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恩菲:锚定“五个聚焦” 激活创新引擎

2025年07月08日 14:30 5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四秩风华 共铸辉煌   作者:

中国恩菲国家级平台——硅基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恩菲国家级平台:硅基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作为中国五矿、中国中冶子企业,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恩菲”)始终勇立时代潮头。从“一五”计划奠基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贡献者,到促进全球矿冶技术革新的重要推动者,中国恩菲的创新发展轨迹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与行业需求共振,其“矿业报国、矿业强国”初心使命历久弥坚。

当前,中国恩菲着力培育“四种创新能力”,持续发挥国有企业“三个作用”。“十四五”期间,该公司累积开展国家级重大专项等研发课题300余项,投入研发经费14.9亿元,获得授权专利近3000件(发明专利占比过半),全面推进创新成果在工程、产业、产品上转化应用,向着价值创造力强、创新驱动力强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加速迈进。

建平台 夯基石

中国恩菲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工作,基本构建起布局合理、定位精准、功能互补的创新研发矩阵,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顶层设计,锚定创新方向。从“一五”期间的边试验边设计,到改革开放拥抱“科学的春天”,再到推进“十三五”“十四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国恩菲砥砺创新70余载。进入新发展阶段,该公司全面启动和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夯实创新发展基础,整合内外部资源,成功打造包括3个国家级平台、3个博士后及院士工作站、3个研究院、18个省部级平台、1个偃师研发基地及5个共建创新平台的“3331815”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机制赋能,释放创新活力。中国恩菲注重完善创新保障机制,制订并发布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等系列规范,建立起“横向+纵向”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实现对科研的全流程标准化管控和可量化评价;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闭环,打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的关键链路,全方位释放创新效能。

培育原创,强化发展动能。作为主责单位,中国恩菲深度参与中国五矿承担的国务院国资委深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冶金工业污染治理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助力中国五矿牵头国务院国资委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承担未来产业深部矿产资源开发、纳米材料等领域多项技术攻关;承担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高效开发技术创新中心的大量核心工作,牵头建设清洁冶炼等5个研究中心,并在青海盐湖、甘肃金川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富集区共建分中心,有力促进资源开发技术的转化应用。

提能级 挑重担

中国恩菲偃师研发基地湿法实验室中国恩菲偃师研发基地湿法实验室

中国恩菲依托丰富的研发矩阵,持续开展原创技术培育和创新实践,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难题,不断提升平台研发效能,夯实自身在行业中的创新引领地位。

国家级平台方面,中国恩菲加快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有色金属),围绕落实有色金属领域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政策,广泛集聚相关行业资源和智慧,先后推出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方面标准数十项;着力发挥国家唯一的硅基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用,持续加快高端硅基材料国产替代步伐,破解“卡脖子”难题,承担18项国家级课题、10余项省部级课题,成功推动30余种产品产业化落地,保障先进集成电路产业供应链安全;加快建设国家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已建成高水平的分析检测中心,有力支撑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加速推进。

中试验证平台方面,中国恩菲围绕矿产资源采选尾、冶炼、材料、环保、装备、仿真等领域,已建成占地270亩、拥有50个专项试验室、行业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中试验证平台偃师研发基地,形成“理论—仿真—试验—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每年支撑数十项研发课题攻关;瞄准能源环境领域,依托产业子公司,先后建设固安、赣州、襄阳、孝感等中试平台;发挥科研设计企业的牵头作用,与产业链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冶炼侧吹、烟气制硫磺等中试平台,“一基地+多平台”的中试验证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抓难点 攀高峰

恩菲应用中国恩菲HPAL技术的印尼OBI项目

中国恩菲以数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攻关,致力于解决行业难点、堵点、痛点,特别是行业“卡脖子”难题,逐步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聚焦主业,构筑核心专长技术“护城河”。中国恩菲沿着79种有色金属采选冶全流程部署创新链,形成数十项国际领先的核心专长技术体系:研发自然崩落法采矿技术,破解厚大低品位矿体开采难题;独创SKS底吹炼铅技术,解决铅冶炼高污染问题并推广至铜冶炼领域;历经10年攻关HPAL技术,开创低品位红土镍矿开发先河……当前,该公司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碳污协同智能控制技术及装备”正式启动,“有色金属生产过程多相多场先进工艺控制与优化软件”通过中期检查;2项国务院国资委“1025”项目顺利推进;中国中冶“181”计划重大研发项目“炭热还原烟气中二氧化硫制硫磺技术”取得突破,持续引领行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

