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个转变”重要指示 打造国际一流矿业品牌
2025年05月13日 11:12 18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科技创新 作者: 王源海
华刚矿业投资建设的社区水井项目
华刚矿业厂区高空俯瞰图
华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刚矿业”)作为中国中铁等央企在非洲刚果(金)投资建设的国际化矿业公司,始终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行动纲领,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铁装备时提出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以科技创新破局、以质量升级立本、以共享发展筑基、以文化融合铸魂,走出了一条“走出去、立得住、叫得响”的国际化品牌建设之路,成为中刚合作与全球矿业发展的典范。
坚持在科技创新中
做强品牌价值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穿越周期、实现品牌价值跃迁的核心驱动力。未来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创新生态与品牌价值深度融合的系统比拼。只有持续以科技创新赋能品牌建设,才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占据制高点,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华丽转身。
华刚矿业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打造国际一流品牌、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制约矿产高效开发利用的难点,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经过多年的科研试验和生产实践,成功研发了“梯级浮选+高强磁选”绿色高效选矿技术,实现了硫化铜精矿、氧化铜精矿、浮选钴精矿和磁选钴精矿的高效富集和梯级分离,攻克了硫氧混合铜钴资源高效利用世界性技术难题,工艺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针对赞比亚—刚果(金)铜钴矿带中的高泥氧化铜钴资源,华刚矿业自主开发高氧化率难选铜钴矿浮选提铜技术,创新性地提出了“先硫后氧”异步浮选新工艺,有效解决了氧化铜矿浮选效率低下的问题,显著提升了铜、钴的资源回收率。
华刚矿业加大重难点项目科技攻关力度,冶炼萃余液3段中和、钴产品除Y试验等一大批重大技改项目取得突破,优化改进了生产工艺流程,显著提高了选冶综合效益。近年来,该公司自主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多达42项,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获得科学技术奖、工程设计奖等省部级奖项15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5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4项;参与完成的《金属氧化矿高效浮选分离多维度精准调控创新技术及应用》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是2023年139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唯一的选矿领域科研成果。
通过将创新基因融入企业血脉,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华刚矿业成功实现了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的转型,为全球矿业品牌价值升级提供了“中国样本”。
坚持在质量提升中
做优品牌品质
产品质量是企业品牌品质的核心载体。铜钴矿产品作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高端电子元件等领域的关键原料,其质量稳定性、成分纯净度、环保合规性直接决定着下游产业的产品性能与市场信任。唯有以全流程质量管理筑牢品质根基,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中国质量”的金字招牌,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到 “品质标杆”的跨越。
华刚矿业始终将产品质量视为生命线,坚持以匠心铸精品、以品质立品牌,将质量管理和提升贯穿矿产勘探、开采、选矿和冶炼的每一个环节,建立了覆盖全流程的国际一流质量管理体系,成功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认证。
在勘探环节,该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对矿体进行三维建模,精准掌握矿石品位和赋存状态,确保开采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开采环节,采用分段采掘,有效降低矿石贫化损失率,加强供配矿精细化管理,根据矿石性质,将矿石分为15类进行选别,确保了矿石供给质量;在选矿环节,坚持来料监督检查,及时调控浮选指标和工艺参数,优化药剂制度,加强磁选操作,确保了选矿综合回收率;在冶炼环节,优化工艺流程,实施杂质分流,保证冶炼系统酸平衡、水平衡、金属平衡,确保了产品质量;在整个生产工艺流程,通过加强试验检测,引进光电直读光谱仪等高端检测设备,对每一批次的铜钴精矿进行全元素分析,严格控制产品杂质含量;通过加强工艺纪律检查管理,强化与上下游间的工艺衔接,保障质量指标稳定可靠。
该公司生产的A级阴极铜纯度长期保持在99.995%以上,粗制氢氧化钴二级品以上占比100%,产品质量全部优质达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总产能26.24万吨/年的“SCM”A级铜品牌相继于2023年8月23日、2024年2月28日成功获得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认证通过,成为刚果(金)首家阴极铜LME品牌注册的中资企业,大幅提升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推动产品成功迈向国际高端市场;“铜产品”和“钴产品”矿产供应链尽责管理相继获得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CCCMC)颁发的“AA”评级证书,进一步塑造了华刚矿业优质矿产品国际品牌形象。
