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国之大者” 再铸矿产勘查新辉煌

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全力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纪实

2022年11月09日 9:53 479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西北地勘人把“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精神镌刻在祖国大地上。


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将勘查成果建成矿山,为陕西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时代的西北地勘人聚焦地质主业,践行绿色发展。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这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中的内容。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在西北有色地矿集团——这支1957年自鞍山入陕的地勘队伍中引发强烈反响,温暖、鼓舞、激励着广大地质工作者。
作为一支致力于地质找矿的先行者和国家队,入关以来,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立足陕西,辐射西北,涉足内蒙古、山西、四川等省区,开展矿产勘查和地质科学研究。在茫茫戈壁、巍巍秦岭之中,一代代西北地勘人风餐露宿、筚路蓝缕,战胜千难万险,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地质“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找矿成果。利用这些成果,上百座矿山成功建设投产,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西北地区,特别是陕西经济建设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起步、发展和腾飞作出了卓越贡献。
“质”地有声 将报国之情镌刻在祖国大地
工业要发展,地质当先行。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国家基础工业建设对矿产资源、对地质工作需求尤为迫切。面对技术、人才、物资匮乏和一穷二白的状况以及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重重封锁,毛主席不无担忧地说:“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但中国人民有志气、有骨气、有勇气,中国的命运一经掌握在人民自己的手中,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国家各部委、各省市组织、部署、安排、调集人员迅速行动,许多身居海外、满怀报国激情的科研人员冲破重重阻拦,回到祖国怀抱,共同投身到新中国建设的钢铁洪流中。
大西北广袤千里,矿产资源丰富。1957年,为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工业布局调整,原冶金工业部即刻从辽宁鞍山地质分局抽调部分精干力量,组建407地质勘探队,开赴大西北,其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国家急需矿产资源,为开发大西北创造基础条件。随后,便以这支队伍为基础,组建西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深入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五省区,展开大规模的勘查找矿。从此,一批批满怀报国理想的地质工作者背起了行囊,唱响了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强音。
1957年8月份,407队入驻陕西后,立即展开秦岭地区地质调查,仅仅3年时间,就先后在商洛、汉中、宝鸡等地区发现商南松树沟铬铁矿床、金盆镍矿床、略阳鱼洞子大型铁矿床和铜厂铁矿床等。随着一座座矿山的兴建、一批批矿石和矿粉的运出、一个个钢厂的拔地而起,不仅结束了陕西“手无寸铁”的历史,也奠定了大西北冶金(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基础。
20世纪60、70年代,立足大西北,西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先后组织大小地质会战10余次、地质找矿百余次,涵盖陕西略阳铜厂铁矿、商南铬铁矿、商南金盆镍矿、山阳镇安汞矿、镇山柞多金属矿、大茅坪铜矿,甘肃厂坝铅锌矿、毕家山铅锌矿、崖湾锑矿、白银小铁山铜矿,青海红沟铜矿、锡铁山铅锌矿,新疆哈密天湖铁矿、阿斯喀尔特铍矿、柯鲁木特锂钽铌矿等等,获得特大型铅锌矿床1个、大型铁矿床1个、中型铜矿床和中型镍矿床各1个。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3月份,邓小平同志在甘肃组织召开经济建设工作会议,西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负责人参加会议,按照邓小平同志在汉中建立一个大型钢铁矿产资源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西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迅速行动,组织了全国性铜厂铁矿千人地质大会战,为国家提交铁矿储量7785万吨,遂有了汉江钢铁厂的诞生。
65年来,西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20余省(区),共勘探评价大中小矿床140多个(其中陕西境内110多个),获得黑色金属矿石储量6亿多吨,有色金属资源量2000余万金属吨,贵金属资源量近3000金属吨,煤炭资源量80亿吨,冶金辅助原料和化工原料矿石储量7亿多吨;完成科研项目300余个,攻克了找矿勘查中的诸多难题,提出了秦岭造山带成矿的学术理论和物相评价化探异常方法,发现和探明了一些重要矿床,如凤县八卦庙特大型金矿、柞水银洞子大型铜银矿、凤县铅硐山大型铅锌矿、略阳煎茶岭大型金矿、煎茶岭大型镍钴矿、商南千家坪大型钒矿、柞水大西沟大型铁矿等,形成了勉略宁、凤太、柞山、镇旬、小秦岭等陕西省5大金属矿产资源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在陕西省矿产储量表中,由西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探明的12种金属矿产储量占陕西8家地勘单位探明总储量的50%以上,提供的矿产资源80%以上被开发利用,建成矿山企业19个,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1957年到2000年,从407队到西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再到其后的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虽隶属关系和单位名称几经变化,但不变的始终是那份牢记和践行“国之大者”的情怀,展现了我国地质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担当。一路走来栉风沐雨、砥砺奋进,艰苦创业的品质是老一辈地质人员留给后来者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的代表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一代代地质队员跋山涉水,攻坚克难,把对祖国最质朴的爱,深深地植入大西北这片沃土。正是这种爱国情怀和西北地勘精神,照亮着我们的来路与去程,支撑着我们在一次次行业调整、行情震荡的变革与难关之下愈挫愈勇、笃定前行。
