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伟业景川国际铜市技术解盘

2004年08月16日 8:56 54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机构看盘]长城伟业景川国际铜市技术解盘     ★概要   ●铜价在上周冲击2860美元一线失利后,回试支持位,并如期在关键阻力位与时间周期(本月11日)发生共振,再次反动了牛市攻势,周末到达前期高点附近.   ●铜市场现货紧张状况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库存继续减少,现货升水扩大.   ●美联储在最新的市场公开会议上再次将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有一次为期铜投资者提供了买入的良机.   ●中国市场的缺口以及中国市场对国际铜市场巨大的贴水引起市场的普遍关注.      ★行情回顾   本周国际铜市场继上一周冲高失利后,转而回试关键支持位,由于市场的总体结构没有发生改变,因此铜价在关键的支持位2700~2710美元一线止步,没有向下方发展,从而为铜价的再一次上升打下了基础,因此本周在巩固支持位的基础上再度上扬,并于周末到来之时冲击前期高点,周收盘已然创下了16周新高.周一, 市场所关注的2750美圆支持位被打破.美国股市的下跌对其施加了一定的影响,而在外汇市场上,美圆在周末大幅下跌之后,昨晚小幅波动,铜价没有受到汇率的影响.金属中锌铝价大幅下跌而其他品种变化不大.显示出铜价相对独立的特征.周二, 美联储在8月的市场公开例会上的再度加息符合市场的预期以及联储的惯例,美圆以及美国股市受此激励而上扬,但铜价对此反应较为迟滞. 铜价则在经历了前一个交易日的重挫之后,在60日支持位上方震荡.周三以2700美元为基础,再次向上方发动了攻击,市场在确认2700美元短期的支持有效后,抛压明显减弱,逢低买盘促使铜价的上扬. 铜市场于高位进行震荡,以巩固成果.美圆的区间波动没有给予铜价影响,而股市的下跌同样没有在金属市场中反映出来. 汽车销售增加显然将带动金属的消费,由于每辆汽车平均消耗电解铜250公斤,因此,汽车消费的增加明显对铜价将带来支持.印度消减金属的进口关税的消息也给铜价带来一定的支持.周五, 美国6月贸易赤字扩大至55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的消息明显打击了美元,铜价因此受益,在其自身上扬的要求下,借助美元的回落而上涨,并收于新高      ★ 前期观点评估   笔者对于铜价在上一周冲击2860美元一线失利后,笔者将目关投向了下方的关键支持位,即2700~2710美元的甄别位,而铜价的运行与笔者的观点一致,铜价在保持总体的上涨的基调的基础上,没有击破2700~10美元的关键位,使得铜市场的结构没有遭到破坏,为铜价的再次上扬奠定了基础.笔者一个月来始终提及的本月11日的时间之窗也于铜价在支持位上发生了共振,从而推动了市场在本周还复走强.而对于联储加息于与铜价的关系的观点在本周再一次得到了市场的验证,笔者在近几个月一直坚持的联储在前几此加息视为铜价的买入良机的观点在市场的运行当中得到了验证,两次加息均为铜价的相对低点,同时在加息后铜价连续拉升,证明了西方传统交易理论的正确性.         ★市场焦点   美国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投票一致决定再次提高基准利率25个基点,从而达到1.5%的2001年12月以来最高水平,广受国际财经界瞩目的美国利率决策水落石出。联储此次利率决策是在上周发布了一系列不利经济统计数据的背景下作出的。在近期经济统计数据不佳、汇市和股市双双重挫的情况下,令人关注的是联储的加息决策是否会遏制乃至逆转美国的经济增长态势。我们认为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总体上是健康的,因为美国经济早已步入自主性增长的轨道,无需继续依赖低利率刺激。虽然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步伐有所减缓,但制造业和服务业增长态势仍然相当良好,7月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制造业指数为62.0,高于6月的61.1,6月制造业订单和耐用品订单分别上升0.7%、0.9%,为今年3月以来最大增幅;7月非制造业指数也从6月的59.9上升到64. 8,高于华尔街分析师普遍预期的61.0。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良好增长态势将有力支持未来几个月美国的经济增长。另外,美国6月份消费支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油价暴涨导致消费者购车支出锐减,世界经济增长态势良好,为美国经济复苏持续创造了相对稳固的基础。此次加息早已在市场的普遍预期之内,因此不会对市场主体的预期、进而对其行为产生不利影响。但对不同观点也引起我们的关注,对美国7月就业报告抱持悲观态度者当以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分析师斯蒂芬?