坚持在共享发展中
做大品牌形象
品牌的高度取决于责任的温度。跨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只有积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发展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福祉紧密结合,才能赢得广泛的认可与尊重,才能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华刚矿业始终秉承“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宗旨和理念,以中刚“一揽子”合作项目作为依托,创新实施“矿产资源+基础设施”联动模式,在刚果(金)推动实施了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截至目前,该公司共计签署基建项目协议88个,已完成44个,在建14个,累计投入14.28亿美元,项目涉及公路、体育场、医院、饮水工程等,遍布刚果(金)全国17个省39个城市,先后建成金沙萨630大道、旅游大道、凯旋大道、卢蒙巴大道等道路工程共计985公里,修建金沙萨50周年医院、人民宫广场、卡莱米体育场等建筑物和构筑物11万多平米。这些基础设施不仅发挥了中国基建的优势产能,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市政形象,而且促进了当地就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华刚矿业坚持运用属地化思维,采取属地化用工,优先雇佣当地人,属地化率达到85%,为当地创造了超过2万个就业岗位;使用了大量的生产生活服务商和上下游供应链公司,项目所需的水泥、燃油及砂石料等物资多由当地企业提供,给刚果(金)当地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周边社区签订了《社会责任书》,截至目前,已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向社区交付使用了学校、医院、供水、供电、农业、道路等15个项目,因地制宜推进打造刚果(金)首个示范新农村项目,主动将企业发展成果与当地政府、周边社区和居民共享,打造幸福社区,得到了刚果(金)国家领导人、当地政府媒体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此外,该公司还积极推进构建具有特色的超一流ESG体系,出台了华刚矿业环境、社会及管治(ESG)管理办法,编制发布了《2024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实现与当地经济民生发展共生、互利互惠。
坚持在传承融合中
做亮品牌文化
在文明互鉴的新时代,文化融合不仅是中资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破解“水土不服”的内在需求,更是打造企业品牌文化的关键路径。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对多元文化的跨界融合,不仅能提升企业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丰富品牌文化内涵,还可以促进跨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塑造包容、开放的品牌文化。
作为中刚合作的旗舰项目,华刚矿业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结合公司注册境外化、人员构成复杂化、股东文化多元化、经营管理国际化的特点,继承中华民族和刚果民族的优良传统,吸收借鉴股东单位中国中铁、中国电建和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和文化管理的优秀成果,积极建设与世界一流矿企相匹配、与社会共同价值观相融合,具有国际化公司特征的企业文化,培育塑造了“以合作为前提,以奋斗为动力,以规矩为底线,以共享为追求”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继承提出了“勇于超越,追求卓越”具有股东单位文化烙印的企业精神,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跨文化融合方面,该公司成立了刚果(金)首个“中文工坊”暨产教融合培训中心,通过“语言课堂”“文化课堂”“职业课堂”“技能课堂”,培养了一大批既懂中文又懂技术的本土员工;持续开展“斯法汉”外语培训学习,让中方员工学习法语和当地语言斯瓦西里语,让刚方员工学习汉语,消除了中刚方员工的沟通障碍;从2014年起,在刚方员工中每月开展一次“星级员工”评选,每年召开一次星级员工表彰大会,增强了当地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这种激励方式,把中国特色成功融入当地员工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刚果(金)代表普丽娅·加基哈吉女士的高度赞许。该公司还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促进员工行为融合,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展中刚员工“手拉手、肩并肩、心连心”文体活动、在每年“刚果(金)独立日”组织中刚员工举行升旗仪式、在圣诞节或新年组织刚方员工千人运动会等活动。每年春节,中刚员工共同贴福字、包饺子,举办 “海外春晚”,由中刚员工共同表演的具有非洲民族传统特色的歌舞节目,进一步加强了中刚员工的相互融入和交流,营造了“中刚一家人、中刚一家亲”的良好企业氛围。
通过培育多元共融的企业文化,深入实施跨文化融合项目,以共同文化理念和共同发展愿景促进中刚方员工价值观融合,积极打造“中刚员工一家人”的文化共同体,华刚矿业的品牌文化绽放出了独特的魅力,为打造国际一流品牌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华刚矿业将继续以 “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为指引,牢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的战略思维,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质量提升、共享发展、传承融合之路,不断提升品牌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中走在前、作表率,为推动中刚合作、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