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价成本线仍有强支撑

2024年12月30日 10:43 208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有色市场   作者:

近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份,中国铝材累计产量为5611.5万吨,同比增长8.1%。其中,铝材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是山东(1236.5万吨)、河南(996.6万吨)和广东(480.7万吨)。据海关数据,1—10月份,中国未锻轧铝及铝材累计出口549万吨,同比增长16.9%;中国未锻轧铝及铝材累计进口317万吨,同比增长32.5%。今年铝价呈现外强内弱格局,有利于国内生产企业布局出口,但随着海外贸易壁垒加码,可能对后期中国铝材出口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铝材增速较快 出口退税取消

2024年11月1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自2024年12月1日起,取消铝材、铜材以及化学改性的动、植物或微生物油、脂等产品出口退税。其中,取消出口退税的涉铝编码共计24个,几乎涵盖了国内主要铝型材、铝板带箔、铝制条杆等铝材产品。此次公告执行之前,国内大部分铝材出口产品享受13%的出口退税政策。多年来,因为政策方面的优惠以及中国铝材的产品优势,中国铝材在海外市场一直有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

从短期来看,此次取消铝材出口退税,一定程度上或增加铝材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抑制中国铝材加工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中长期来看,中国作为全球铝材重要的输出国,海外铝材在供需上存在缺口。在海外没有供应增量的情况下,中国铝材出口量的阶段性减少及出口成本的增加均能推升海外铝价。随着国内外铝价价差扩大,在不考虑汇率的情况下,国内铝材出口利润回升,再度占据相关优势。另外,海外铝材产量增速有限,中国铝材仍有较好的海外机会,税收成本也将转嫁至海外买方市场。此次铝材出口退税的取消不涉及高附加值的铝制品等产品,也会刺激国内铝出口企业向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方向发展。

地产依旧低迷 新能源需求稳定

笔者测算,2024年,国内电解铝总需求同比增长4.1%(或176万吨)。其中,地产消费下降约80万吨,电子和电力消费约增长90万吨,交通运输增长约65万吨,耐用品消费增长约30万吨,出口增加约70万吨。

从分板块来看,房地产方面,因前期房地产新开面积下滑明显,预计未来几年建筑用铝难有增长预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0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2066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04493万平方米,下降12.9%;房屋新开工面积61227万平方米,下降22.6%,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44569万平方米,下降22.7%;房屋竣工面积41995万平方米,下降23.9%,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0702万平方米,下降23.4%。

汽车方面,1—10月份,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446.6万辆和2462.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和2.7%,增速有所放缓。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77.9万辆和9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和33.9%,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9.6%。据商务部数据,截至12月13日零时,汽车以旧换新带动乘用车销售量超520万辆。其中,报废更新超251万辆,置换更新超272万辆。1—10月份,中国汽车实现出口528万台,出口增速25%;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量172万台,同比增长15%。整车出口主要目的地为俄罗斯、墨西哥、阿联酋、比利时、巴西、沙特等地,新能源汽车出口主要目的地为比利时、巴西、英国、泰国、菲律宾、墨西哥等地。目前,中国电动车出口面临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加征关税的风险。

光伏方面,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1.9亿千瓦,同比增长14.5%。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9亿千瓦,同比增长48%。我国太阳能并网发电占总装机比重增长至24.8%,超过风电及水电装机规模,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电源。1—10月份,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约281.4亿美元,同比下降约34.5%。近年来,部分国家越发严苛的贸易限制措施、关税“壁垒”,使我国光伏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销售、布局和业务开展等受到影响。2024年12月1日起,包含光伏(电池、组件)在内的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9%。据测算,光伏出口退税率下调4%,对应组件厂商或需额外承担3分~4分/瓦的成本,而多数厂商前期签单价格或未提前考虑这一变动,盈利能力或受脉冲式冲击,但长期来看,将对中国光伏厂商格局优化和贸易规范形成利好。

展望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有望维持2024年水平。从铝的供需角度来看,国内铝供给端弹性不大,有望继续保持高位。受国内经济增速影响,铝需求的弹性变化将更多地取决于政策。从成本端来看,氧化铝占比影响逐步增大。预计2025年国内宏观政策预期偏强,同时海外经济衰退风险不大,铝价在成本线附近有较强支撑,预计2025年运行区间或在1.8万~2.2万元/吨。

(作者单位:中原期货)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