着眼未来,打造新能源材料产业链。中国恩菲发挥自身优势,围绕资源端、冶炼端、中间材料端、产品端、智能系统端、资源回收端、环境配套端布局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形成融合产业链技术链的创新发展格局:多源提锂等技术,为镍、钴、锂等资源的稳定供应提供前端保障;钒钛磁铁矿中铁、钒、钛高效提取和一体化利用技术,低成本、短流程钒储能电解液制备技术,打通从钒资源到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的技术链条;钪基材料和铝钪合金等绿色冶炼关键技术,性能优异的高电导率钪基电解质薄膜材料,贯通从钪资源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从制氢、储氢到用氢的完整技术路线;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母料,为我国新能源电池材料体系补上关键一环。

促转化 增效益

中国恩菲以核心技术为牵引,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工程服务、产业投资、产品研发上打造专精特新创新集群,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深入推进工程化转化应用。中国恩菲依托核心专长技术,打造了金川、白银、德兴、普朗、金堆城、西鞍山等诸多主力矿山以及国内外40多条超千米竖井、10余座海拔超3000米矿山,建成了全球产能占比超70%的镍冶炼、超70%的钴冶炼、超50%的铅冶炼项目,全国产能占比超80%的锌冶炼、超70%的锡冶炼项目,彰显了有色矿冶国家队的硬核实力与责任担当。国家“863”计划课题成果“焚烧飞灰二噁英低温脱除技术”,历时10年实现工业化落地。

中国恩菲子公司赣州恩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中国恩菲子公司赣州恩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

因地制宜实施产业化投资。中国恩菲将多晶硅技术积淀转化为产业优势,建成首条300吨/年多晶硅生产示范线,推动多晶硅千吨投资强度降低87%、光伏发电成本降低80%,助力光伏行业迈入平价时代,实现电子级多晶硅、硅基电子特气等30余种材料国产化替代。作为绿色环保排头兵,该公司整合数百个项目经验,投资运营6座固废终端处理设施和2座光伏电站,用多元实践为环保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创新范本。依托五矿创投基金,该公司创新实体化运营模式,构建“储备—培育—转化”体系,孵化科创公司(团队)6个,绿色低碳的能源环境技术“ENFI-LET”以“EPC+O”模式持续扩大市场规模。

创新推进产品化应用。中国恩菲研发推出土壤修复药剂、回填凝固剂、土壤固化剂等多类自主品牌药剂;实现卸矿车、浮选机柱一体机、无人驾驶电机车、冶金炉窑、高参数余热锅炉、国产脱挂索道等高端装备的自主研发与生产;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矿业工程技术,构建矿业信息模型(MIM+)体系,形成“1+1+N”智能矿山/智能工厂一体化建设方案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并成功应用于赞比亚谦比希铜矿、眼前山铁矿、大冶弘盛等一批标杆工程。从化学药剂到智能装备再到数字方案,该公司以全链条高端产品持续为行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强人才 锻队伍

中国恩菲研发团队中国恩菲研发团队

中国恩菲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不断完善人才选用育留体系,基本形成一支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诸多国家级、行业级大师在内的高素质人才团队,为持续推动创新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选才方面,中国恩菲实施“聚英强基”行动,累计引进博士、博士后等130余名创新高端人才,组建起30多个专业研发团队,带动形成拥有500余人的专兼职研发队伍;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与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硕博士,搭建起覆盖30余个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数据库,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装上人才引擎。

用才方面,中国恩菲实施“揭榜挂帅”,打破传统分配任务模式,以赣州恩菲“黑灯工厂”等挑战性任务为牵引,激发科创人才主动担当;实施市场化模式,组建菲钒、充填、矿研等科创公司,激发科创人才敢闯敢试的精神;持续落实设计回访制度,深入开展“百名博士进企业”行动,激励科创人才找准研发目标。

育才方面,中国恩菲以传帮带制度为基石,创新推出青年科技人才导师制托举模式,为青年人才搭建快速成长通道;健全知识培训体系,重点抓好前沿技术等专题培训,内外部培训近200场/年;强化应届毕业生现场实习制度,提高其实际问题解决能力。2024年,该公司新增国家级、省部级各类人才24人(包括青年人才4人),人才蓄水池不断扩容。

留才方面,中国恩菲构建科研、实验员、科研管理职级评定序列,实现科技人才多职级、职业通道发展;统筹工资总额资源向科技人才倾斜、向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倾斜,推动重点科研项目团队工资总额单列管理;加强荣誉激励,向科技人才给予评优等资源倾斜;优化科研环境,改善科研条件,简化科研事项审批流程,实施科研投入按费用化处理,持续为科技人才减负助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践行科技创新“五个聚焦”、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征程上,中国恩菲将坚定初心、勇立潮头,为中国五矿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中国中冶实现“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王彦明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