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困苦方显勇毅

记有色金属冶炼专家、中国恩菲原总设计师黄其兴

2023年10月10日 15:7 1273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镍资讯

 

1958年,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发现了一座大型镍矿,中央决定尽快开发,以满足国家对镍这一战略物资的需要。刚从苏联回国的黄其兴,被委派担任金川工程第一任副总设计师兼现场设计组组长,深入戈壁腹地,一待就是3年。

这样的经历在黄其兴长达71958年,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发现了一座大型镍矿,中央决定尽快开发,以满足国家对镍这一战略物资的需要。刚从苏联回国的黄其兴,被委派担任金川工程第一任副总设计师兼现场设计组组长,深入戈壁腹地,一待就是3年。

这样的经历在黄其兴长达70余年的有色生涯中司空见惯。作为一个与共和国同经风雨的科技工作者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黄其兴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战线上不懈战斗,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沉甸甸的业绩,用已年近百岁的黄其兴自己的话来说,不过是“一个湖南伢子‘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

“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

1926年,黄其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农村家庭,父亲为他选择了读书的道路。他刻苦好学,坚持读书。直到1938年文夕大火,长沙被烧成一片焦土,为了继续完成求学之路,少年黄其兴毅然辞别父母,随着长沙楚怡学校辗转到了后方,并选择采矿冶金专业学习。黄其兴说,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想帮助祖国造出攻打日本侵略者的武器,“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土地!”

1948年,黄其兴作为一名年轻的工程技术知识分子,来到水口山炼铅厂。这座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洋法”有色冶炼厂,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黄其兴跟随矿业界的老前辈,带领工人修复工厂,并从多年积存的矿石堆中挑选富矿,开炉冶炼,恢复小规模生产。这便是黄其兴有色生涯的开始。

1949年,新中国百废待兴。黄其兴被分配到沈阳冶炼厂工作。在那里,他担任过专业设计负责人,也担任过总设计师,更通过改良工艺成功提高了全厂的金银产量,取得了“先进”荣誉。

1953年,黄其兴从沈阳调到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设计公司(中国恩菲前身,以下简称有色院或中国恩菲)任冶炼科专业组长。那时,刚刚成立的设计院担负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繁重的设计任务,除了配合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设计外,还承担了旧厂改造和大型冶炼厂新建的设计工作。年轻的黄其兴先后负责了其中的多个重点项目。他回到东北开展沈冶改造,深入祖国西南边陲新建澜沧铅冶炼厂,从满山黄土中建起白银冶炼厂。黄其兴在缺乏资料、路途遥远、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一门心思扎在书本和图纸中,兢兢业业地搞设计,成功推动了3个项目的建成投产。紧接着,黄其兴又被任命为株洲冶炼厂的设计师。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株冶一直是我国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的现代化铅锌冶炼厂。改革开放后,欧美等国家的一些同行参观该厂后,还赞叹它“具有同时代的国际水平”。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57—1959年,黄其兴接到上级任务,被派往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设计院和有色金属研究院学习,之后又到高加索的锌厂和哈萨克的乌期奇-卡缅洛戈尔斯克联合企业实习。黄其兴说:“人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激发干事的热情和活力。”

从苏联留学归来,黄其兴立刻接受了前往西部戈壁腹地调查一个镍矿项目的重任。“在甘肃省的龙首山下发现了一座镍矿,这对国家非常重要。”黄其兴回忆,“条件肯定是非常艰苦,但我们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开展建设。”

“我和几个同事接到任务后,带上干粮和水就坐火车到了河西堡。下了火车一路步行,发现那座大矿就在河西堡北面的山脚下,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这时,远处几顶帐篷引起了黄其兴的注意,“要不是看到这几顶帐篷,我们根本不敢再往前走。走近了才发现,祁连山地质队就住在这些帐篷里面。看到有色院的同事来到这里,地质队非常喜悦,他们已经在这里驻扎了好几年,没有一个人来过。北京的同志过来,证明他们的工作没有白干。”

