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不会造成全球经济衰退

2008年09月27日 8:42 469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据21世纪经济报道9月27日消息 台上,六位“导师”一字排开,面带微笑。但是,他们面对的问题却让人感到沮丧,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会不会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衰退,成为在场大多数记者所关注的话题。
  9月26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全会厅,第一场“导师新闻会”,面对记者们抛出的问题,包括美国普华永道全球首席执行官Samuel A. Dipiazza Jr.、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内的诸位“导师”们给出的答案是,NO!
  当日,第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暨世界经济论坛第二届新领军者年会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幕。

百年一遇的困难时期?
  “全球经济衰退?我觉得这是个十分难听的字眼,虽然目前事态的发展比我们原来预期的要严重得多。”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领袖,Dipiazza向台下未来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军人物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几周来,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动荡正在席卷全球,众多金融机构倒闭,世界金融秩序正在重新洗牌。
  “对于全球金融业而言,我们正面临一个百年难遇的困难时期。”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会上表示,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的领导者,他也是本次达沃斯年会的“导师”。
  美国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全球首席执行官James H. Quigley则从一个更广泛的视角来审视这场风暴:就金融业而言,单个行业的确正经历紧缩,乃至进入到衰退;但对于全球经济来讲,不会因此出现整体性的衰退。
  之所以会做出如上“乐观”的判断,与会者多基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政府目前所采取的救市举措。
  不久前,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了一项7000亿美金的救援方案,如果该计划最后能够得以实现,可以预期将给衰弱的美国金融界注入一针强心剂。
  “我们可能还需要等待两到三周,看看美国国会以及美国政府最终决定如何来处理这场金融危机。” Dipiazza称。
  而据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James S Turley透露,目前,在华盛顿,包括保尔森在内的一些政府官员,以及国会的议员们正在酝酿新的救援计划,以便让事态不会继续恶化。
  “我乐观地相信信贷市场的监管者将会进一步采取相关的措施,确保市场健康发展。” James S Turley表示。
  此外,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也是让这些跨国商业巨头“看多”全球经济的一个原因。
  “中国今年的增长可能不会像去年那样达到11%的速度,但是仍然会保持一个高速的增长。”James H·Quigley表示。
  而据他预测,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高增长国家,还将在建设基础设施方面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此外,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也将在一个可以预见到的时间内得以激活。
  尽管未来似乎比较乐观,但正在演进中的金融风暴还是给与会的跨国巨头们留下了众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与会者表示,未来金融危机怎么样解决,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次的危机,以及今后金融监管方面如何完善,都将是本次会上所讨论的热点话题。

新的机会
  面对动荡的全球经济环境,新兴的增长型公司或跨国公司大多遭遇到如下的问题:公司的资产在不断贬值,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在不断降低;为实现业绩的增长,大多数的公司都在寻找一个宽裕的现金流。
  如何撑过目前的严冬,已经成为与会的企业家们所关注的另外一个焦点。有与会的企业领导者表示,公司将从全球市场中撤退,以确保核心市场的增长。
  对于这样的战略选择,“导师”们大多表示了质疑。
  在Dipiazza看来,对于新兴的跨国公司来说,如果这个公司已在全球不同市场上都有了业务,要想单纯的撤回来,“很艰难”。
  因为,单纯在已经基于饱和的国内市场上寻找业务拓展的渠道,无疑将是一件更为困难的事。此外,全球化进程的中断,将使这些新兴的企业错失很多机会,从而在与其他新兴企业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而在James H. Quigle看来,肆虐中的金融风暴在给崛起中的新领军者们带来困扰的同时,也给他们从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带来了机会。
  增长性的公司具有金融的灵活性和流动性,所以他们有很多的机遇能够拓展业务,并且能很好地利用市场中的一些机会。
  James S Turley则把目前弥漫的悲观情绪视作是一种“大企业病”:在经济困难时期,大公司通常第一反应总是,我们会遭受什么损失。
  但是,新兴的增长型公司如果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在危机中发现机会。
  危机中往往能展示出全球市场中的新需求,对于那些增长型公司而言,如果能够积极关注市场的新的发展趋势,把握住机遇,大力拓展他们的业务,就可以借此改变业内的排序,从而成为业内的新领导者。

责任编辑:kitt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