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首个千亿”目标迈进——写在豫光资源高值化利用绿色环保工程竣工点火试产之际

2025年07月01日 9:39 42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6

点燃绿色发展的火种,创新的炉火在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豫光”)越烧越旺。6月28日,豫光资源高值化利用绿色环保工程竣工点火试产。这标志着该公司在落实“双碳”目标,推动资源高值化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和先进产能提升方面迈上新台阶,为决胜豫光“首个千亿”目标强劲蓄能,再创行业新标杆。

一路向前,在落实“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豫光不断追“智”、逐“绿”、向“新”发展,勇攀新高。

近年来,豫光以愚公移山、产业报国为发展理念,坚定履行国家战略使命,锚定建设国家重要战略物资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的战略定位,以建设全国一流有色金属新材料高科技产业集团和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双一流”、实现铜铅锌为主体的主导产业和服务型制造业“双千亿”为战略目标,加快技术路径创新、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模式优化,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行业领先地位愈发彰显。

7

落实“双碳”目标

实现资源高值化利用

作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近年来,豫光积极落实“双碳”目标,全力构筑循环经济圈,持续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资源、环保瓶颈,实现资源高值化利用,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近年来,项目建设成为豫光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明灯”“助推剂”。

5年前,豫光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项目点火试产,首创资源高效循环发展豫光新模式;5年后,豫光资源高值化利用绿色环保工程全面竣工,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的技术和工艺装备,再次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

火热的6月,在豫光集团上下奋力冲刺“双过半”、誓夺“全年红”的关键时刻,豫光资源高值化利用绿色环保工程竣工点火试产,充分体现了豫光集团履行国家战略使命的决心和信心。

豫光资源高值化利用绿色环保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再生铅火法冶炼和粗铅电解精炼两大系统,采用短流程侧吹熔炼工艺,以再生铅生产系统产出的铅膏与含铅物料为主要原料,协同处置含锌渣料,整个生产过程具有流程短、自动化水平高、铅回收率高、资源综合回收率高的特点,可进一步夯实豫光在有色金属行业的引领地位,提升废铅酸蓄电池的处理能力达100万吨以上,约占全国总处理量的20%,大幅提升资源高值化利用的绿色环保水平。

“绿色工程”接连不断,“豫光速度”一再刷新。

豫光资源高值化利用绿色环保工程自2024年5月15日开工建设以来,全体建设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发扬“问题不过天,方案不过夜”的攻坚精神,紧盯项目施工进度,周密协调安排,严控施工质量,科学管理,日夜奋战,战严寒,斗酷暑,克服各种困难,以“豫光速度”全力冲刺项目建设,仅用13个月零13天时间,实现了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成投产,以实际行动向建党104周年献礼。

豫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院长夏胜文介绍,该项目首创双侧熔炼新工艺,核心装备具有处理能力强、原料适应性广、作业环境优、资源回收率高等显著优势,项目通过深化全系统智能化技术装备应用,不仅实现了操作一体化和管控一体化,还深度融合玉川厂区氧气站、水处理站、余热发电等公共辅助设施,实现了资源集约利用、投资效益提升和多金属冶炼系统协同发展的要求。

破解发展瓶颈

科技创新生机盎然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上,豫光不断探索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豫光方案”。

多年来,豫光凭借在伴生金属回收领域一系列自主研发的技术突破,在全国首创“原生+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发展模式,构建全产业链低碳发展新格局,率先建立铅、锌、铜联合生产互补圈,推动内、外双循环双轨发展,链接企业与社会,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建设城市矿山,使资源循环不息,为行业开辟出一条破解资源环境生态难题的崭新路径。

资源困局常在,创新解法永新。豫光开发的“废铅酸蓄电池自动分离—富氧底吹熔炼再生铅”先进工艺,将废电池中塑料、铅膏、铅栅、废酸液等一一拆解并赋予新生。塑料制粒重返市场,铅膏铅栅再铸铅锭合金,废酸液沉淀后用于生产次氧化锌,成为国内唯一实现废酸液资源化的企业。凭借这一技术闭环,豫光每年处理废铅酸蓄电池超百万吨,相当于减少开采铅矿石约4000万吨,推动铅工业昂首迈入“生产—消费—再生”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

科技创新是推动豫光循环经济一路向前,追“智”逐“绿”、向“新”发展的重要根基。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积极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

