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世界一流矿企的“紫金之路”——紫金矿业从县属企业到全球矿业巨头的跨越发展

2025年07月08日 13:49 10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四秩风华 共铸辉煌   作者:

紫金山金铜矿紫金山金铜矿

30多年前,面对创业期缺资金、少人才、无技术的“非对称性竞争”,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金矿业”),这个一度是国有资产“包袱”的矿业市场“后来者”,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东风,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参与全球矿产资源配置,闯出了一条从“跟跑”到“并跑”并迈向“领跑”的跨越发展之路。

如今,当年那个资不抵债的县属矿产公司,已跻身全球矿业第一梯队,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位居《福布斯》2025全球上市企业2000强中全球黄金企业第1位、全球金属矿业企业第4位,市值最高突破5000亿元,书写了中国矿业的传奇篇章。

乘着时代的东风追赶世界一流

紫金山金铜矿的发现,是历经10年艰苦探索的成果。然而,由于金矿品位绝大多数在1克/吨以下,达不到当时入选品位5克/吨的技术标准,专家评定其可利用黄金资源储量仅有5.5吨,开发价值极小。1993年,紫金山的开发权一路下放到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原上杭县矿产公司正式改组为紫金矿业。

此时,正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第二年。随着中国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全球矿业繁荣迹象已经显现。

以陈景河为核心的创业团队,基于对这一机遇周期到来的判断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忧患意识,开始着手进行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国企改革号角,吹到了当时还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山城上杭。

1998—2000年,上杭县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开阔的胸怀眼光,减持国有股到48%,从绝对控股退到相对控股,完成了紫金矿业股份制改造,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起了完全按市场化体制运作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

以股改为起点,紫金矿业分别完成H股、A股上市,实现从产业经营到资本经营的蜕变。借助资本“反应堆”的力量,紫金矿业抓住了同一时期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重大历史机遇,迅速在贵州水银洞、新疆阿舍勒、东北珲春等地区布局,实现“滚雪球”式的跨越发展。

进入新的时期,“一带一路”倡议为正在加速“国际化”大发展的紫金矿业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趁此良机,紫金矿业在第三个十年大踏步走向海外,以逆周期并购手法,相继拿下一批世界级矿山,并快速建成投产。公司从一家国内黄金矿企,蜕变为以铜、金、锂等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跨国矿企。

如今,紫金矿业在全球17个国家(绝大多数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发建成30多个大型矿业项目,拥有的铜、金、锌(铅)、银、锂(LCE)、钼的资源储量均处于全球前10位的水平,其中,海外金铜资源储量、产量均超过该公司总量的一半。

“紫金矿业是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也是先行者和受益者。”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表示,紫金的发展与中国的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矿产品需求的大幅增长,使这个市场有了非常好的发展。

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才能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这为紫金矿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根本依据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1年,紫金矿业提出世界一流“三步走”目标——2年初步建成、5年基本建成、10年全面建成全球化运营管理体系,进入全球超一流矿业公司行列,且要进入全球前3~5位,这一目标标志着紫金矿业正式吹响了新10年的奋斗号角。

基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成绩,2024年5月,紫金矿业修订完善《未来五年(至2028年)主要矿产品产量规划》,进一步提出,力争将2030年主要经济指标提前2年实现。若如期完成规划指标,紫金矿业主要矿产品产量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基本形成全球矿业行业竞争力和比较竞争优势,达成“绿色高技术一流国际矿业集团”目标。

自主创新引擎驱动弯道超车

如果“艰苦创业”是紫金矿业的立身之本,那么,“开拓创新”则是紫金矿业参与全球化开发、赢得竞争优势的“利器”。

“紫金矿业能从县属小企业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矿业公司,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认为普遍的科学原理和客观实际的良好结合就是创新,创新就是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陈景河对创新的理解,随着紫金矿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在紫金山开发初期,金矿开发经验是一张白纸。创业者们运用市场思维指导矿床评价及开发,通过实施大规模露天采矿、采用联合选矿和生物冶金工艺、建设废水“零排放”工程等全流程“革命性”创新,使紫金山可利用资源实现“颠覆式”提升,金资源量从5.5吨裂变到316吨,铜资源量从129万吨裂变到324万吨,紫金山金铜矿从“鸡肋”矿跃升为“中国第一大金矿”。

