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以科技创新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

2025年07月07日 11:50 4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四秩风华 共铸辉煌   作者:

515654江西理工大学以科技创新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1)1581
龚傲带领团队成员于2025年3月在赣州市车头村向群众讲解砷污染来源、危害及治理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江西理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江西冶金学院,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摇篮”。学校秉承“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和“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谋发展”的办学思路,贯彻“以法治理念治理学校、以教育规律管理学校、以市场理念经营学校”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质量、开放”三大战略和推进“忠诚江理、卓越江理、幸福江理、平安江理、团结江理、勤廉江理”六大行动,努力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持续推进稀土领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努力建设“综合实力全国一流、行业引领作用突显、特色领域国际领先的高水平大学”。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为解决有色冶炼重金属污染问题,江西理工大学“安砷利民”科研团队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将环保治理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技术兴企、产业富农、生态惠农”的特色振兴之路,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技术赋能:破解乡村绿色发展瓶颈

有色金属产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长期受困于含砷固废治理难题,面临环保成本高与经济效益流失的双重压力。针对这一行业痛点,“安砷利民”团队创新研发出“联合浸砷—靶向诱导—碳热还原”耦合技术,并取得三大突破性成果:一是降成本,脱砷综合成本降低90%,大幅降低企业技术升级门槛;二是提效率,工艺周期较传统方法缩短60倍;三是增效益,砷回收率高达99.5%,实现废渣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增效益。

515654江西理工大学以科技创新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1)858
龚傲带领团队成员于2024年12月在江西铜业考察含砷固废处理情况。

该技术通过工艺创新、效率提升和循环利用的协同效应,不仅有效破解了“环保成本困局”,重塑了产业效能体系,更构建了“废渣—原料—产品”的绿色循环产业链,为有色金属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赋能振兴:技术搭桥铺就就业通道

在豫赣等有色金属产业集聚区,“安砷利民”团队创新打造“技术赋能+就业驱动”的乡村振兴示范模式。通过与属地村委建立“技能培育—岗位对接—产业融合”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累计培养输送600余名具备专业资质的“新型产业工人”。这种“家门口就业”的创新实践有效破解了乡村人才流失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困境,实现了“技术下沉—人才培育—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

河南某村与团队共建培训基地后,人均月收入较外出务工年均增长10%,且职业稳定性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技能增值、收入增长、生活提质”的多重效益。正如一位返乡农民工的感慨:“以前在外打工,顾不上家,现在村里工厂环境好,收入稳定,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踏实多了。”

生态惠农:构建乡村生态保护体系

技术落地只是第一步,让环保理念扎根乡土才是长久之计。为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民生获得感,团队深入豫皖赣闽等省份农区,构建起“三进护农”立体科普网络:进村委,举办10余场村干部专题培训,强化村干部环保治理能力,筑牢乡村环保治理的组织根基;进校园,以趣味实验、动画微课等形式为300余名乡村学子播种生态文明的种子;进农户,团队成员与2000余名村民面对面,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环保措施,让村民“听得懂、用得上”。

在江西某村,一位老人拉着团队成员的手说:“你们教的过滤法真管用!”这种“技术+教育”的护农模式让绿水青山的守护从抽象理念变为可操作的健康实践,既守住了乡村发展的生态底线,更托举起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质朴期盼,在山水林田间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答卷。

站在新起点,“安砷利民”团队将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推进三项计划:技术普惠化,开发低成本、易操作的便携式处理设备,惠及更多偏远乡村;人才本土化,联合地方政府开设“乡村环保技术员”培训班,培育永久型技术队伍;模式多元化,探索“污染治理+产业铺路+生态保护”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从攻克技术难题到赋能乡村实践,“安砷利民”团队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环保知识为墨,描绘了一幅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画卷,深刻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他们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离不开创新驱动,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科技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