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管理创新 谱写铁路运输新篇章——中铝物流山东分公司铁路运营中心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5年03月13日 10:29 33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作者:

511163
在机车出车前,岗位员工正在为机车“体检”。

面对人员缩减与运量增长的双重挑战,中铝物流山东分公司铁路运营中心(以下简称“铁路运营中心”)以卓越的管理和创新的实践,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铁路运营中心机车运量完成计划的117%,实现全年安全生产零事故,获得山东省淄博市“工人先锋号”、中铝物流集团“先进基层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2025年1月,铁路运营中心迎来“开门红”。这些成就的背后,是铁路运营中心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也是管理改革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生动体现。

赋能培根铸魂

凝聚发展合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关键的因素。铁路运营中心深植文化理念,强化人文关怀,铸造员工精神基石,激发员工内生动力,汇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铁路运营中心党支部创新性地构建以“勤安诚和”为核心的车间文化体系,确立“排除万难保安全、风雨无阻保运量、携手同行保收入”的“三保”工作宗旨;通过接班会宣誓、主题党日宣讲等多样化的宣贯方式,使员工深刻理解和认同这一文化体系,进而将其内化为自觉行动。

为强化人文关怀,铁路运营中心实施“润心工程”与“四必访、五必谈”机制,构建一套“诉求响应—矛盾化解—困难帮扶”的闭环管理体系,让员工深刻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与关怀。2024年,在人员优化调整过程中,铁路运营中心充分尊重个体诉求,作出柔性安排:调车员小李顺利转岗至调度辅助岗位,实现了15人次岗位调整零投诉;积极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当乘务员王师傅因突发脑梗导致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后,组织筹款救助,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当调车员韩某因慢性疾病难以承受高强度劳动时,给予特别关照,调整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常态化开展班组岗位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对发现的各类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100%。

创新管理机制

筑牢安全防线

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铁路运营中心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构建起“标准化班会、立体化培训、科技化监督”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体系,为铁路运输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屏障。

在标准化班会方面,该中心创新采用“工作部署+安全问答+案例研讨”的复合型模式,既增强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又提升了员工的安全技能,成功打造为中铝物流集团“标杆班会模式”,引得兄弟单位前来参观学习;在立体化培训方面,推行“师带徒”双向成长机制,以老带新,以学促教,显著缩短了新员工技能达标周期,推动了师徒双方共同进步;在科技化监督方面,利用记录视频回放、跟车添乘作业、现场安全检查等多种手段,构建起“视频+现场”的双重监督网络,实现隐患整改及时率100%;设立隐患排查专项奖励,2024年以来,发放奖金4800元,涉及38人次,激励员工由“被动受检”向“主动排查”转变,为实现调车作业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重构调度体系

突破效率瓶颈

针对两级调度模式导致的信息传递慢、协调成本高等问题,铁路运营中心主动改革求变,挑起两级调度合并统一管理的重任,为铁路运输高效运行开启了成功之门。

通过整合调度职能,配套升级数字化调度指挥系统,调度岗位由领导型指挥转变为服务型指挥,形成“调查了解—计划编制—指令下达—现场执行”的垂直化管理体系。在新的调度管理模式下,铁路运营中心作业计划更加科学合理、信息传递更加精准高效、调车作业准备时间大幅缩短、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有效保障了铁路运输秩序稳定。

为提高敞顶箱调车作业效率,铁路运营中心积极采纳员工建议,在102#岔后加装一组双动道岔,集装箱货场由原来的东进西出改变为西进西出,调运距离缩短1000米,使调车作业效率提高10%,每年节约费用30万元以上,有效缓解了道口堵车现象。

精益设备管理

夯实运营根基

铁路运输设备是完成运输任务的基础。铁路运营中心不断强化精益设备管理,完善“预知型维修”体系,加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设备状态良好。

在设备“预知型维修”方面,该中心推行“3×3”点巡检制,每天由车间、班组、机台进行机车出车前、行车中、停车后3级3次检查,为设备建立健康档案;每次巡检都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详细记录设备运行参数,及早发现并处理设备隐患和故障苗头,做到“预知型维修”,2024年以来,设备完好率达到98%以上。

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该中心对设备从采购领用到报废再生实施全程闭环管控,通过“旧件修复—功能测试—二次上岗”的流程,使关键设备使用寿命延长2~3年。

持续创新,引领未来。铁路运营中心始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理念,不断自我加压、创新求强。未来,铁路运营中心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