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势东南亚 再生新动能——2025年再生金属东南亚国际论坛综述
2025年07月04日 9:28 42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郭沛宇
6月18—20日,炽热的曼谷迎来一场聚焦再生有色金属发展的盛会——2025再生金属东南亚国际论坛。参会代表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通过多维度、深层次交流,共同探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发展前景,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海汇聚 共促发展
此次论坛吸引了26个国家和地区650名企业代表积极参与,并有6个国家的29家企业参展。论坛的热烈氛围从参会代表报到时便已弥漫。6月18日是会议报到日,酒店大厅人流如织,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的嘉宾热切交谈,不同国家的语言汇成热闹的交响声,气氛热烈非凡。
在论坛报到处,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接待着来自各国的代表。前台右侧,一面贴挂着不同国家语言“你好”“欢迎”卡的彩绘墙,吸引了众多参会代表打卡留念,生动象征着产业全球化协作的图景。
紧邻前台,便是展厅及会议厅。论坛召开前一天,展厅已呈现一片热闹景象,参展商悉数就位,与驻足参观的宾客热情交流。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正是由这每一个企业汇聚力量向前推进。
据了解,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于2002年5月16日成立。20多年来,分会不断推进产业进步和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其每年定期举办的再生金属国际论坛及展览交易会,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品牌会展。
此次再生金属东南亚国际论坛是第二次在泰国曼谷举办。为何连续两年选址于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吉位在6月18日召开的中泰再生金属产业对接会上专门作了解释。
他表示,首要是全球对再生金属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在全球“双碳”目标持续推进和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的背景下,再生有色金属的资源属性及低碳价值更加凸显。其次,再生有色金属发展的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东南亚、日韩以及匈牙利、墨西哥、摩洛哥、巴西等地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热点;印度在智利等地布局废金属回收网点;巴基斯坦、阿联酋等也有多个再生项目落地。大型跨国企业加速全球布局,产业格局日趋多元。第三, 适逢中泰建交50周年,在此举办论坛对推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更具里程碑意义。
6月19日,中国驻泰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参赞张潇潇在论坛开幕致辞中亦表示,中国现为泰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企业在泰投资兴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助力大批泰国青年掌握重要技术技能,特别是在先进制造、新能源、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投资,有力推动了泰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可以说,在泰国举办论坛,对推动东南亚乃至全球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将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产业发展 势头强劲
6月19日,论坛正式开幕,参会代表们全神贯注、认真聆听每一场发言。与此同时,展厅内人头攒动,代表们积极寻找合作商机,会场内外涌动着产业交流的热潮。
为何近年来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备受关注?王吉位在采访中向记者介绍,该产业以其投资少、流程短、能耗低的特点,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再生有色金属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产业。此次论坛的举办,更让业界感受到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蓬勃发展的热浪。
伴随新型工业化时代的到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成为发展主题。近年来,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迅猛,成绩斐然。其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持续彰显出产业的活力与优势,全球正共同瞩目其发展机遇。
2024年,全球再生铜铝铅锌产量达5547万吨,增长2.3%,在有色金属总产量中的占比从2020年的30%上升至33%。相当于减少矿产资源开采11亿吨以上,实现二氧化碳减排5.7亿吨以上。
作为全球最大的再生有色金属生产国,中国2024年表现亮眼,再生有色金属总产量达1915万吨,同比增长7.1%,占全球产量的34.5%。其中,再生铝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意义重大。国内原料回收体系日益完善,废铜、废铝回收量分别达260万吨和890万吨,稳居原料供应主体地位。同时,再生原料进口量稳步增长,同比增长7.8%至403万吨。
这些数据有力证明, 每增加一吨再生有色金属的使用,就为资源保障和绿色低碳发展增添一份支撑。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正以蓬勃之势,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日益显著的贡献。
从实践发展也证明,再生有色金属是一个高度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产业。就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探索协同发展新路径。王吉位提出4点倡议。
