村振兴项目70余个,实现乡村振兴“四子登科”。

在海外履责方面,中国铜业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走出去”战略,秉承“发展依靠当地,发展更要回报当地”理念,开展属地化运营,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履行国际公民责任,与当地共生共融。截至2024年底,中国铜业海外资产总额412.84亿元,海外员工总人数2442人。

2024年,中国铜业旗下秘鲁矿业的本地化用工率达98.16%,在当地直接采购金额超1.5亿美元。同时,支持秘鲁莫罗科查新镇垃圾填埋场等卫生环保项目建设,改善当地固体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党建领航:    红色动能驱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铜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治企,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确保企业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中国铜业着力打造以“争当对党忠诚、维护核心的先锋,争当管理改革、科技创新的先锋,争当率先垂范、干事创业的先锋,争当降本增效、价值创造的先锋,争当廉洁自律、服务员工的先锋”为主要内容的“中铜先锋”党建品牌。

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面,中国铜业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以组织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总抓手,全面实施“中铜英才”人才培养工程,通过不断健全完善干部人才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着力打造能力强的公司本部、能力强的领导班子、能力强的企业和队伍。

中国铜业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完善廉洁风险防控体系,高位推动“清廉中铜”建设“六个专项行动”,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中国铜业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铝集团党组部署安排,在学查改方面作出示范,坚持问题导向,抓好问题整改,推进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确保学习教育一严到底,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做强了就是战斗力。通过党建引领,中国铜业形成“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治理机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国铜业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中铝集团“13456”新发展目标,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铜铅锌企业,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中铜篇章”。

责任编辑:王彦明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