紫金山的实践,形成了紫金矿业的创新理念和能力,成为其“走出去”的第一驱动力。

作为矿业的后来者,紫金矿业收购的项目基本都是别人“看不上、搞不定、不想啃”的“硬骨头”项目,而且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矿山,没有一个简单复制开发模式和工艺技术就能“躺赢”的矿山。

仅用4个月攻克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难处理金矿难关;仅用85%的投资完成新疆阿舍勒铜矿建设,且工期缩短一年,生产规模扩大33%;激活瘫痪的小西南岔金铜矿,实现当年并购、当年产生效益……

西藏巨龙铜矿在紫金矿业入主前,已停工一年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该项目总投资超过150亿元,时间是最大的成本和效益。在高原高寒低压的环境下,紫金矿业人仅用3个月实现自身造血,16个月实现选矿系统联动试车,18个月实现一期采选工程投料生产。

“紫金矿业的许多创新成果,实际上是在被迫的情况下产生的。由于企业起步艰难,资金匮乏,我们不得不用较少的投资实现有效益的开发。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紫金矿业的一系列创新举措才得以形成。”陈景河说。

进入国际化大发展时期,创新也是紫金矿业参与全球化开发、赢得竞争优势的看家本领。

刚果(金)卡莫阿铜矿并购不到两年时间,凭借着找矿理论创新和地勘增储两度实现重大突破,成为全球第四大铜矿山。

塞尔维亚博尔铜矿由于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濒临破产。紫金矿业入主后,迅速聚焦生产主业,着眼长远发展,快速解决各环节制约产能提升的“卡脖子”问题,大力推进技改,仅用半年就成功实现扭亏,加上毗邻的已建成投产的世界级丘卡卢-佩吉铜金矿,将推动塞尔维亚成为欧洲第二大铜生产国。

紫金矿业围绕以“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系统思维,将地勘、采矿、选矿、冶金和环保5个环节进行统筹研究和全流程控制,达到“矿石流五环归一”的最优状态,形成自主的矿业工程管理全流程系统能力,一批废矿才得以起死回生、一批病矿才得以价值裂变,创造了资源绿色高效开发新路径。

构建可持续矿业的“紫金范式”

加强ESG管理,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是矿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二驱动轮,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年与大自然打交道的紫金人,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更多的敬畏和牵挂;从彻骨伤痛中走来的紫金人,也更加懂得环境安全的重要性。

传统矿业开发曾被普遍认为是环境的破坏者,但紫金矿业以“矿石流五环归一”矿业工程管理模式,将地勘、采矿、选矿、冶金、环保全流程统筹研究设计与实施,实现了矿山的绿色规模高效开发,被誉为中国矿业绿色高效开发的典范。

30余年间,紫金矿业的绿色理念不断丰富,绿色发展内涵不断深化。与西方矿业公司“闭坑复垦”的国际惯例不同,紫金矿业致力于开展矿山全生命周期生态恢复,边开采边恢复,为全球绿色版图增添紫金色彩。

紫金矿业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边开发,边治理”,总结出“分层治水、截短边坡、土壤改良、植物选择”的矿山生态治理“十六字诀”,将紫金山金铜矿建设成为国家矿山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颠覆了人们对矿山的传统印象。

紫金山金铜矿的绿色矿山建设经验,成为紫金矿业的一张亮丽名片,随着紫金矿业对外发展不断在国内外进行复制拓展,成为该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尔尼铜矿位于青海高寒高海拔地区,闭矿后的生态恢复工程面临较大挑战。紫金矿业通过持续研究,投入资金近2亿元,累计完成复垦面积200公顷。该项目成为高寒地区闭矿及生态恢复样板项目,入选全国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地上不长草,砂砾满天飞”是原西藏巨龙铜业矿区的常态。紫金矿业收购巨龙铜业后,结合矿区特殊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因地制宜采用“梯级绿化”模式进行植被恢复,以前被视为“奢侈品”的山花浪漫,如今抬眼可见。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紫金矿业的绿色理念也在不断深化,无论是在矿山生态修复方面,还是在水资源利用、排放物管理和生物多样性方面,都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

