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事增华正当时 筑梦百年向未来——广东省广晟控股集团中金岭南凡口铅锌矿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5年07月07日 14:6 6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四秩风华 共铸辉煌 作者: 马丽红
广东省广晟控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岭南”)所属凡口铅锌矿(以下简称“凡口铅锌矿”),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澌溪河畔金狮岭下。因清末年间,有人在此地炼过青矾,故得名“凡口”。1958年建矿、1968年投产的凡口铅锌矿,是亚洲大型的单一铅锌银矿种生产基地和国家规划的重要战略能源基地。该矿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级绿色矿山”、“首届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矿山企业”、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典型样板矿山、“全国符合铅锌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绿色矿山突出贡献奖等多项“国字号”荣誉。
进入新时代,凡口铅锌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践行广晟控股集团FAITH经营理念及中金岭南公司工作思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使得有60余载历史的老矿山更增添了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彰显了自信和从容。
站在新时代的发展风口,让我们一起回首昨日凡口的峥嵘岁月,触摸今朝凡口的发展脉搏,展望明天凡口的万千气象,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朝着“本质安全、绿色高效”的“百年矿山”梦想砥砺前行。
从手掘肩挑到智能采矿
这是创新发展的凡口
在20世纪50年代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来自五湖四海的凡口建设者们戴着一顶竹笠、披着一件蓑衣、铺着一块垫肩、穿着一双草鞋,仅凭一台3马力发电机、一台残旧的汽车作为生产设备,靠手掘肩挑的土办法进行露天开采。用了2年时间,先后挖了4个露天矿湖、2个斜井和1个平窿开采,由此开启了艰苦奋斗、挑战极限、永不言败的建设凡口自强之路。
60多年来,矿山的发展日新月异。
凡口矿智控中心
在安全生产方面,形成了采用中央主、副井加斜坡道的开拓方式,井深达900m,采用大规格VCR采矿新工艺,使采矿效率提升1倍以上;2021年1月,大型化、智能化的选矿厂5000吨/日技术升级改造完成后,提高了选矿综合效益。目前,矿石回采率和选矿铅锌综合回收率两项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每年,矿山在安全方面的投入超1亿元,大力引进了先进采矿设备,机械化采矿占比已超过87%;井下实现Wi-Fi6的全面覆盖,作业人员可随时随地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音频、视频沟通;实现远程控制井下设备;实现人员精准定位、智能化预警等;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持续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创新开展“一线管理人员履职评比公示制度”“安全风险辨识与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评比”,切实打通安全生产“最后一公里”,筑牢安全生产防线;针对安全生产短板,主动开展整改提质工作,在形象提升、设备更新、六大系统升级改造等15个方面、82个子项整改方面效果显著,有效地解决了制约矿山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提高了矿山本质安全水平。
研究讨论外围探矿工作
在科技创新方面,矿山每年投入技术创新资金高达6000多万元,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建立“三个创新”平台,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揭榜挂帅”工程,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破解生产瓶颈;搭建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韶关市有色金属选矿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省市技术研发平台,为源头创新提供强劲支撑。建矿以来,先后完成了近500多项重大科研课题,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两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0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国家授权专利153项,各项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多年来,矿山对地方税收的贡献占比超过50%。
