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国际:以绿色技术践行“碳路先锋”使命,助力“绿动未来”

2025年07月01日 10:26 18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作者:

515431
六师兵准信发铝厂项目

515432
昆明有色院云南东川矿区废弃尾矿库生态治理与修复项目

中铝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铝国际”)紧跟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步伐,全面落实中铝集团提出的“四个特强”目标,将“绿色低碳低成本”理念深植于公司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中,在矿山、冶炼、加工等全产业链领域,拥有众多具有影响力的绿色低碳技术成果,成功塑造了行业领先的绿色竞争优势。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新时代主题的今天,中铝国际正以一项项扎实的技术攻关和成果突破,生动诠释了“节能增效,焕‘新’引领”的深刻内涵,为有色金属行业描绘着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图景。

铝电解技术的绿色跃升

六师兵准信发铝厂项目采用中铝国际沈阳院SY600+技术,采用了新概念外母线、自平衡网络母线和新型节能阴极结构等世界最优技术。吨铝可节电400千瓦时,每年节约电耗2.2亿千瓦时,减少煤炭消耗6万多吨。

在电解铝这个“用电大户”领域,中铝国际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节能答卷。中铝国际沈阳院研发的绿色低碳深度节能铝电解技术体系,像一位精打细算的“节能管家”,通过延长电解槽寿命、稳定生产工艺,让每吨铝的直流电耗降低了700~900千瓦时。该项技术不仅节约了能源,还将氟化物排放控制在国家标准的六分之一,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自2020年产业化应用以来,该技术已完成国内70%电解铝产能技术改造,累计节电超3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00万吨。

资源再生的绿色智慧

中铝国际长沙院设计的南方有色金属集团锌冶炼厂300kt/a锌冶炼系统废渣无害化及资源综合回收项目,采用“富氧侧吹熔炼+烟化还原”工艺,实现炼锌渣的无害化处理,并综合回收金属。该项目于2023年11月成功投产,运行效果良好。

当废旧动力电池面临回收难题时,中铝国际长沙院给出了创新解决方案。“废旧动力电池有价组分清洁回收新技术”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拆解大师”,通过智能分选系统将电池精准拆解,物料分离效率高达97%。该项技术中的“还原强化浸出—梯级分离”工艺让镍、钴、锰、锂等宝贵资源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8.5%、98%、98%和90%,为资源循环利用树立了新标杆。而在冶炼废渣处理领域,中铝国际长沙院的“冶炼废渣资源高效循环技术”突破行业难题,实现锌、铅、铜等金属高效回收,能耗显著降低,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已在青海、广西等地10余家企业应用,不仅实现了废渣中锌、铅、铜等金属的高效回收,更守护了周边的绿水青山。这些技术的突破,正在让“变废为宝”从理想变为现实。

智能控制的精准突破

国内首套氧化铝焙烧智能优化控制系统,在山西信发化工有限公司正式投运。该系统填补了我国在高温焙烧过程智能控制领域的技术空白,将焙烧炉温度波动控制精度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

在山西信发化工有限公司的氧化铝生产线上,一场“智能革命”正在上演。中铝国际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氧化铝焙烧智能优化控制系统,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工艺大师”,在持续超千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将温度波动精准控制在±2%以内,远超国际±5%的水平。这套系统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更让每吨氧化铝的热耗降低了3.2%,年节约成本超千万元。

全产业链的绿色协同

中铝国际昆明有色院云南东川矿区废弃尾矿库生态治理与修复中,把尾矿区建成了集生态、休闲、美食、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

绿色转型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在氧化铝生产环节,中铝国际贵阳院的三水铝石矿提质降耗技术,让吨产品新蒸汽消耗低于国际标准20.8%,同时,还首次实现了钒金属的回收;铜冶炼技术领域,中铝国际长沙院创新研发的超大型双熔池连续炼铜成套技术及装备显著,实际应用中其粗铜冶炼工艺能耗大幅降低至85kgce/t,为全球铜冶炼行业节能减碳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在污染治理领域,中铝国际沈阳院的超细液滴脱硫系统以降低35%的能耗,助力电解铝企业实现超低排放;在矿山生态修复方面,中铝国际昆勘院创新研发了固废治理与利用关键技术,实现了固废零污染和资源化利用,从根源上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中铝国际昆明有色院的尾矿坝抗震技术已在云贵川等地的30个矿山成功应用,为矿区生态环境撑起“保护伞”。这些创新就像一颗颗绿色的种子,正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生根发芽。

回望中铝国际的科技创新之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项具体的技术突破,更是一个企业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执着追求。未来,中铝国际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探索创新,以科技之力推动有色金属行业向着更高效、更清洁、更可持续的方向坚定前行,为我国“双碳”目标和全球绿色低碳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