自接手塞尔维亚博尔铜矿以来,紫金矿业迅速处置RTB时期因环保投入不足、环保设备老旧落后所造成的诸多历史环境遗留问题,困扰博尔地区百年的烟气问题成为历史。

位于刚果(金)的穆索诺伊矿区,最初边坡修复植被存活率不足10%。紫金矿业通过探索铺设腐殖土改良土质、人工深度种植等方式,矿区累计绿化美化面积50万平方米,厂区可绿化面积覆盖率100%。

在哥伦比亚的大陆黄金武里蒂卡矿区,紫金矿业安装了40台用于监测和了解本地物种活动的摄像机,捕捉到了32种不同的动物的影像,并多次将误入人类活动区域的小动物们送回大自然。

2023年,紫金矿业将“为人类美好生活提供低碳矿物原料”上升为企业使命,发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对标全球头部矿企,争取在2029年实现碳达峰,单位工业增加值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38%,并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为达到这一目标,紫金矿业积极探索新时代矿业开发模式,构建富有紫金特色的新质生产力,重点发力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信息化赋能,加大智能、绿色低碳矿山建设,大力推行“油改电”“煤改电”,开展锂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氨氢能源技术研究。

紫金矿业各权属企业积极投身碳减排大潮,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实现节能降耗,取得重要突破。

卡莫阿铜矿卡莫阿铜矿

紫金铜业致力于探索绿色冶金之路,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选矿尾渣作为建材生产原料销售到周边企业,实现了冶炼渣的资源化梯级利用;刚果(金)卡莫阿铜矿生产一吨铜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为0.16吨,朝着生产全球“最低碳的铜”的目标迈进。

紫金山金铜矿将率先建成“碳中和”示范矿山,多宝山铜业也正努力打造碳中和示范企业。

依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优惠电力政策和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紫金锌业在矿山绿色动力上先行先试,目前,已成为全球拥有最多纯电动矿卡的单体矿山之一。250辆电动矿车承载了矿区80%的运输能力,这里正在成为一片向绿色生产力要效率、降成本的“试验田”。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紫金矿业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海内外矿业开发的全生命周期,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以“共同发展”点亮万家灯火

矿山绿起来、美起来以后,受益的还有当地居民。早在紫金山开发时期,紫金矿业就意识到企业、员工、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在长期实践中凝练形成了“价值创造 共同发展”的价值观,把带动社会发展作为企业的责任,致力于让尽可能多的人因企业发展而受益。

在“一带一路”的征程上,紫金矿业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企业价值观,为项目所到之处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美好未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紫金力量。

紫金海外投资所到之处,快速实现项目的价值裂变和高效绿色开发,成为项目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紫金矿业全球员工总数达5.5万人,其中,有一半员工分布在海外,本地化用工率达96%,直接、间接为全球超过10万个家庭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2024年,该公司全球社会贡献值近750亿元。

泽拉夫尚公司是塔吉克斯坦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为所在地财政收入贡献达90%以上;位于非洲东北角的碧沙项目是厄立特里亚最大的企业,年产值相当于该国GDP的四分之一,几乎贡献了国家税收的一半;刚果(金)成为世界第二大铜生产国,卡莫阿铜矿、科卢韦齐铜矿等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紫金矿业实施“授渔式”社区投资,推动本地化雇佣、本地化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一个个“小而美”的民生实事项目加快推进,给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哥伦比亚大陆黄金公司大力支持区域内咖啡庄园的发展,推动了1600多个农业生产性项目成功落地周边社区;刚果(金)卡莫阿公司设立“可持续民生计划”,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区来支持社区农民,涵盖蔬菜、水果、水产养殖、家禽和蜂蜜等产业,让社区鼓足“钱袋子”;塞紫金与当地签订“健康饮水”社区发展项目,出资100万欧元为梅托夫尼察村超半数家庭建设供水管道,让当地居民喝上了清澈的自来水;苏里南罗斯贝尔公司出资100万美元建设Brokopondo大区新高中校园,结束该区无高中的历史,为400多名本地学生解决上学远、住宿难的问题。

紫金矿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鲜活案例。秉承“开发矿业 造福社会”的宗旨,紫金矿业正以更高的站位谋划未来发展, 全力推进“绿色高技术超一流国际矿业集团”建设,致力于为全球利益相关方创造更大价值。

责任编辑:王彦明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