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深耕铸辉煌 地质科研谱新章——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地质科研业务发展综述

2025年06月16日 10:38 128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矿建设   作者:

514782
野外现象观察

514781
显微镜研究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地研院”)地质科研事业部,聚焦“科研、勘查、技术”三位一体发展特色,充分发挥成矿规律研究与找矿预测核心优势,重点布局重要金属矿产成矿规律解析、找矿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地质调查与靶区圈定三大领域。

地研院地质科研团队80%以上成员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涵盖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理信息等专业。

立足主业深化研究

双向赋能结硕果

近年来,地研院地质科研事业部深度参与国家及行业重大科研项目,主导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深地”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以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50余项,研究领域覆盖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攻关。

该事业部以扎实的专业技术为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先后获得省部级奖项15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项;摘得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第九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和第一届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等奖项;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巾帼文明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累计培育5名博士、9名硕士,吸纳18名博士后,产出论文200余篇、专著3部,实现科研创新与人才孵化的双向赋能。

创建了中亚造山带后碰撞构造-成矿体系。该事业部以新疆北部为原型,建立了碰撞-后碰撞构造-成矿演化格架,识别、构建了2套后碰撞垂向增生成矿系统,是迄今中亚型造山后碰撞阶段构造-成矿演化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该成果为全球三大构造成矿域之一的中亚成矿域构造和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支撑,发展了板块构造“登陆”之后的构造-成矿理论。中亚地区后碰撞成矿理论现已被公认为经典并广为接受。该成果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深化了高演化花岗岩与钨锡成矿理论。该事业部以华南、大兴安岭地区钨、锡矿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花岗岩演化与成矿关系,发现了岩浆-热液连续演化过程,揭示了氧化还原特点对岩浆演化及成矿的制约关系,厘定了高演化花岗岩野外识别标志,建立了锡钨多金属矿成矿系统,构建了锡石石英脉型-硫化物脉型、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找矿预测模型和脉型矿床综合找矿勘查模型;建立了有色金属基地调查-找矿评价体系,科学提出了我国锡矿找矿方向。

浆-液过渡态流体的认识与研究方法,提升了矿床学有关岩浆热液矿床的研究水平。该成果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建立了33个常见矿床类型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该事业部完成典型矿床研究120余个,提出了基于找矿预测的矿床分类体系,建立了“成矿地质体”的识别标志体系,构建了33类常见矿床类型的实体模型,总结研究了复合/叠加成矿作用,创建了“三位一体+过渡类型”的成矿谱系研究模式;完成了《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专著8个大类模型编写,主要包括岩浆型铁矿矿床、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岩浆型钒钛磁铁矿矿床、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床、岩浆热液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喷流沉积型矿床、海相火山岩型铜铅锌矿床(VMS型矿床)和海相火山岩型铁锰矿床;将基于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紫金矿业国内外矿山业务中,取得找矿突破。

项目成果“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创新”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危机矿山勘查理论与方法综合研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创新了幔源岩浆矿床成矿谱系。该团队以新疆香山铜镍矿为典型矿床,发现和揭示了岩浆铜镍矿与钒钛磁铁矿之间的复合与过渡关系。以新疆北部为原型,构建了以“铜镍”“钛铁”和“铬铁”3个系列为主的幔源岩浆矿床成矿谱系;总结提出εNd、斜长石An值、Sr同位素混染指数等一系列的成矿预测与找矿评价新指标;基于该成果,结合东天山荒漠景观区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组合的构建,提出铜镍找矿靶区6处,形成铜镍矿产地1处。

该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成矿谱系理论,复合/过渡成矿作用已在矿床学界形成共识,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支撑铜、镍找矿取得重大进展。

