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金昌7月26日上海期铜早间技术看盘

2004年07月26日 9:16 59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机构看盘]吉林金昌7月26日上海期铜早间技术看盘   要点:   国际铜市场经过前段时间的艰难爬升,上周初就显出疲态。   格林斯潘听证会讲话明确了美元的短期升势行情,但也加剧了铜价的下   跌。   国内铜虽进口减少,但并不显得供应紧张,显示消费势头平淡。      ★ 市场结构   上周国际市场的交易面临着第三个周三交割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参议院所作的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的双重考验,最后收盘在$2715, 比前周下跌$122。   从上周一铜价触及波段顶部开始,持仓就开始减少,虽然这和第三个周三交割有关,但上周四晚持仓大举减少3000多手,比交割当日减少的还多,持仓总体水平接近基金在$2680大举建仓的水平,我们认为。这至少所明了基金乃至整个市场持仓心态的不稳定,在没有经过充分调整的情况下,将价格进一步推进没有太大的信心。上周公布的CFTC报告中,基金净持仓增加至18172手,我们看到,相对COMEX目前不到70000手的总持仓量来看,投机者持有的多头部位已经很高,单从持仓数量上看,这次基金扩建多头部位的兴趣超过上次,但这种净持仓比例过高的格局其实很难吸引到足够的跟进买盘。所以接下来公布的基金净持仓应该减少,且数量不会少,这和最近一阶段的总持仓减少相呼应。我们从CFTC报告中估计出,在$2660至$2800附近区域内持仓增加最多,所以估算下来,此轮基金的多头推进成本大致在$2740附近,所以上周三晚上的交易中,价格触及此区域的弹性较好,也验证了我们的看法。   最近LME库存的绝对数量和继续下降的库存还是吸引着大家的主意,毕竟临界库存量对交易商心理的影响还是巨大的。但是我们看到这段时间并没有足够的现货买盘,相反从升水的变化来看,现货抛压仍然在上周初铜价上冲的时候表现较为积极,7月16日八月期相对7月期出现过升水,在上周临近交割的时候又都转化为贴水,说明在相对高位上,升水进一步扩张的能力有限。第三个星期三前期升水放大之后,最近一段时间的现货定价并没有引发升水的进一步扩张,总体上看来,现有的升水状况下交割入库的铜确实有限,注销仓单也说明库存下降的周期并没有结束,但我们还是认为这种表观现象对铜价的演变没有实质性意义。   上周国内现货表现非常一般,这和交割结束铜的放出有关,但也反映了国内现货消费并不十分强劲。上周的TC/RC费用维持在每吨70美元/每磅7美分,这部分显示了原料供应的紧张局面正在改善。      ★ 市场焦点   在总体持仓水平仍旧偏低的情况下,美元汇率的波动仍然主导着铜价的涨跌。上周公布的经济数据较少,但上周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参议院所作的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吸引着全球的注意力,因为格老的讲话将以一个权威的角度解释目前美国的经济现状,从而给出美联储加息的动向,也就直接影响着美元的走势。最终,格老表示:美国经济已经进入可持续扩张,并令物价有所上升;但通膨目前看来并非主要威胁。FED在上月表示可能将以"慎重有序"的步伐升息,但必要时,FED将作出回应以控制通膨。我们看到,格老讲话其实不很强硬,但似乎承认物价压力继续上升的风险可能将导致更为积极地收紧货币政策,这对美元当然是利好。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美国经济在经过了去年第三、第四季度的增长高峰以后,现在已经显露出放缓的迹象,说好听的,这种增长速度的放缓是为了能够达到更有持续性的增长速度,但这种放缓也可能产生经济滞涨的风险。随着美元利率不断逐步调升,出现经济滞涨还是非常现实的。推动一个国家GDP增长的因素无非是三大块:消费、投资和出口。最新公布的美国5月贸易逆差大幅度缩减,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出口大增近3.0%至创纪录的971亿美元,而出口的强劲增长除了国际需求增加之外,弱势美元所提供的价格竞争优势也是很关键的因素。所以,从大级别角度看,美元还是看淡,格老的讲话只能为美元提供小级别的上涨动力,毕竟,经济数据表现不佳,要加快升息速度,也是空口无凭啊。   虽然目前的市场逻辑是美元涨跌严重影响铜价,但我们也不能无视和我们铜行业息息相关的行业状况的表现。上周公布的美国房屋开工和营建许可数据都出现较大的回落,我们知道,美国的建筑行业消费铜超过整体精铜消费的40%,如果建筑行业发展的顶峰已经出现,那么铜消费要获得进一步的动力就比较困难。联想到整体制造业状况已出现回落,连一直表现优异的美国金属制品产量也出现了回落迹象,据此,我们有理由怀疑美国精铜消费的高峰已经在上个月出现。   总体上认为,国际市场将出现波段下跌行情,国内到货量小,但鉴于刚交割结束,所以从供应角度看,现货并不紧张。持有空头。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