黄其兴在详细地了解了地质队全部20个探井的勘探结果后,认为这是一座世界级的镍矿。他立即回到北京,逐级向上作汇报:“这座镍矿极具开发价值,但当地不通水电、交通困难等问题必须先行解决。”令黄其兴欣喜的是,国家的态度非常坚决——为了国防事业和国家经济发展,金川镍矿必须建设,所有困难都能解决。

凭着从上到下这股“人定胜天”的精神,金川镍矿和冶炼厂在全国工业力量的支援下,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建设。黄其兴说:“回到现场,铁道兵就来了,‘打仗一样’修了一条从河西堡到金川的铁路,水利部门在祁连山下修建了水库,电力部门在河西堡新建了燃煤发电站。”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身为项目负责人的黄其兴鼓足干劲,住在简陋的“干打垒”中,和当地职工一起,不顾条件艰苦,毫无怨言地建设金川。说到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黄其兴笑着举例说:“现场食堂只有3种菜,两种8分钱、一种6分钱,见不到一点油水,我们都开玩笑地说叫‘886菜’,正好对应着项目代号886工程。”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在金川一干就是3年。“项目建成后,我从金川回到北京时,瘦得脱了相,以前的裤子一概穿不了。同事们都笑话我是‘裤子都提不稳’。”回忆起往事,这位97岁的老人笑看风云,但其背后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心中持有的强大信念,却让人肃然起敬。

金川工程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初具规模的镍生产联合企业,为国家提供了急需的镍,突破了国外的镍资源封锁,黄其兴功不可没。1964年,他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被派往白银,任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现场设计队副队长,主要负责白银小铁山铜铅锌多金属矿的冶炼厂设计工作。他作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自力更生,从半工业试验开始,参考英国帝国熔炼法,开发了处理含铜高的铅锌混合精矿密闭鼓风炉冶炼工艺,设计并建成了白银第三冶炼厂。随后,黄其兴又辗转回到金川,在这里,他将反射炉改为卡尔多炉,成功解决了金川多种贵金属和钴回收不理想的问题,得到了金川集团和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

硕果累累建功勋

“改革开放后,国家迎来了稳定建设时期,全国上下一心搞建设,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对于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也是需要多为国家作贡献的时候。”黄其兴说,“这些年,我一直工作在一线,先后参加了沈阳冶炼厂、白银铜冶炼厂、大冶冶炼厂、招远金铜冶炼厂改造,巴基斯坦山达克、会理铜冶炼厂、青海铜冶炼厂、烟台金铜冶炼厂建设等项目。”

“每干一个项目就得一个奖。”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其兴对一批老冶炼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新建了国内外多个项目,屡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85年,在沈冶改造过程中,他开发了半连续作业烟化炉,并在废渣和余热综合利用方面重现了新的突破,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9年,他参与开发的白银铜富氧熔池熔炼工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2年,在西大屯炼锌厂开发了电炉蒸馏法炼锌新工艺;1995年,在大冶冶炼厂开发了新型密闭转炉炼铜新技术,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些年来,我到了近10个国家,有的是参加会议,有的是考察,脚步一刻没有闲下来。”上世纪90年代,在大冶技术改造期间,国家提出了引进消化国外技术的政策。为全面了解国外先进技术,黄其兴走访了美国、加拿大、英国、芬兰等多个国家,详细考察学习了每家企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反复论证后,最终决定了引进加拿大诺兰达富氧熔池熔炼技术。黄其兴凭借自己丰富的工程经验,对国外引进技术做了大量的改进和技术创新,增加了计算机控制,使该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水平较国外提高了一截,指标也优于国外同类企业。经过鉴定,该项目于1999年荣获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人生易老,童心常在,岁序恒新,壮志长存。离休后,黄其兴并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在原岗位上发挥余热,直至2015年才离开他深爱的有色行业。现在,97岁高龄的他还是深切地关心着行业和中国恩菲的发展:“中国恩菲应该多条腿走路,不仅在有色金属行业要走稳走好,还要服务国家战略,关注国家需求,为国家的低碳、绿色发展战略作出恩菲贡献。”