建立了新疆东天山荒漠景观区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该事业部以新疆哈密东天山有色金属基地为研究对象,攻克戈壁荒漠区“资源-环境-经济”协同评价技术瓶颈;受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的委托,作为主要单位编写完成《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经专家论证通过,为下一步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技术标准”依据;在新疆东天山中段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中,形成了适合戈壁荒漠景观区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提交铜、镍、金、铅、锌等矿种找矿靶区22处,A/B类靶区12处;提出了新疆东天山有色金属基地勘查开发工作优化布局对策建议,有效支撑了东天山中段有色金属基地扩建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2023年,“新疆东天山荒漠景观区综合地质调查示范研究”成果,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建立了一套地质资料二次开发与桌面找矿预测方法体系。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紫金矿业国内外40余个超大型-世界级矿床为基础,该事业部建立了一套地质资料二次开发与桌面找矿预测方法体系。这套方法体系以成矿系统研究与整合编图为核心技术,以矿山深边部及外围大比例尺定位预测为目标,以“四-四”式工作内容为特色(即,目标任务——“潜、靶、突、新”,方法手段——“编、调、析、预”,“四新”找矿方向——新延伸、新区段、新中心、新系统,成果表达——“文、图、区、库”);以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热液脉型金矿、层矿型矿床和其他类型矿床为代表构建了成矿系统模型,提炼了主要矿化亚类找矿标志,总结了“四新”重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对紫金矿业25座矿山所属矿权区圈定了88处找矿靶区;编制和试行了《地质资料二次开发指南》。

建设了首个“地质云·有色”行业节点。“地质云·有色”节点,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为扩大地质大数据覆盖和应用、探索与行业单位数据共享机制,试点建设的首个行业节点。该成果体现了有色地质行业特色的大比例尺成矿预测产品、国内外斑岩型铜矿勘查等101个地学信息产品;上线了有色金属矿产勘查、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和特色技术方法等4个应用专题;提供3000档有色地质资料的线上查询及线下借阅服务。

“地质云·有色”节点上线,架起了“地质云”与有色地质行业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为支撑“地质云”扩大地质大数据覆盖和应用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深耕成矿找矿领域

一体化协同发展业务

地研院地质科研事业部以服务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赋能矿山企业勘查增储为核心目标,长期深耕金属矿产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研究领域。该事业部秉持“科研-勘查-技术”一体化协同发展思路,聚焦国内外重要成矿区带、典型矿集区及矿床,通过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技术突破双轮驱动,系统培养专业人才梯队,持续优化科研队伍结构,着力构建长期稳定、创新引领的发展格局。

在成矿规律研究方面,该事业部立足前沿,探索有色金属矿产找矿预测的创新路径,着力攻克矿山生产中面临的找矿技术难题;重点剖析关键成矿类型的地质特征、元素赋存状态、成矿机制,构建成矿模型与找矿模型,深化成矿预测理论研究。

在找矿预测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方面,该事业部围绕不同矿床类型,开展勘查技术方法研发与示范应用,优化技术组合方案;研究范畴涵盖物探、化探、XRF(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DGSS(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综合信息系统)及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等领域;突破有色金属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整合高效勘查技术方法,开展大比例尺矿床定位预测理论与技术研究,重点突破大比例尺填/编图、三维可视化建模、深部矿探测技术优化。

在地质调查与靶区圈定方面,该事业部坚持科技与生产融合、持续研究与调查结合,专注找矿靶区圈定与资源评价;对矿集区开展地质资料收集、整理和综合研究,补充开展必要的矿产地质调查和专项地质调查以及物探、化探、遥感技术的快速评价优化组合,对其资源潜力和找矿远景进行评价,建立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圈定找矿靶区,查明资源潜力。

求实创新攻坚克难

书写新时代答卷

站在70年发展的新起点,地研院地质科研事业部将始终以国家资源安全战略为指引,锚定“科研创新、勘查突破、技术赋能”三位一体发展定位,持续深化成矿理论与找矿技术的融合创新;聚焦矿山深边部关键科学问题,拓展深部找矿、绿色勘查技术体系,强化“地质云·有色”等数字化平台的应用赋能,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高效转化。

依托高层次人才团队与国际化合作网络,该事业部将进一步深化中亚成矿域、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等重点区域的研究,助力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升;以“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纽带,加强与矿山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为续写中国地质科研事业的辉煌篇章贡献力量。

七秩风华映初心,奋楫扬帆再启程。地研院地质科研事业部将以70周年院庆为契机,传承 “求实创新、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征程中,书写新时代“地质找矿突破”与“科技创新发展”答卷。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