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偏弱

2024年12月30日 10:41 228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有色市场   作者:

受产能过剩的影响,镍和不锈钢价格始终处于下行通道。与其他有色金属品种相比,镍价明显偏弱。

新能源产业对精炼镍库存的消费正在逐渐减弱。随着硫酸镍在三元电池中的使用占比逐步提高,镍豆的替代效应愈发明显。尽管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增速并未放缓,但对镍的直接需求却在逐渐减弱。另外,国内合金以及电镀行业等其他需求则保持平稳。从总体来看,镍需求相对稳定,但供给端国内精炼镍的产能却在不断提升。由于海外原料供应充足,国内产能加速释放。当前,国内产能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已被打破,镍行业整体呈现出过剩格局。

镍中间品放量

推动国内进口增长

2024年,印度尼西亚的镍矿审批政策发生了调整,由以往的1年一批改为3年一批。2024年上半年,印尼批准479家镍企的3年开采额度,使得镍矿石的年开采额度达到2.4亿吨。加上下半年额外新增的0.2亿吨,2024年,印尼镍矿的总批准额度达到了2.6亿湿吨。但是,随着硫酸镍、电积镍以及未来三元电池下游项目的陆续投产,预计2024年的镍产量将达到217.88万镍金属吨,折算成镍矿需求约为2.4亿湿吨。从总体来看,2024年,镍矿端将过剩约0.2亿吨,导致镍矿的价格支撑相对较弱。

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和消费国,中国随着电动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氢氧化镍钴(MHP)和高冰镍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受益于全球电池市场的扩张以及海外企业在镍产业链上的投资增加。2024年,印尼的MHP产量约为26.72万吨,较去年的14.27万吨,涨幅接近一倍。另外,印尼的高冰镍产量也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2024年产量约为20万金属吨,尽管较去年略有下跌4万吨。从国内进口情况来看,MHP的进口量预计全年将达到48.3万吨,较2023年小幅增加4万吨,涨幅约为10%。而高冰镍的进口量预计为8.65万吨,较2023年增加2.6万吨,涨幅约为20%。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高镍冶炼项目的投产以及全球电池市场的持续扩张,印尼的MHP产量有望超过镍铁,从而在镍供应链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硫酸镍产量

和进口均有所增长

随着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技术的需求不断增长,硫酸镍作为动力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产量和进口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24年,国内硫酸镍年产量将达到38.8万吨金属吨,基本与2023年持平。然而,硫酸镍进口量却出现了显著增长,从2023年的12.59万金属吨增加至今年的18.14万金属吨。尽管新能源电池的市场需求庞大,但国内硫酸镍企业的开工率却受到印尼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崛起的冲击,全年整体维持在约60%的较低水平。这表明国内市场的增量需求主要依赖于海外进口,而非国内企业的自产能力。未来,随着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家的高压酸浸(HPAL)技术不断进步和产能提升,硫酸镍的进口量将持续增长。

印尼凭借其丰富的红土镍矿资源,积极布局镍产业链的下游发展,加速中游湿法中间品以及硫酸镍的供应。国内电积镍企业则借助海外镍原料的丰富供应,产能加速释放。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镍的供给逐渐从短缺转变为过剩。2024年前11个月,中国精炼镍的累计出口量达到9.4万吨,推动了全球库存的持续增加。从最新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注册仓单按国别划分的数据来看,半年内来自中国的精炼镍库存从1万吨,增加至约6万吨,占国内精炼镍总产量的约20%。同时,LME镍的整体库存也从6万吨上涨至15.9万吨。

从新能源需求的角度来看,尽管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增速并未放缓,汽车销量仍然处于历史高位,但硫酸镍在三元电池中的使用占比逐渐提高,导致镍豆的替代效应增强。因此,新能源领域对精炼镍的库存消耗能力正在逐渐减弱。在国内合金以及电镀行业需求保持平稳的背景下,国内精炼镍产能却在不断提高,使产能和需求的平衡被打破。未来镍产业链将面临更加复杂的供需格局和挑战。

市场展望

尽管宏观周期已逐渐显现,且在短期内国内信贷和资金环境保持宽松,可能会吸引基于市场预期的资金流入商品市场,但沪镍因为其高产能及库存的特殊格局,未来发展前景仍显偏弱。

一方面,产业端的悲观情绪在短期内难以被宏观向好的预期所扭转。真实有效的需求提升步伐缓慢,从政策出台、资金落实到形成实物需求,需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只要下游的拿货需求持续不足,近月合约的价格仍将面临挑战,进而限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空间。

另一方面,未来行业能否通过扩大出口、激发内需以及推动产业升级来实现供需平衡,将成为决定行业整体运行质量的关键因素。

展望未来,镍行业将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和产能优化压力。在镍价格下行的趋势下,只有等待明显的供给出清后,市场才可能迎来反弹。未来的潜在行情机会可能源自海外印尼镍矿的供应问题以及宏观政策的进一步加码。短期内,国内库存累积的趋势难以逆转,在镍企产能利用率保持高位的情况下,未来应谨慎选择逢高沽空的操作策略。

(作者单位:华安期货)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