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色集团:创新引领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5年04月25日 14:33 64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科技创新 作者: 王军东 马应会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作为中央企业,中国有色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有色集团三次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推动“科技赋能新材料”专项行动,为保障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安全贡献力量,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加强领导
高站位谋划推进
2024年底,中国有色集团启动实施“科技赋能新材料”专项行动,印发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重要节点,更好担当“两个主力军”职责使命。强化组织统筹,成立由董事长任组长的“科技赋能新材料”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全力协调统筹和推进落实。强化顶层设计,充分梳理中国有色集团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研提未来新材料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工作合力。强化实施推进,有关出资企业均建立了“一把手”挂帅的领导机制,细化专项实施计划,坚定落实中国有色集团部署安排;中国有色集团与各出资企业签订了专项行动2025年度及2025—2027年任期考核责任书,实施“月汇报、季调度”的定期督导,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推进机制。
锚定目标
绘就创新发展新蓝图
根据专项方案,中国有色集团明确将通过打造服务国家战略“撒手锏”、现有产业增产增效、前沿材料研发、并购上市等四个路径,到2030年实现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同比2024年增长1倍、利润总额增长3倍。
数智化赋能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服务国家战略“撒手锏”。充分体现中国有色集团核心功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解决“卡脖子”目标,在相关战略新材料方向,力争培育形成一批关键技术水平领先、市场占比处于前列、行业龙头领军型的新材料产品,实现关键材料安全保供。
现有产业增产增效。立足中国有色集团现有新材料产业,采用“投资+科研”形式实现增产增效。一方面,通过投资项目建设大幅增加产品产能;另一方面,通过科技研发推动生产线尽快达产达标稳定生产,进一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性能、质量和成品率,降低生产成本。
前沿材料研发。立足中国有色集团产业链优势和延链补链需求,聚焦前沿领域采用“科研+投资”形式实现增效。一方面,通过科技研发和重点研发平台建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开发技术优势明显、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的新产品,为后续项目的投资决策做好提前储备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通过投资将具备条件且利润率高、经济效益贡献大的新产品进行转化推广和产业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并购上市。聚焦铜及铜合金、超导、稀有金属、功能晶体等关键材料领域,通过产业整合与资本运作,一方面,积极推动现有优势企业的上市进程,增强品牌影响力与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在相关领域的并购或投资,抢占高端市场,实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超导腔成品
专项方案印发以来,中国有色集团新材料产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60%。“超导材料组织性能调控机理”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材料领域十大基础科学问题”,铜合金靶材背板实现技术突破,一季度新签订单大幅提升,A+级低氧铜杆、低铍铜铸锭和带材等有关材料研发、生产均取得重要突破。
深化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强支撑
优化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生态是中国有色集团长期以来的重要工作。中国有色集团坚持不断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作用。
强化平台建设。加快落实桂林院10条、全国重点实验室10条、创新研究院10条等专项支持政策,强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研究院等在产业创新中的先导作用,完善支撑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科研力量。实施研发平台建设项目,鼓励开展原创技术策源地、中试验证平台或中试线建设,加快研发范式优化和升级,推进颠覆性技术和原创技术创新。
推动人才建设。加快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编制印发了院士后备梯队建设行动计划及培养实施方案。健全人才支持政策,在推优评先、职称晋升、差异化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倾斜。积极开展内部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有效激发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优化考核激励。专项考核实施一企一策、分类考核。对现有产业和技术攻关类任务坚持“考核与激励并重”原则;对前沿研发类任务采取“结果导向、激励为主”原则;对并购上市类任务试行“中长期激励”政策。设立科技赋能新材料专项奖励,支持新材料产业领域实施股权奖励、项目收益分红、虚拟股权、领办创办、科技成果赋权等中长期激励。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政策落实“回头看”,确保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立足新起点,中国有色集团将坚定不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两个主力军”的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中国有色力量。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