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链”融合涵养新质生产力 贵金属集团聚焦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2025年07月07日 17:6 75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四秩风华 共铸辉煌 作者: 白李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金属集团”)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以创新链为引领、产业链为载体、资金链为纽带、人才链为支撑,立足创新驱动发展基本盘,深耕厚积新质生产力。“十四五”以来,贵金属集团产业规模连续迈上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台阶,位列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273位、云南企业100强第9位、云南制造业企业100强第3位、云南高新技术企业100强第1位,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功能增强,进一步发挥行业领军企业作用,迈向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行列。
强化科技赋能 创新链条促产业提质增效
持续提升创新平台能级。走进云南贵金属实验室大楼,“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载体,集团产业创新的策源地,科研人员自我实现的梦工厂”3行大字赫然在目。贵金属集团自觉担当“链主”责任,统筹推进9个国家级、11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建设运行,布局建设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联合天津大学,成功重组贵金属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云南省唯一一个由企业自主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在贵金属领域唯一一支战略科技力量;高质量运行云南贵金属实验室,顺利通过中期评估,东京、深圳、易门分中心投入运行,上海分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聚焦新领域、新方向,投资建成物理性能、连续流、增材制造、工程工艺4个公共科研平台;先后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家,创新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云南省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建设重要力量。
氯化钯生产线
充分释放“链主”企业能量。“我们致力于打造链接企业、政府、资本、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连通网络,实现产学研创投的深度耦合,持续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和前沿技术储备。”贵金属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建强表示。近年来,贵金属集团牵头建设材料基因工程重大专项,建成国内首个稀贵金属材料专用高通量计算平台和数据库,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在云南省率先建设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牵头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参与单位达到40家,构筑相互支撑、交叉许可的专利集群。紧扣国家区域发展与创新能力建设战略导向,深化与行业头部企业战略合作,连年主办科技大会、中国贵金属论坛等行业盛会,打造行业资源共享平台,影响力持续扩大。
加速转化创新创造价值。贵金属集团构建贵金属新材料制造、贵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和贵金属供给服务三大体系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闭环绿色循环产业链,为我国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自主可控提供支撑保障。承担国家贵金属领域80%的重大科研任务,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2.32%,同比增长8%。围绕国防工业、环境保护、新能源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五大领域主动布局,2024年开展科研项目攻关103个,解决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如研发出3种耐高温低应力导电胶,产品成功应用于LED器件,实现对国外产品进口替代等。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如高纯金、医用馈通器件、等多个制备技术形成产品销售;国六二代高效柴油机催化剂目标客户销量突破百万升,插电式混动汽车催化剂销量增长83%等。
聚焦云南“三大经济” “四化”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园区经济带动产业化。按照“一总部、多园区、两平台、1+N中心”推进产业区域布局,贵金属集团构建产业发展新优势。2024年,以园区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建设项目19个。贵金属装联材料等3个项目完工投产,马金铺产业园(二期)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安宁产业园落地;落实沪滇合作,上海产业园建设即将开工;贵金属二次资源富集再生现代产业基地项目一阶段实现试生产,形成3000吨/年含贵金属废料处理能力,进一步夯实“中国铂都”实力;加快推进郴州示范项目、东营富集基地、永兴循环利用及分析检测服务项目建设,提升贵金属二次资源循环规模;滇中新区黄金电子新材料生产线产业化项目一期建设完成……一批产业化项目按进度推进、落地、建设、投产,实现提产扩能和转型升级,为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园区建设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贵金属键合丝产品的退火设备
资源经济赋能数字化。在贵研催化(东营)公司,几乎在无人的生产线上,机械臂有序推进产品生产工序,AGV小车运载着生产物料或成品在宽敞的通道忙碌穿梭。这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黑灯工厂”,也是“数智贵研”建设的缩影。在这里,产销一体化、生产无人化、流程自动化,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园,贵研电子公司建成数字孪生工厂,MES、MOM等系统在生产端投入使用。近年来,贵金属集团获批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行业级大数据中心建设主体单位,数智化成果可圈可点。“绿美贵研”建设同样是贵金属集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以扩绿、节能、降碳、减污、减排为重点,研究部署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培育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各2家,马金铺产业园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抓紧推进,建设“零碳园区”和“工业会客厅”。15个产品取得碳足迹认证,其中,11个产品被云南省工信厅纳入绿色低碳特色行业产品名录,3户子企业申报云南省首批零碳工厂试点创建支持单位。打造更高标准绿色产品,开发混动领域贵研精品,柴油机国六产品在中重型柴油机市场取得突破,成为首批国产化供应商。开拓降碳减排新业务,打造系列工业废气治理环境催化技术及产品。推进设备更新改造和以旧换新,大幅降低设备能耗。集团在资源经济领域闯出“数字精控、绿色提质”的新范式,成为云南稀贵金属产业“聚链成群”重要一环。
口岸经济牵引国际化。贵金属集团加快国际化步伐,加大“走出去”力度。2024年实现出口及境外销售55.08亿元,LBMA白银完成交割品牌审厂认证,LPPM铂钯认证通过初期审核,机动车催化剂、医用显影环、溅射靶材、铆钉银触点、有机废气催化剂等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作为贵金属集团辐射国际市场重要“触角”的新加坡公司,以贵金属贸易为支点站稳脚跟,持续推进集团海外贵金属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依托口岸枢纽优势,建成包括矿山、精炼厂、银行、贸易商、仓储物流等较为完备的贵金属原料供应保障渠道网络,完成与超过25家的对手方的KYC资质互认,可以随时开展交易,其中,半数以上为全球业内知名企业。以口岸为基石,贵金属集团在全球贵金属市场中锚定坐标,用资质互认的“信任桥梁”联通国际资源,持续释放枢纽经济活力,开启国际化发展的壮阔新征程。
厚植人才发展沃土 激活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全面构建引、培、用人才发展全链条。“科技创新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首席科学家,还要有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的技术人员,要知道行业的痛点和难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亚栋为贵金属集团人才培养提出恳切意见。贵金属集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开展新时期“122人才工程”建设,研发人员占比30%以上,博士人才占比约5%。设置引才“伯乐奖”,推行“赛马制”和“总师制”,实施人才“双聘”,健全人才服务管家机制,先后被纳入云南省委首批人才示范项目建设,第二批用人单位自主权试点企业,实现省级人才自主认定,入选首批省属企业人才强企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2023年以来入选国家、省市人才33人。实施试点项目跟投,持续打造东部沿海区域人才飞地,推进共建深圳招才引智站。搭建首席科学家管理体系,选聘首席科学家、科技副总、产业导师等。
研究人员使用高通量催化测试设备对催化剂性能进行测试
全面推进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化。构建“产学研”为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道路,以研究生教育统筹高层次人才培养,导师中正高级工程师占比达78%,生师比为1∶1.55,累计为国家和行业培养了450多名贵金属领域专业人才。与多所知名高校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实现基础课程教学多样性和适配度的提升。利用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学位联合培养点和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台,探索建立稀贵金属领域全国唯一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后一体化”培养体系,教学端贴近产业端,学科体系构建与产业跨越发展齐头迸发,“短平快”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
未来,贵金属集团将继续深化“四链”融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不断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为我国贵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在新时代的产业发展浪潮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向着“百年千亿、世界一流”的目标坚实迈进。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