踵事增华 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2000年,国家对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开展属地化改革。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划归陕西省政府管理,并随后加入新组建的陕西有色金属集团。2008年,陕西省推进地勘事业单位改革,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改制为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转企后,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踏上了地矿产业转型升级、运营方式转变的奋进征程。
——聚焦国内市场。在地勘行业投资锐减、项目萎缩、难度增大的情况下,西北有色地矿集团聚焦核心要素、集中优势力量,坚持走地质矿业一体化的发展道路,经过20多年的不懈奋斗,已拥有各类标准化金属矿山17座,涉及金、铅、锌、铜、钒5个矿种,年加工处理各类矿石300余万吨,构建了“地质技术服务、铅锌铜产业、黄金产业、新能源产业、多种经营、产融结合”6大板块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涉足海外市场。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号召和“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合作、投资、收购、注资控股等方式,拓展国际地质市场,先后在3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并在澳大利亚收购3个境外公司,建立资源勘查与开发基地,赴加拿大、蒙古、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等国开展找矿勘查与项目合作等,全力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回首过往,西北地勘人有过勇往直前的豪迈和激情,有过卧薪尝胆的探索和实践,有过浴火重生的痛苦和涅槃……在半个多世纪的执着坚守中,西北地勘人献身地勘事业,主动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让“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精神品质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风正时济 以奋斗酬时代 以卓越启未来
能看清多远的历史,就能看清多远的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明确要求。在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上,广大地质工作者深刻体悟到其所蕴含的重要内涵,以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保障的重大意义。核心技术“卡脖子”“牵鼻子”,矿产资源,尤其是战略性矿产资源更是“卡脖子”“牵鼻子”,务必要把资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如今,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紧紧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瞄准矿产勘查国家战略,瞄准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和急需紧缺矿种,以对国家矿产资源战略使命的强烈责任担当,制订了“聚焦主业、双轮驱动、多业并举、跨越发展”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立足秦岭、跳出秦岭”的战略举措,正在全力加快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步伐,向培育世界一流地质矿业集团奋力挺进。
——聚焦地矿主业。主业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是赢得未来竞争的主战场。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着力布局地矿产业,打造发展新优势。
一是立足陕西。近5年来,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积极承担各类地质矿产勘查项目356个,投入项目经费近5亿元,其中,25个项目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和勘查成果;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加大攻深找盲力度,对镇山柞、勉略宁、凤太及小秦岭四大矿集区深部与外围开展新一轮勘查找矿,在镇山柞矿集区提交金金属量22.77吨、在凤太矿集区提交铅锌金属量56.16万吨、在小秦岭地区提交钼金属量10.46万吨。当前,西北有色地矿集团持续跟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不断取得新发现、新成效,尽可能探明新的资源。
二是跳出秦岭。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先后赴内蒙古、新疆、贵州等地考察、勘查了10余个项目,为跨越式发展寻找并购资源;优选内蒙古、新疆等地的4个项目作为可供合作开发的矿产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尽职调查和商业洽谈,力促评价出的优质项目早日落地落实,蓄积主业发展后劲。
