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破坚冰 创新驱动谱新篇
2022年09月14日 10:20 555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邱宁宁、王军
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896年,是一家集采矿、选矿、冶炼、加工、贸易于一体,以生产铅、锌、铜和稀贵金属为主的大型有色金属联合企业。作为中国铅锌产业的先驱,被誉为“世界铅都”“中国铅锌工业的摇篮”。2017年之前的10多年时间里,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公司发展陷入困境、举步维艰、亏损严重,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挂牌督办的“僵尸特困企业”,面临着破产清算、关停的危险境地。
近年来,公司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中国五矿、湖南有色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全面开展处僵治困、压减法人、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改革改制工作,持续推进矿山、铅冶炼科技创新,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使得百年老矿破坚冰、迎新生。公司连续四年盈利均超2亿元,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根本性转变,开启了百年老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党建引领,处僵治困显成效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党建抓改革,促发展。通过科学调整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生动实践彰显了国企的责任和担当。
公司新领导班子就任后,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定战略、转观念、强管理,充分发挥公司文化内涵深、资源禀赋好、产业链完整、技术力量雄厚、品牌质量优“五大优势”,抢抓政策支持、上级支持和行业良好发展“三大机遇”,着力打造全新的管理模式,浴火重生,走出了一条崭新发展之路。
(一)分立重组,聚焦主责主业。
2017年,公司在困境中制定了《分立重组、改革脱困实施方案》。方案以存续分立方式,对核心子公司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水口山有色”)实施分立重组,分立为水口山有色(A公司)和常宁市水口山发展有限公司(B公司)两个子公司。优质资产及优化组合后的人员保留在存续的A公司,A公司聚焦主责主业,致力改善资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不良资产和富余人员进入分立的B公司,B公司分离退出辅业,淘汰关停亏损企业和落后产能,分流安置富余人员。B公司在完成辅业分离退出、移交和关停落后产能后,已于2020年注销。
(二)瘦身减负,解决遗留问题。
针对公司法人单位多、分布散、亏损严重的局面,公司对一些长期处于亏损、与主业发展不相匹配的法人单位坚决压减。2017年以来,共压减法人单位11家,法人单位由原来的21家降至10家。
2019年,通过艰辛努力,公司全面完成“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造,将45000余户职工家属的供水、供电、供气及物业改造管理全部移交给地方政府,每年为公司节约费用2000余万元。2021年底,公司圆满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及职工医院移交,每年为公司减亏400余万元。
(三)转机建制,激发企业活力。
公司不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解决人员能进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收入能高不能低的问题。近几年,通过采取公开竞聘、末位淘汰、契约化管理、任期制管理等方式,中层干部人数减幅达40%;基层干部采取定岗、定编、定员及公开竞聘方式,比率从17.7%压缩至10%。
为解决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问题,公司不断缩减管理部门和管理层级。职能部门从17个压缩至10个,财务和经营实行一级管理,管理效率和效果大幅提升。
二、创新引领,战略升级谋发展
“优先发展矿业、绿色发展铅业、高效利用资源、争创一流企业”是公司在走出困境后确立的新发展战略。公司新发展战略既承接了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上级发展战略,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又聚焦主业,精准定位,创新实施采选冶结合融合发展,符合企业发展内在需求。
(一)创新力量持续优化,成果转换推陈出新。
创新力量持续优化。公司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及管理机制,成立内部科协和青年科技基金助推各类自主科技研究。2019年,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现有首席技术专家、地质学科带头人和选矿学科带头人各1名,拥有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人员311名,占员工比例10.62%。研发费用超过销售收入的3%并不断增加。
公司在绿色选矿、冶炼、综合利用等技术上拥有多项重大技术成果,核心技术居于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开发的“SKS 炼铅法”解决了铅冶炼污染大的卡脖子难题,国内应用该技术的铅产能占比达到70%,引领铅冶炼技术潮流,并在多个国家应用。公司与中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及长沙矿冶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3个,中国五矿重点科技项目1个,湖南有色重点科技项目7个。公司目前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4 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14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3项,拥有有效授权专利98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实用新型专利42项,参与制定标准17项,其中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8项。