一是进一步深化全球合作。要加强政策沟通和信息交流,减少绿色贸易壁垒和关税障碍,促进再生产业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二是进一步强化创新合作。要鼓励国际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推进全球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促进节能、减碳、增绿等先进工艺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三是进一步深化国际标准互认。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已经构建起涵盖原料、排放、粗制产品等领域的国家、行业、团体标准,我们希望和国际组织、机构携手共建科学公正的再生金属全生命周期溯源体系,开展再生产品认证、碳足迹核算、低碳技术规范及企业评价标准研究,协同推动全球绿色转型。
四是进一步提升产业水平。要充分发挥各国和各地区间的比较优势,推动更多“两国双园”深度合作。在外投资布局的企业要严格遵守当地的政策法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政策赋能 驱动转型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 政策支持是推动再生有色金属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已构建起从资源回收、技术升级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近两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密集出台相关政策。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持续提升废有色金属利用技术水平,加强稀贵金属提取技术研发应用。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再生金属供应占比提升至24%以上,电解铝行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25%以上,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提高到90%以上以减少重熔能耗。今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出台的《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再生铝产量达到1500万吨以上。此前不久,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出台的《黄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将退役光伏组件、含金银废催化剂等纳入重点回收范围,推进黄金尾矿二次开发和伴生金属回收,要求黄金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升至35%以上。
论坛开幕式上,王吉位指出近两年政策效能持续释放:“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原料供应实现8%增幅;再生铜铝原料进口管理新公告覆盖了主要品种。此外,开展了再生金属原料转关试点,启动了进口原料数字化管理研究,旨在畅通更多优质再生原料合规进口渠道。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引导产业规范发展,截至2024年末,27家再生铜铝预处理及再生铜直接利用企业、156家锂离子电池综合利用企业通过规范条件审核,发挥了标杆示范作用。
在促进产业发展进程中, 我国还支持再生原料进口拓展,新增再生铜合金、再生变形铝合金原料等进口品类,推进锂电再生黑粉原料、溅射靶材碎料进口管理。进口来源国增至95个,支持企业在东南亚、日韩等地设立分选厂。随着政策力度的持续加大,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正加速向规范化、高值化、零碳化转型。
破局求进 凝聚共识
近年来,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凭借其独特优势快速发展,成果显著,但同时也亟须破解诸多难题。
此次论坛通过专题报告、圆桌会议等形式,为与会代表提供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平台。在展望机遇的同时,嘉宾们聚焦东南亚地区政策、环境保护、原料与贸易、加征关税对产业格局影响等议题,深入探讨了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有色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刘巍在探讨国际合作时,呼吁全球行业协会共同推动碳标准互认,共建再生原料贸易规则,维护全球化供应链。
针对东南亚政策的不确定性,冠亚国际物流事业中心总监、印尼区域总经理杨涛建议:“亟须龙头企业和协会联合推动与东南亚各国政府对话,建立统一的产品分类标准及危险废物处理规范。”
就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如何注重环保的问题,汇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静提出,要加大环保投入,着力建设完善的废水废气处理系统,积极利用当地绿色能源,并尊重当地社区文化,方能有效应对日益严格的环保审查乃至社区抵制。
有参会代表向现场泰国官员提问:泰国对再生铜铝前端资源(如废旧电线电缆、废旧马达)的政策是否明确支持?并强调政策稳定性是决定投资商信心的关键。泰国官方代表回应,鼓励投资需满足选址科学合理、环保技术达标、带动本地利益共享三原则。
现场互动气氛热烈,充分体现了与会各方对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
此次论坛的召开,进一步凝聚了产业共识,王吉位在总结中也表示,通过论坛召开与探讨交流达成了一些重要共识:一是再生金属的资源属性和低碳价值更加凸显,是可再生原料,我们共同努力,让世界“无废料”;二是再生金属本地化利用和全球化贸易都在加强,我们要提高再生利用水平、促进贸易便利化;三是再生金属跨国投资增多,我们愿融入当地,遵守法规,也协助投资所在地完善政策标准,有法可依、成功投资;四是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很多再生金属企业经营困难、贸易艰难。但只要通过多方面沟通、多种方式合作,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明天一定会更好。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不仅与众多产业紧密相连,更是支撑全球绿色转型的关键基石。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资源安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展望未来,全球产业界只有深化共识、携手合作,共同把握再生有色金属的发展机遇,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规范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