三是践行绿色发展。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固树立“大地质、大矿业、大生态”观念,以勘查专长深度挺进生态保护、矿山恢复治理、绿色勘查开发等领域,全方位开拓生态民生地质市场;充分运用传统核心专长和高新技术,在做精做强绿色勘查找矿、绿色矿山建设基础上,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打造长板强项,形成辐射面广、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格局。近5年来,西北有色地矿集团承担地灾调查与防治、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文物保护修复、土壤水质调查与治理及其他技术服务项目1778个,费用8.3亿元,项目数和合同额连年大幅增长,民生地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强化创新驱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年来,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坚持科技兴企、人才强企、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激活各种要素,让创新源泉竞相涌动,让发展活力竭力展现,让职工干事创业激情不断迸发。
一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近5年来,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实施各类科技研发项目106项,投入经费1.62亿元,取得良好科研成果,尤其在地质勘查、矿业开发、新材料制备、新仪器研发的关键领域、“卡脖子”地方下足功夫,贵金属增材制造、高性能银浆用银粉项目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正向着现实生产力加速转化。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加大理论创新与技术革新,引进、消化、完善广域电磁法及其装备等新理论、新技术、新手段,向地球深部进军。
二是加快完善体制机制。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制定地质找矿成果、科技创新成果、重点项目突破、有色工匠等激励奖励办法,每年组织召开地质找矿、科技创新成果表彰大会,对勘查成果、创新成果、发展突破予以重奖,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科技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激发了人才第一资源的干事创业热情。
三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西北有色地矿集团依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陕西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有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科技创新中心等13个研发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人员聚合,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科技型人才。物化探总队公司入选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西安汇创公司组建的陕西省贵金属材料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创新团队入选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名单。近5年来,西北有色地矿集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7项、荣誉6项;厅局级奖励57项、荣誉11项。
——盘活境外资产。澳大利亚盈地(Indee)金矿项目迈出走活致胜的关键一步,2019年成功完成该项目盘活。盈地项目从2010年前后实施,先后投入费用1234万澳元,其间,通过陆续派遣专业地质团队开展连续系统的勘查,不断提升资源量。
多渠道积极推介,筛选合作对象。2019年,西北有色地矿集团与澳大利亚De Grey矿业公司签署交割协议,转让盈地金矿公司全部股权,在回收1200万澳元现金的同时,持有De Grey矿业公司等值300万澳元股票。借助金价震荡上扬和勘查成果良好等利好因素叠加影响,De Grey矿业公司股价屡创新高,2020年初收盘价为0.05澳元/股,到2021年,收盘价最高达1.60澳元/股。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及时抢抓机遇,果断行权,通过资本市场撬动,截至去年年底,盈地金矿项目累计回收资金3541.43万澳元(折合人民币约1.6亿元),减持后,西色国际仍持有De Grey矿业公司约4300余万股,有望回收全部在澳投资。
——挺进资本市场。在夯实做强产业经济的同时,积极向资本市场迈进。当前,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全力冲刺铅锌采选板块上市,并谋划筹备黄金业务板块、地质科技板块、贵金属新材料板块、工程技术板块等对接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铅锌采选板块按期完成拟上市平台增资、平台搭建、职工股退出、资产收购以及权证办理等,上市平台公司西北有色铅锌集团连续两年成功入库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预计2023年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实现主板IPO上市。
上市后,以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双轮驱动”全面激发地质矿业一体化的发展后劲,全力向西部省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挺进,寻找优质资源和项目储备,力争3—5年内,保有铅锌资源储量突破千万吨,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切实履行资源报国使命担当。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地质工作是国家战略保障之基,是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基业长青之源,更是安身立命之本。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秉持“地质报国”“矿业创效”的胸怀梦想,扛起国家资源保障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新一轮行业机遇,大力推动地质理论和找矿技术创新,不断取得地质勘查新突破,全面提高资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全方位发挥地质勘查支撑作用,加快构建资源型跨国矿业集团,为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