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眼神坚定。在1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黄其兴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娓娓道来,诠释了有色行业7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更展开了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的脸上有光。”黄其兴说。0余年的有色生涯中司空见惯。作为一个与共和国同经风雨的科技工作者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黄其兴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战线上不懈战斗,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沉甸甸的业绩,用已年近百岁的黄其兴自己的话来说,不过是“一个湖南伢子‘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

“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

1926年,黄其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农村家庭,父亲为他选择了读书的道路。他刻苦好学,坚持读书。直到1938年文夕大火,长沙被烧成一片焦土,为了继续完成求学之路,少年黄其兴毅然辞别父母,随着长沙楚怡学校辗转到了后方,并选择采矿冶金专业学习。黄其兴说,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想帮助祖国造出攻打日本侵略者的武器,“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土地!”

1948年,黄其兴作为一名年轻的工程技术知识分子,来到水口山炼铅厂。这座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洋法”有色冶炼厂,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黄其兴跟随矿业界的老前辈,带领工人修复工厂,并从多年积存的矿石堆中挑选富矿,开炉冶炼,恢复小规模生产。这便是黄其兴有色生涯的开始。

1949年,新中国百废待兴。黄其兴被分配到沈阳冶炼厂工作。在那里,他担任过专业设计负责人,也担任过总设计师,更通过改良工艺成功提高了全厂的金银产量,取得了“先进”荣誉。

1953年,黄其兴从沈阳调到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设计公司(中国恩菲前身,以下简称有色院或中国恩菲)任冶炼科专业组长。那时,刚刚成立的设计院担负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繁重的设计任务,除了配合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设计外,还承担了旧厂改造和大型冶炼厂新建的设计工作。年轻的黄其兴先后负责了其中的多个重点项目。他回到东北开展沈冶改造,深入祖国西南边陲新建澜沧铅冶炼厂,从满山黄土中建起白银冶炼厂。黄其兴在缺乏资料、路途遥远、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一门心思扎在书本和图纸中,兢兢业业地搞设计,成功推动了3个项目的建成投产。紧接着,黄其兴又被任命为株洲冶炼厂的设计师。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株冶一直是我国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的现代化铅锌冶炼厂。改革开放后,欧美等国家的一些同行参观该厂后,还赞叹它“具有同时代的国际水平”。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57—1959年,黄其兴接到上级任务,被派往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设计院和有色金属研究院学习,之后又到高加索的锌厂和哈萨克的乌期奇-卡缅洛戈尔斯克联合企业实习。黄其兴说:“人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激发干事的热情和活力。”

从苏联留学归来,黄其兴立刻接受了前往西部戈壁腹地调查一个镍矿项目的重任。“在甘肃省的龙首山下发现了一座镍矿,这对国家非常重要。”黄其兴回忆,“条件肯定是非常艰苦,但我们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开展建设。”

“我和几个同事接到任务后,带上干粮和水就坐火车到了河西堡。下了火车一路步行,发现那座大矿就在河西堡北面的山脚下,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这时,远处几顶帐篷引起了黄其兴的注意,“要不是看到这几顶帐篷,我们根本不敢再往前走。走近了才发现,祁连山地质队就住在这些帐篷里面。看到有色院的同事来到这里,地质队非常喜悦,他们已经在这里驻扎了好几年,没有一个人来过。北京的同志过来,证明他们的工作没有白干。”

黄其兴在详细地了解了地质队全部20个探井的勘探结果后,认为这是一座世界级的镍矿。他立即回到北京,逐级向上作汇报:“这座镍矿极具开发价值,但当地不通水电、交通困难等问题必须先行解决。”令黄其兴欣喜的是,国家的态度非常坚决——为了国防事业和国家经济发展,金川镍矿必须建设,所有困难都能解决。