罗奇为代表。罗奇认为,本次美国内需的复苏主要乃为政府退税及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结果, 而由早期的经济理论来看,这似乎符合逻辑及过去经验表现。然而一直困扰美国双赤字问题在近期似乎不见任何改善,加上美联储为避免2000年的科技泡沫而采取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已造成美国储蓄率降至1.2%,美国是否有能力在政府退税及极度宽松货币结束之后持续其内需的力道令罗奇 十分担忧。斯蒂芬?罗奇认为,本次非农就业报告已令美国经济自发性复苏的说法蒙上更深一层阴影,以过去6次景气循环经验来看,非农就业人口增加数在32个月中约有14次超过20万人的门坎,而此次复苏仅出现过3次,景气复苏力道之薄弱可见一斑,因此他推论美国经济仍欠缺自发性复苏的要件。因此笔者在乐观对待美国经济的复苏外,对于可能产生的变化加以关注并坚持跟踪.                                                                             中国铜恢复对LME的升水                    在3个月疲弱的进口后,这成为中国买兴重现的信号,并指出中国8、9月的进口将强劲回升。根据两个市场长期的历史情况判断,从本月初开始重现的升水现象意味着中国铜需求重新被唤醒,月净进口可能将重回10万吨水平。这一情况也从近期铁矿石到中国的船费上升上得到印证。从SFE/LME的价差和月度净进口的长期比价图上看,当升水走高时,中国铜进口也稳步增长,当出现折扣时,进口大幅下滑。那意味着5、6月间的进口大幅缩减情况将趋于结束。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3%,这一数字虽然超过此前预期,但是经济学家认为CPI环比已经出现回落,表明通货膨胀压力接近触顶,中国政府无需再出台新的紧缩措施.   统计局报告显示,7月CPI同比涨幅虽然较6月的5.0%而言,已经创下七年来的新高纪录,但环比却下跌0.2%,1-7月同比则上涨3.8%.这已经是CPI连续第三个月出现环比下降,意味著中国决策层加息的压力将因此而减弱.同时也验证了我们一直坚持的短期内不加息的观点           ??一周交易   开盘最高最低收盘涨跌成交量增减持仓增减   LME278528652698285571   COMEX127.50133.80123.10131.804105325102929   SHFE26150265602558026140_1010430231013013         ??一周持仓变化   类别报告头寸非报告头寸   非商业性商业性总计   多头空头套利多头空头多头空头多头空头   数量变化  198357447325129770483615285659059127426539   -5286-1266106329-4736-4833-5896-1084-21      ??机构观点      欧洲最大的铜生产商北德精炼公司周二发布报告称,随着全球铜需求的提高以及库存的下降,2004年全球精炼铜供应将出现大约60万吨的缺口。预期中的缺口将高于2003年40.1万吨的水平。北德精炼在第二季度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铜价倒挂的时间也能说明目前市场精炼铜供应不足。今年至今,LME现货对三月期铜价倒挂一直提高,目前大约为每吨90美元,而今年年初为每吨20-30美元的水平。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精炼铜采购大幅下降,但市场的铜需求仍旧维持在高水平。由于亚洲铜需求,尤其是中国和日本铜需求仍旧维持在高水平,因此目前市场基本面仍旧向好。中国和日本铜需求继续提高,而美国铜需求预计今年将提高7%,西欧铜需求预计今年将提高2.4%。全球三大交易所库存一直大幅下降,而LME在欧洲的铜库存截至六月的已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铜精矿供应开始提高,巴西最大的铜矿Sosessgo铜矿已经开始向北德精炼以及欧洲的其它生产商发运铜精矿。今年第二季度,铜精矿加工费用也翻了一番而至超过每吨60美元的水平。今年第二季度,北德精炼生产了13.7万吨铜阴极。与去年同期的13.5万吨基本持平。巴克莱资本分析机构(Barclays Capital)在其公布的一份金属市场调查报告中指出,矿工加薪要求提振金属价格走高。同时表示,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金属价格与矿工薪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预计劳资纠纷将不断出现。然而,当前基金属及贵金属受到美元走势提振呈现熊市;以其它国家货币为计价货币的金属市场未能大幅走高。巴克莱资本银行表示,除非工人加薪的要求得到满足,否则工人罢工行为不会停止。因此,可以想象,矿产商的劳工雇佣成本将不断提高,尤其是美国以外的其它国家。劳资纠纷将持续出现。   劳资纠纷通常支撑金属价格走势,尤其金属库存低至当前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