企业只有不断上项目,上符合时代创新、国家环保要求的好项目,科技创新才能落到实地,才能实现资源更加高值化利用。

“这是豫光团队自主研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项目,更是豫光项目建设和科研团队的宝贵科研成果。”豫光金铅副总经理、项目负责人王拥军介绍,这个项目充分利用、深度整合豫光厂区现有的工业设施,将厂区各生产环节高度融合、串联起来,大幅降低了投资成本,还利用冶炼余热蒸汽发电,将工业危废变固废,从废渣废液中提取更多有价金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可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据了解,2024年以来,豫光集团形成了覆盖从战略规划到生产一线的“1+10+2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1个产业研究院,10个重点实验室,20条中试生产线,N个一线创新工作室。产业研究院暨科研中心瞄准行业前沿技术,重点实验室负责实验和研发,然后在自己的企业搞中试,最后实现量化的工业化生产。在该公司各个生产车间设立的创新工作室,组织基层员工和一线的管理人员开展技术交流、技术革新和小改小革,通过小改革撬动大效益。同时,出台各种激励机制和政策,形成正向激励、生机勃勃的研发生态,大力鼓舞科研人员的研发热情,推动企业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源。

优化发展模式

绿色创新全面升级

优化存量做增量,“无中生有”做新量,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豫光循环经济之精髓,在于构建起一张精密协同的资源双循环发展网络。豫光以铅、锌、铜三大系统为基石,打造了内部自洽、外部联通的“铅锌铜互补内外双循环圈”。在内部,物料如血液般在三大系统间高效流转:铅系统产物滋养铜锌系统,铜系统富集物回哺铅锌系统,锌系统析出的宝贵元素再入铅铜循环。通过这一巧妙的“代谢”模式,铅锌铜伴生元素锑、铋、碲、镉、铟等30余种有价金属被“吃干榨净”,资源物尽其用、应收尽收,成为企业在严峻市场竞争中利润的有效支撑。

豫光循环发展模式同时惠及到外部社会:铅锭铸为电池服务大众,废品回收再塑新生;锌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其废弃物亦被回收重熔;冶炼渣则无害化成为建材,最终回归大地怀抱。豫光以自身发展为核心,逐步编织起一个资源高效流转、点石成金、变废为宝的社会大循环体系。

近年来,豫光集团以技术创新开路,先后6次引领有色行业技术革命,3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数次打破行业发展“天花板”,成功跻身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行列。当前,以国内最先进的多项提纯技术为支撑,豫光正以循环经济项目为支撑,聚焦高纯金属等新材料产业发力,加速冲刺半导体等高端领域,勇攀循环经济产业链、价值链高峰。

在循环经济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升级上,豫光集团从未停止脚步。通过技术革新,在有色冶炼行业打破了一个个技术瓶颈,成为引领发展的标杆。无论是在突破二氧化硫非稳态制酸工艺的环保瓶颈,还是在国际上率先实现超低排放标准建设上,豫光集团都展现了极强的技术实力与发展潜力。

资源高值化利用方面,豫光通过构建“原生+再生”的循环发展模式,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回收废旧金属成为典范,更在有色冶炼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豫光的废渣循环利用率已接近100%,所有物料都能进入循环再生流程,真正实现了“绿色生产”。

“愚公移山、产业报国。”豫光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金刚表示,未来,豫光将坚定履行国家战略使命,勇作愚公移山精神的践行者、有色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者和有色金属新材料的探索者,矢志建设国家重要战略物资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双一流、双千亿”的战略目标,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贡献更多豫光力量。

●记者手记:

作为国有企业、作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豫光集团被誉为“世界再生铅发展的中国样本”。豫光循环经济发展实践,是实现“双碳”目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坚实的工业诠释。其探索不仅破解了资源环境制约,更以其内外双循环的绿色低碳“代谢”式生产体系,为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树立了标杆、做出了示范。

当资源在循环中重获新生,当“点石成金”的智慧不断拓展产业疆域,豫光集团的发展向我们昭示: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循环经济正是那把开启可持续未来的关键钥匙。它让每一份资源在循环中焕发恒久光芒,为绿水青山写下了工业文明最庄重的承诺。

这承诺,正通过无数如豫光般的企业实践,在神州大地上延展出一条无限宽广的绿色通途。而这,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的最佳注解。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