在智能发展方面,大力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新应用。近年来,凡口铅锌矿完成数据中心机房、井下远程运矿智能管控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建设、井下“多元网络融合项目”“数据中心机房项目”“矿产资源勘查及开采设计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项目”等智能矿山重点项目建设。在国内率先实施了井下智能供油系统及国内首台井下5G+新能源无人驾驶电机车,有效地促进了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高位嫁接、蝶变升级。多个系统和技术分别入选国家矿山领域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国家矿山安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目录、国家创新应用名单。从“手掘肩挑”到“智能控制”,从“经验决策”到“数据驱动”,凡口铅锌矿正以数字化为引擎,走出了转型蜕变的智慧之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决策于一体的本质安全、资源集约、绿色高效的智能矿山已经形成。
60多年来,凡口铅锌矿的科技进步推动了产能的提高,从1978年只有5万吨铅锌金属生产能力,到1984年的12万吨、1992年的15万吨、再到2009年的18万吨生产能力,一步步攀高奋进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从生态疤痕到生态典范
这是绿色发展的凡口
为更好地开发铅锌资源,1958年2月,国家将仁化硫磺厂正式改名为凡口铅锌矿。“山岭不长草,处处荒窑堡,夜来静悄悄,长虫遍地跑。”这口口相传的民谣唱出的正是建矿初期的场景。同时,凡口铅锌矿是我国有名的“大水矿山”,早期采用的疏干开采方式也引起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同一块块生态疤痕,亟待抚平。
国内首创井下智能供油系统——地面撬装加油装置
进入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理念已成为凡口铅锌矿干部职工的坚定共识。凡口铅锌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十分重视科研创新和生态治理修复,按照统筹“地上地下”系统保护修复思路,采用尾矿库建生态湿地公园、地上建矿山公园、地下建帷幕坝截流治水的“三位一体”综合生态修复模式开展综合治理,使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了良性循环,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该矿山修复废石堆场、废旧矿坑120亩,曾经满目疮痍的露天旧矿坑、沉降工矿废弃地已建成了国家矿山公园、3A级景区;井下废水每年减排700万吨,岩溶地面塌陷由每年的100多个减少至30个左右,保障安全开采80多万吨金属价值近100亿元;尾矿库形成了自我繁衍的植物群落,生态复绿总面积达675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探索出一条可推广的矿山生态修复的新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8年艰苦的技术攻关,凡口铅锌矿实现了采矿废石、尾砂全部综合利用,选矿废水基本不外排,现有尾矿库逐步落实生态恢复治理的目标。5月30日,57年来通过尾矿管输送选矿尾砂和废水到尾矿库的传统模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同时,矿山积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率先完成全国首个通风井湿式共振弦栅除尘净化系统,实现井下通风气体深度处理;在矿山全面推广应用变频节能技术,年节电1200万千瓦时;改善矿区环境空气质量,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矿区绿化率达94.6%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6.38%,矿区环境愈加整洁美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及《南方日报》等国家、省、市级媒体多次来矿报道绿色矿山建设做法与经验。
天蓝水清绿漫矿,花枝不断四时春。凡口铅锌矿用“人定胜天”的气概,谱写了一部矿业绿色发展的经典之作。
从筚路蓝缕到征途如虹
这是和谐发展的凡口
凡口铅锌矿建矿初期,建设者们住的是四处透风的竹搭茅棚,睡的是泥土堆的大连铺,喝的是自己挖的井水,职工年均收入只有480元左右。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职工们依然劳动热情高涨,艰苦创业、乐观向上的精神在矿山干部职工身上得到体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凡口的十里矿区。随着矿山的发展,职工生活逐年改善,职工人年均收入也实现较快增长。1996年至2001年,是凡口铅锌矿建设发展史上体制变化最大、变化频率最快的阶段,共经历了5次变革:1996年1月,凡口矿与韶关冶炼厂强强联合组建成岭南铅锌集团;1999年4月,岭南铅锌集团公司与原有色总公司下属的上市企业——深圳中金公司实行资产重组,成立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岭南铅锌集团改名为韶关铅锌分公司;1999年8月,韶关铅锌分公司将凡口、韶冶两家原有的工作“合并同类项”,实行主辅分离,矿里只保留采矿、选矿、运输三个主体生产单位以及机关处室;2000年8月,凡口铅锌矿随中金岭南公司划归广东广晟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总公司管理;2001年,随着韶关铅锌分公司撤销,凡口铅锌矿由中金岭南公司直管。体制巨变也带来了活力“聚变”,凡口铅锌矿创造了傲人业绩,成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一面旗帜。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共荣共享、文明和谐的新矿山是凡口铅锌矿领导班子的奋斗目标。关心职工成长,先立后破,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人事、薪酬体制改革,通过公开竞聘等方式选拔优秀人才,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人才梯队建设,加大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关键岗位、艰苦岗位、技术工种岗位倾斜的力度;关心职工生活,近5年建设职工公寓420套,为员工设立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组织职工参加医疗互助保障、组织全员免费健康体检、设立困难职工档案、建立帮扶制度,帮助困难员工实现解困脱困;开展“双变”行动,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凡口铅锌矿在发展的同时,不忘履行社会职责、回报社会,积极开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工作,助力乡村脱贫、振兴;在疫情防控时期,除全力做好矿山的防控工作外,还克服困难,多次派出医务人员援助深圳、广州等地的防控工作,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从模范引领到党建强企
