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科学院:打造科创新范式数智赋能“新中铝”
2024年07月02日 10:35 332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科技创新 作者: 王光辉 刘涛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铝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铝科学院)党委多措并举,推动数字化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紧密跟随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铝集团)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激发创新驱动活力,夯实科技服务支撑根基。中铝科学院研发团队勇担责任,突破了高端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困境,提出采用材料基因工程方法,构建铜合金多源异构数据库和多目标优化的机器学习模型,开展数据驱动的高强导电铜合金成分设计,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强高导型铜合金和高强中导型铜合金,铜合金带材性能指标对标国内外同类先进产品,部分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中铝科学院建立了完善的高强导电铜材数据库,并开发了有色材料数据库及数据驱动研发平台,采用大数据、数据驱动等技术,构建了高性能铜合金新材料研发的新模式,夯实了合金材料高效设计开发的基础。中铝科学院为缩短材料研发和工艺优化周期,为加快建设材料特强“新中铝”和数智“新中铝”奠定了技术基础。
统筹推进成果转化,建设数字智能化“新中铝”。在高通量计算、工艺仿真建模等传统优势领域,中铝科学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入攻关多尺度、多场耦合的材料加工及工艺过程模拟问题,构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真模型。目前,部分成果已应用于铸造、轧制等关键生产环节。例如,《采用Thermo-Calc软件研究铝合金粗大化合物团聚行为及改进措施》案例充分考虑了工业铸造凝固条件下铝合金粗大化合物的析出、粗化行为,可为控制粗大化合物团聚行为提供工艺指导。此外,中铝科学院统筹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业务、工艺、科技创新全场景的深度融合,运用人工智能、仿真模拟等技术,赋能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助力中铝集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深化新兴战略布局,强化原创技术内部驱动。中铝科学院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围绕高端新材料产业链,聚焦前沿共性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加大对前瞻性、引领性基础研究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激励自主创新,强化原创技术内部驱动,加快推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结合中铝集团科技发展规划、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技术研发需求,完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中铝科学院重点围绕超高强高弹Cu-Ti系合金材料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用高纯铝及铝合金靶材研发等科研项目立项,助力中铝集团巩固提升铝、铜、铅锌等全产业链优势,加快镓、锗等重要金属的规模化、高端化、产品化发展,加快铝、铜、镓、锗、硒、铼高纯化发展,在关键金属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党建引领同心聚力,构建智能制造“工业大脑”。中铝科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建工作与数字化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了“党建+科研”模式。中铝科学院通过组织开展党建与科研专题研讨等活动,增强科技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动力,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坚持党建引领,中铝科学院积极统筹推进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于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中铝科学院党委积极寻求与中铝集团内部相关企业合作,充分挖掘企业生产运营大数据的价值,研发预测性维护和在线质量分析等智能算法模型,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