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冶集团创新能力建设助推矿冶期刊群高质量发展
2025年07月02日 10:4 74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张丹
导读
前些天参加了有科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组织的一次工程技术期刊集群研讨会。会后有些新朋友和老朋友对我的报告内容非常感兴趣,认为我的选题视角很新颖,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启发。因此,我也受到极大鼓舞,借此机会想把报告的选题考虑和内容与更多同行进行分享。
通常情况下,我们为了说明创办学术期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会重点阐述学术期刊对主办单位(本文特指主办单位是企业的情况)创新能力建设以及对行业科技进步的贡献和影响。那作为长期从事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我,同时又作为期刊出版的新成员,不禁要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对办刊是否有助益,或者说如何能够让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与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建立必然联系呢?
据我了解,在多数企业里,甚至包括一些高校,期刊工作的主管部门五花八门。其中有科技部的,有宣传文化部的,还有服务中心等教辅部门主管。这些职能部门对学术期刊出版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多少都会觉得有关系,又不是很紧密,期刊工作对部门主管业务发挥的作用有贡献,但又很有限。导致期刊工作长期得不到主管部门的重视,相应的企业支持力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本报告以矿冶集团创新能力建设助推矿冶期刊集群高质量发展为研究对象,阐述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如何推动科技期刊品质上台阶,以期给业界提供新的办刊视角,力争为企业办出高品质科技期刊提供借鉴。
我们先来分析创新能力建设与期刊发展的内在联系。业界对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共识,我归纳有是否进入了重要数据库,期刊在学科领域排名情况,以及影响因子等等。要实现期刊高质量发展,各刊的主要举措也都基本相似,努力的方向也都雷同。包括努力邀约高被引作者的优秀稿件、举办或参加行业学术会议提升期刊曝光度、通过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宣传推介等等。重点来了,以上这些工作多数是投入且没产出的,或者说短期内没有产出,那作为企业的我们如何才能说服领导去加大对期刊加大投入呢?
与高校院所等事业单位不同,学校有建设一流学科需求,有事业编制的优势,更有天然巨量的稿源。当然,要想获得优质稿源也是需要费一番功夫的。据我了解,企业办刊更多是转制院所承接下来的期刊,少见企业直接申请创办期刊,企业办刊的动力明显不足。也就不难理解,企业研发投入的普遍不足问题。考虑到不能或者很难短期内收回研发投入成本,让一些企业在期刊投入方面捉襟见肘。
好在我们正处于国家对科技创新发展异常重视的历史时期,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某种程度上就是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当前,国家对科技型企业是有明确政策要求,特别是研发投入增加值作为企业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是根本改变企业办刊现状,开展创新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研发投入的增加就会促成科技成果的产出,这也就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壤。但有了土壤还不够,还要有持续的灌溉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期刊运营部门,不但要充分利用肥沃的土壤,更需要把期刊发展的需要上升到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高度。
那么,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都有哪些内容呢?我们通常认为,创新能力建设包括有建立创新文化、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设立创新基金、建立创新平台,与高校、院所间的合作等等。以上这些列举出来的内容恰恰与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条件不谋而合,在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基金设立、平台搭建以及高校院所合作各方面,都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以及成果的发布和推广。可以说,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本身就是助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最有力的武器。了解到企业自身发展与期刊发展的关联后,我们就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发展需要办刊。
以矿冶集团为例,探讨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对期刊发挥的重要作用。矿冶集团成立于1956年,现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央直属企业,是我国以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关的工程与技术服务、先进材料技术与产品、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及环保为核心主业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与设计机构,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技术资源。信息研究中心作为矿冶集团专业期刊出版和信息服务机构,负责8本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和运营工作。
首先,我们从矿冶集团内部深挖办刊资源,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和技术资源,将期刊发展与科研工作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通过召开期刊群编委会换届大会,遴选了一批矿冶集团院士、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和青年科学家担任期刊编委会重要角色,通过矿冶集团与高校、科研院所等专家学者之间建立的广泛的合作联系,汇聚了行业顶级专家组成的编委队伍。
其次,充分利用创新平台的汇聚资源的能力,将行业致力于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联系在一起。2019年,我作为主要成员发起成立了首个中国和南非政府间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暨中国-南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联合研究中心,后获批认定为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同年,发起成立矿冶集团铜陵技术转移中心,为矿冶集团及行业先进技术成果向矿山企业转移转化提供桥梁纽带作用;矿冶集团成功优化重组了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矿冶过程智能优化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些都成为我们办刊的肥沃土壤和丰富资源,通过由点及面的辐射带动作用,把期刊约稿范围逐渐扩大,与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建立广泛的合作联系。
我们非常重视编辑人员的多元化发展。矿冶期刊群的编辑,不再是坐在家里编稿子的单调文字处理工作者,他们几乎都来自科研工作一线,或者有较强的专业背景,他们会更多地关注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主动与平台资源建立联系,共同探讨选题策划、专栏设置等组稿前期工作。同时,我们鼓励部门编辑人员在提升编辑能力水平的同时,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通过继续深造再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与高水平学术科研团队的对话能力,建立合作共同体。
通过举办行业会议,充当技术成果发布和宣传员。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发布和成果落地转化。因此,信研中心还承担了矿冶集团科技成果宣传员的角色,我们通过鼓励矿冶集团旗下研究单位加入期刊群理事会的方式,为矿冶集团及相关理事成员单位,提供更多行业资讯、新成果发布、参加高端国际学术交流会的机会。我们通过运营矿冶集团两个微信公众号(矿冶期刊汇、矿冶资讯)和视频号,积极向理事成员单位及关注期刊发展的同仁们,推送最新科技成果、报道行业资讯动态,宣传推广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方法,力争建立一个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孕育、培养、产生、壮大的学术生态共荣圈。
经过以上具体举措的实施,矿冶期刊群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期刊影响力指标逐年攀升,受到越来越多的业内以及交叉学科学者和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和认可,期刊受众和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有人说,期刊约稿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还处于培育期的刊物更是难上加难。当然最有机会破解难题的方式就是得到国家相关政策扶持,或者是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经费投入。我想说的是,有条件当然是最好,但没有条件我们创造条件也要上。即便得不到直接的经费投入,企业创新能力的土壤本身就有机会成为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但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我们也还在继续探索的路上,希望我的观点和倡议能够对业界办刊同胞们有所助益。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