这是追梦发展的凡口
凡口铅锌矿建矿以来,党建始终是贯穿矿山发展的主旋律。上级党委和矿党委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为抓手,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一代代凡口人在党的领导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推动着矿山一次次从低谷中攀升、在困境中突围,在追梦百年的征程中,谱写了一曲曲热血壮歌。
党旗在井下飘扬
建矿初期,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广大职工在“多产铅锌、快产铅锌”的口号鼓舞下,忘我劳动、不计报酬,全身心投入到了“开矿取宝炼铅锌”的大会战中。20世纪60年代,由于建设资金缺乏,1959年及1961年,凡口铅锌矿两次面临“下马”,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矿党委果断地提出了“自力更生,以矿养矿”的号召,并经过一番极其艰苦的努力与拼搏,治服了号称“水老虎”的井下水;1968年,该矿完成了基础建设,实现一期投产,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60多年间,凡口铅锌矿的发展建设得到了中央和广东省委领导的关心和重视:1980年7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到凡口铅锌矿考察;1981年3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到凡口矿考察,要求凡口矿职工:“把这些宝贝很好地挖出来,希望凡口矿作出更大贡献。”1996年9月20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考察凡口铅锌矿。凡口铅锌矿全体职工群情激奋,大受鼓舞。
近年来,在广晟控股集团及中金岭南公司党委的指导下,该矿党委以“一个目标、两大任务、六个强化、四项工作”为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党业融合模式,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党建+安全”案例在广东省国资系统推广。今年开展的“党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项目,通过党建引领培育班组“家庭文化、价值文化、执行文化、学习文化”等安全理念,让安全生产观念植根于党员职工心中、体现在行动自觉上。矿山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将政治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引领矿山建设呈现新气象,推动矿山高质量加快发展。
凡口铅锌矿党委把探矿增储、整合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资源增长点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让“资源”深植百年大计。20世纪90年代,凡口矿拿出2亿多元,用于深部开拓,深部新增的矿石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3年。矿山先后投入4亿多元资金,开展探边扫盲和深边部地质找矿,并大有所获,从当初探明的510万吨金属量到目前累计掌控近千万吨金属资源量,大大增强了打造“百年矿山”的底气。近年来,凡口铅锌矿积极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内外双重发力,拓宽资源渠道。凡口铅锌矿Ⅰ期狮岭东矿段30万吨/年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同时,新兴县天堂铅锌铜多金属矿已查明铜铅锌金属资源量达大型矿床规模,万侯铅锌铜银多金属矿探获的银、钨、铅锌资源量已达中型规模,为公司及矿山发展储备后劲。在聚焦主责主业的同时,该矿做活延伸产业,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如将采矿废石制成建筑用机制砂、开发悬臂式掘进机高强合金齿等,提升产业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推动矿山发展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矿山员工表演舞蹈《有色脊梁》
60多年来,凡口铅锌矿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始终以坚定的信念,诠释着“矿业报国”的初心,将一个硫磺小作坊建设成为亚洲大型化、智能化、现代化的铅锌矿山。凡口铅锌矿60多年的发展史,铭刻着时代的奋斗足迹,是中国有色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未来,凡口铅锌矿新一代建设者将铭记并传承这份信念,以安全为基,创新为魂,绿色为底,资源为本,乘势而上,破浪前行,以新担当、新作为,全力实现“本质安全、绿色高效”百年矿山的梦想,奋力在全国有色行业的改革创新中走在前列、争创一流、书写新的传奇,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