凭着从上到下这股“人定胜天”的精神,金川镍矿和冶炼厂在全国工业力量的支援下,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建设。黄其兴说:“回到现场,铁道兵就来了,‘打仗一样’修了一条从河西堡到金川的铁路,水利部门在祁连山下修建了水库,电力部门在河西堡新建了燃煤发电站。”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身为项目负责人的黄其兴鼓足干劲,住在简陋的“干打垒”中,和当地职工一起,不顾条件艰苦,毫无怨言地建设金川。说到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黄其兴笑着举例说:“现场食堂只有3种菜,两种8分钱、一种6分钱,见不到一点油水,我们都开玩笑地说叫‘886菜’,正好对应着项目代号886工程。”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在金川一干就是3年。“项目建成后,我从金川回到北京时,瘦得脱了相,以前的裤子一概穿不了。同事们都笑话我是‘裤子都提不稳’。”回忆起往事,这位97岁的老人笑看风云,但其背后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心中持有的强大信念,却让人肃然起敬。

金川工程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初具规模的镍生产联合企业,为国家提供了急需的镍,突破了国外的镍资源封锁,黄其兴功不可没。1964年,他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被派往白银,任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现场设计队副队长,主要负责白银小铁山铜铅锌多金属矿的冶炼厂设计工作。他作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自力更生,从半工业试验开始,参考英国帝国熔炼法,开发了处理含铜高的铅锌混合精矿密闭鼓风炉冶炼工艺,设计并建成了白银第三冶炼厂。随后,黄其兴又辗转回到金川,在这里,他将反射炉改为卡尔多炉,成功解决了金川多种贵金属和钴回收不理想的问题,得到了金川集团和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

硕果累累建功勋

“改革开放后,国家迎来了稳定建设时期,全国上下一心搞建设,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对于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也是需要多为国家作贡献的时候。”黄其兴说,“这些年,我一直工作在一线,先后参加了沈阳冶炼厂、白银铜冶炼厂、大冶冶炼厂、招远金铜冶炼厂改造,巴基斯坦山达克、会理铜冶炼厂、青海铜冶炼厂、烟台金铜冶炼厂建设等项目。”

“每干一个项目就得一个奖。”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其兴对一批老冶炼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新建了国内外多个项目,屡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85年,在沈冶改造过程中,他开发了半连续作业烟化炉,并在废渣和余热综合利用方面重现了新的突破,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9年,他参与开发的白银铜富氧熔池熔炼工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2年,在西大屯炼锌厂开发了电炉蒸馏法炼锌新工艺;1995年,在大冶冶炼厂开发了新型密闭转炉炼铜新技术,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些年来,我到了近10个国家,有的是参加会议,有的是考察,脚步一刻没有闲下来。”上世纪90年代,在大冶技术改造期间,国家提出了引进消化国外技术的政策。为全面了解国外先进技术,黄其兴走访了美国、加拿大、英国、芬兰等多个国家,详细考察学习了每家企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反复论证后,最终决定了引进加拿大诺兰达富氧熔池熔炼技术。黄其兴凭借自己丰富的工程经验,对国外引进技术做了大量的改进和技术创新,增加了计算机控制,使该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水平较国外提高了一截,指标也优于国外同类企业。经过鉴定,该项目于1999年荣获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人生易老,童心常在,岁序恒新,壮志长存。离休后,黄其兴并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在原岗位上发挥余热,直至2015年才离开他深爱的有色行业。现在,97岁高龄的他还是深切地关心着行业和中国恩菲的发展:“中国恩菲应该多条腿走路,不仅在有色金属行业要走稳走好,还要服务国家战略,关注国家需求,为国家的低碳、绿色发展战略作出恩菲贡献。”

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眼神坚定。在1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黄其兴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娓娓道来,诠释了有色行业7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更展开了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的脸上有光。”黄其兴说。

 

责任编辑:邱熙然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