选冶结合开辟增效新途径。在“高效利用资源”发展战略指引下,公司发挥产业链完整优势,抓住铜铅锌联合冶炼机会,制定选冶联合方案。坚持金、银在铅精矿中计价系数最高的价值导向,通过科技创新,优化选矿工艺,采用X荧光在线分析系统,实现智能化、精细化操作,将矿石中金、银尽量富集到铅精矿与金精矿中,每年多回收金127公斤,银1727公斤,铅269吨,创效4000余万元/年;通过对铅系统进行提质改造,依托SKS工艺搭配处理锌系统硫酸盐类渣料的关键技术攻关,铅冶炼系统可以处理低品位高硫的铅精矿及大批量的锌系统硫酸盐类渣料,每年硫酸盐类物料处理量6万吨,增效6000余万元/年。
(二)管理创新不断强化,管理效能全面提升。
公司积极推行多项管理创新工作,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提质增效,管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打破企业老旧观念,培育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以制度化建设为核心进行管理。2018年初,公司组织开展“三转三提高”(转观念、转作风、转机制,提高能力、提高质量、提高效益)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制定公司“三清单一流程”,严格按清单流程制订、修订、完善公司各类管理制度,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实现涅槃重生。
二是紧扣“党建引领、精细管理、争创五优”工作主题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
坚持党建引领,精细管理融合促发展。公司党委将党建工作融入精细化管理全过程,持续深化“党旗飘扬、党徽闪光”行动,积极创建“四个一批”,结合党建“1+1”专项工作,切实发挥“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将党的建设贯穿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去,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领导高度重视,精细管理效能有提升。近年来,公司领导对精细化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召开精细化管理领导小组月度评价会及精细化管理季度推进会,认真传达上级精细化管理工作要求,运用“五化”工作法,结合“五步闭环”工作机制,及时总结评价考核情况,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和短板,安排部署立行立改,对精细化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奖励。相关单位部门紧密结合年度预算任务指标,精准制订计划,精密组织生产经营,有效确保按进度完成年度预算目标。
部门协同联动,精细管理服务更高效。在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分管领导负责抓、主责部门牵头抓、配合部门合力抓、二级单位全力抓的协同联动机制,层层推进精细化管理。
三、绿色引领,矿山建设谱新篇
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拓展应用,绿色矿山建设开启新篇章,成功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一)大力推行矿山技术升级改造。
公司目前正在实施的康家湾矿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将全面提升矿山数字化、智能化和本质安全水平。该项目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建设先进的选矿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实现矿山废水零排放。项目达产后,将康家湾矿打造成国内一流矿山。
(二)持续提升矿山现代化装备水平。
2020年以来,公司按照智能化建设思路,在矿山泵房排水、竖(斜)井提升、主通风、井下高压供电、局部风扇、变电所、机房等固定设备实现无人值守及远程监控,矿山减员近100人。
矿山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采掘效率逐步提升。公司矿山引进凿岩台车、天井钻机、电动铲运机等机械化装备,优化采掘生产工艺,逐步淘汰手持式凿岩机、装岩机、电耙等落后装备,提高矿山采掘效率及本质安全水平。2021年井下作业人员数量比2020年减少122人,矿山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矿山采矿技术处于省内先进水平。
(三)创新开展无尾矿山项目建设。
无尾矿山项目在水口山公司首创研究并实施以来,通过抛废及尾砂综合利用,每年减少入库尾矿25余万吨,产生效益1300余万元。2021年,项目申请国家专利4项,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经专家鉴定,该项目总体技术居于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湖南有色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实现了生态优先、矿地和谐、资源利用高效化、矿山管理规范化发展的新格局。
从年年亏损到年年盈利,从“僵尸特困企业”到中国五矿“一类重要骨干子企业”,公司的蝶变新生、凤凰涅槃离不开上级公司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公司大刀阔斧的深化改革和前瞻性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广大员工的理解支持和辛勤付出。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三千水口山人将坚守矿业报国、矿业强国的使命担当,坚持自主创新,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发扬“艰苦奋斗、创新图强”的企业精神,向着“建设国内一流矿山冶炼企业”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邱宁宁、王军)
责任编辑:定律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